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 梯運行伴隨低頻噪聲,多次整改仍未明顯改善。居住環境受噪聲污染,排放標準如何界定?居民權益如何保障?
【案情回放】
2018年5月和8月,顧先生所住樓棟內安裝了兩部新電梯,打破了他寧靜的生活。客廳時常傳來一陣陣“嗡嗡嗡”的噪聲,夜晚在臥室休息時更加明顯。于是他向所在物業投訴,物業隨即聯系電梯安裝方和生產方處理。
2018年11月,上海某監測站按2類聲環境功能區標準進行測量,顧先生室內噪聲排放值超過夜間標準。2019年10月,經安裝方優化施工,電梯噪聲排放情況得到改善。2021年12月及2022年9月,安裝方及生產方再次維護保養,案涉電梯噪聲排放情況再次得到改善。
然而,顧先生仍感覺居住環境受到噪聲污染,自己身心健康依然受到影響,于是訴至法院。
生產方及安裝方認為,顧先生所在小區是2類聲環境功能區,整改后涉案電梯聲音排放已符合標準,且生產質檢、安裝、維保均檢驗合格,生產方及安裝方不應承擔侵權責任。
【以案說法】
本案是一起居民住宅電梯低頻噪聲引起的環境污染侵權責任案件,各方爭議主要在于判斷案涉電梯噪聲排放是否超標,應適用何種標準。
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根據《上海市聲環境功能區劃(2019年修訂版)》,顧先生住宅所在的小區屬于2類聲環境功能區,但這是對大面積區域所屬聲環境功能區的粗略劃定,不代表對民事案件中,具體居民住宅所屬聲環境功能區的直接判定。
案涉電梯位于居民住宅樓內,受噪聲影響的房間既包括顧先生的客廳,也包括其臥室,由于住宅樓的居住屬性和居民對住宅區域寧靜生活的合理需求,應根據《聲環境質量標準》認定顧先生的住宅為需要保持安靜的1類聲環境功能區。顧先生所在樓棟的電梯噪聲排放值不在限值范圍內,屬于超標排放,安裝方及生產方應承擔相應賠償責任。
住宅電梯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常用工具,在便利出行的同時,安全和噪聲等問題同樣值得關注和警醒,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寧靜的生活居住環境息息相關。相關責任主體應對特定設施定期檢測、維護,并積極回應用戶提出的相應問題。作為物業公司,應當及時反饋問題,溝通聯絡,督促解決。作為電梯的生產方和安裝方,應當履行自身的維保職責,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標準進行施工和日常維護,如有噪聲污染問題,應進行針對性改善,進而實現對低頻噪聲的有效防控,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企業責任。如存在整改不力導致噪聲超標問題未及時解決的情況,需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法辭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二百三十條 因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發生糾紛,行為人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第一千二百三十一條 兩個以上侵權人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承擔責任的大小,根據污染物的種類、濃度、排放量,破壞生態的方式、范圍、程度,以及行為對損害后果所起的作用等因素確定。
《聲環境質量標準》
按區域的使用功能特點和環境質量要求,聲環境功能區分為0-4類型:
0類聲環境功能區:指康復療養區等特別需要安靜的區域。
1類聲環境功能區:指以居民住宅、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科研設計、行政辦公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靜的區域。
2類聲環境功能區:指以商業金融、集市貿易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業、工業混雜,需要維護住宅安靜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