“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時代之問,在糧食安全新形勢下極其重要,在全國第一經濟大省、糧食主銷區廣東尤為突出。農業生產托管被譽為帶來“我國農業現代化歷史上的第三次動能”,廣東在這方面起步不算早,但近年來成效顯著成為全國典型。它是如何破局的,又輸出了怎樣的經驗模式?
緣起:規模小效益低導致“有地不耕”
中國14億人口,每天一張嘴,就要消耗70萬噸糧、9.8萬噸油、192萬噸菜和23萬噸肉,消費需求龐大,保障農產品供給重任如山。相對于供給的壓力,農業卻是小農戶家庭經營模式為主,與規模化高效生產差距較大。
種地熱情下降,對接大市場有困難,先進生產技術應用不足,沒有規模經營優勢,資金不足投入有限……這些都是橫亙在小農戶面前的一道道坎,撂荒地也逐漸增多,甚至集中連片土地無人耕種,由此產生了中國農業“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提問。
曾經,流轉土地發展規模經營被認為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必由之路。然而,土地流轉成本高,種植糧食往往出現虧損。流轉期限不穩定,承包耕地糾紛不斷發生。這些限制因素,讓流轉面積增速逐年下降。據統計,2014—2017年,流轉面積增速逐年下降,分別是18.3%、10.8%、7.2%、6.9%。
這時,在穩產保供的壓力、土地流轉的乏力、年老農民的無力形勢下,農業生產托管的方式應運而生。但托管和流轉不是對立關系,是相關補充、相互支持的關系。托管在推動個體擴大規模走向適度規模經營時,為廣大小農戶走向適度規模經營打開了一條康莊大道,更符合我國大國小農的實際,有專業下地替農民干活的服務組織,讓問題變得簡單。
政策支持很快下來。2017年,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三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指導意見》,農業農村部專門下發《關于推進農業生產托管的指導意見》,財農兩部設立財政專項,下撥30億元支持以農業生產托管為主的社會化服務。
“誰替農民下地干活,政策就補貼誰。”時任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巡視員、現任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司長冀名峰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來自于小農戶與現代農業聯接機制的創新有三次,第一次是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農業產業化;第二次是興起于本世紀前十年的農民合作社;第三次是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既能解決機械對人力畜力的替代問題,又能解決對接大市場、融合社會化大生產的問題。
制度引領實踐,此后,全國農業生產托管呈蓬勃發展態勢,其中主要方式就是靈活多樣的農業生產托管。
創新:搭建三級協辦組織推進專業服務
前幾年,與全國一些省區的火熱場景不同,廣東不斷有農服組織轉型艱難或黯然退場,大多僅限于升級農資經銷服務、土地流轉服務、統防統治服務等。在廣東推進農業生產托管難度很大,而這個難度在長江以南普遍存在。
全國龍深有感觸。2009年,在上市公司諾普信工作十年的他,回到廣東化州創業,成立農資經銷公司。2015年成為諾普信農業綜合服務平臺——田田圈在南方的唯一試點,先是用互聯網平臺開展農化產品經銷,公司人員一度增加到30多人。2017年與省外飛防公司合作,推廣植保解決方案+飛防服務,但兩次嘗試都沒成功。
癥結在哪?全國龍不斷思索,農戶要能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而且服務要能實現規模化。2018年他決定自己轉型做社會化服務,可是在人均三分地、農戶接受新事物慢的情況下,擴大托管作業量難度很大。
確實,沒有規模,無從談托管。廣東丘陵山區多,土地細碎分散,全省農村承包地總面積3520.8萬畝,戶均3.17畝,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戶均6.58塊土地,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業機械化程度低,加上生產環節的附加值較低,農戶耕作意愿不強。
除了受服務需求、服務資源分散的雙重制約,廣東面臨的難題還有服務組織弱,農民對托管的認知度低。廣東自2020年開始推進生產托管服務,在韶關市曲江區、河源市龍川縣等10個縣(市、區)成為項目實施縣,每個項目實施縣完成生產托管面積為5萬畝以上。據了解,參與的組織中,具備全產業鏈服務能力的組織極少,占比不到5%。
2020年10月,“中國農業生產托管萬里行”活動在山西省舉辦,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利用這次機會組織了100多位農服組織人員參加現場培訓,探尋適合廣東省情的托管模式。
這一次親眼所見,讓大家意識到廣東農業生產托管與北方發展態勢相差的不是一點半點,但也帶來了巨大想象空間。大家認為,托管要是在廣東成功,意義更大,因為北方農業本身就具有一定規模。
那么,如何破規模化卡點?廣東認準了發力點:創新需求整合方式,集中連片推進托管。托管員將土地集中或服務需求集中,統一組織下單并跟蹤后續服務。
設立托管員是廣東獨創的做法。而為了降低農服組織交易成本,廣東還創新性搭建“縣級運營中心+鎮級服務中心+村級托管員”服務協辦體系,組建廣東省現代農業服務業聯盟,匯集服務資源,整合服務需求,推進供需精準匹配。
依托國家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經過2021年一年推進,截至2022年3月底,廣東省已建立農業生產托管縣級運營中心24家,鎮級服務中心156個,培育村級托管員2446名,整合生產托管服務組織數量536個,已完成了99.5萬畝托管服務協辦任務。
托管服務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廣東祿歸華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把2000畝絲苗米稻田交給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打理后,平均每畝減藥一成,省肥省兩成,畝產增加25~30千克,每畝大約增收100元。
升級:大力扶持托管服務實現“五化”
生產托管看似簡單,卻可以派生出多種多樣的服務內容。有農機作業、技術勞務、居間服務,單或多環節托管型、全程托管型、保底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還組織開發了“粵農服”小程序,通過由數字服務平臺促進業務規范化發展。目前清遠市陽山縣、茂名市化州市、陽江市陽春市等25個地市全部實現了農業生產托管交易流程的線上化,農民足不出戶就可以實現對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購買、監督和結算。
托管服務的設計有如“一石多鳥”。托管不僅僅是導入機械、農業工人,更多的是技術,是專業化服務,讓先進技術、裝備、經驗直達小農戶。在此過程中發現,流轉土地的新型經營主體也需要生產托管,對托管服務的要求更高。
一場由托管引發的農業生產方式變革來得悄無聲息,重塑農業產業鏈,促進產業鏈的再組織。農產品質量安全、集體增收、農機農技推廣、綠色發展等可以通過托管這個“小切口”帶來大改變,農業生產過程更加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
“農業生產托管形式非常好,很受歡迎,大有可為。”廣東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省鄉村振興局局長顧幸偉表示,近年來,各類托管服務組織應運而生,有一大批素質高的年輕人投身創業,采用多種方式參與農業生產,有力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應,惠及千家萬戶。農業生產托管將列入廣東鄉村振興考核內容。
目前,廣東農業生產托管主要是傳統農資經銷商、農機合作社轉型,還有部分是年輕人創業做飛防以及生產經營主體轉型。最近省農業農村廳啟動南粵行活動,財政投入5000萬元獎勵服務組織,以賽促成長,增強農服組織的服務能力。
據統計,近兩年廣東農服組織每年增長10%以上,托管業務保持50%的增長速度。省農業農村廳印發《關于加快發展廣東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全省涉農縣(市、區)農業各類服務組織數量保持快速增長,服務能力明顯提升。至2025年,全省計劃培育支持1000家生產服務型合作社、1000個生產托管示范基地和100家生產服務型聯合社、100家“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聯合體、100家規范化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以及100個現代農業服務中心。
我國計劃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可以預見的是,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作為一種專業化服務行業的興起,在中國農業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將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