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社交網絡上,一則“出門在外互幫父母協議”引發了網友的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或許經常會遇上面對新技術新應用手足無措的年長者,他們可能是別人的父母,也可能是你的家人。網友紛紛發帖呼吁,希望大家盡己所能對這些人伸出援手。這一次我幫助了你的爸媽,有可能下一次你就會幫到我的爸媽。
可以發現,“互幫父母協議”與其說是一項協議,不如說是一條“護老愛老宣言”,因為它并沒有任何約束條款,也沒有任何機構的監督執法,一切全憑自覺。但就是這個看上去有些“兒戲”的協議,卻讓社交平臺上許多年輕人轉發留言,表示“自愿簽署”。
在老人吃力的時候扶一把,是出于善良,更是出于最基本的同理心。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千千萬萬個父母都面臨著相似的困境。如果我們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出門在外舉步維艱,就會向他人的父母伸出援助之手。
或許,我們也可以將每一次“互幫父母協議”的履行看作是一次“助老打卡”,在年輕人的一次次“打卡”中,社會敬老愛老的氛圍不斷蔓延,最終蔚然成風。這樣的互聯網式創新值得點贊,值得被細心呵護。
(摘編自“光明網”)
【話題提煉】
溫暖、敬老愛老、互聯網式創新、將心比心……
【觀點提要】
①希望我們的長輩在外窘迫無助時,都能被社會溫柔以待。②這份“互幫父母協議”的火爆,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新時代流變。飛得再遠再高,親情永遠都是心底最柔軟的牽掛。③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坐上了時代的快船,不要忘了那些造船和托舉我們上船的人,幫那些素不相識的老人,何嘗不是在幫自己的父母和未來終會老去的自己。④吾心安處,有眷為家,眷若閃失,何以為家?當溫情之光在全社會閃爍,每一位父母都能有尊嚴地活著,轉過身時,年輕人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奮斗。
【速寫引領】
醫院在線掛號、餐廳掃碼點餐、車站網購車票……這些在年輕人看來已司空見慣的事情,卻讓一些老年人茫然無措。這些呼吁簽署“出門在外互幫父母協議”的聲音,因為善良,也因為他們在不同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父母。涓涓細流終會匯成滔滔江海,或許只是一次主動的攙扶、一回耐心的講解,但舉手之勞間,就氤氳著愛的芬芳,傳遞著善的暖意。
“互幫父母協議”還是一種充分體現互聯網思維的“解題”方式,帶著濃濃的當代年輕人的特色。開放、包容,沒有任何硬性約束,完全依靠自愿,卻能吸引無數人參與。幫阿姨扛一下包,給大叔指一下路,點滴小事在網友的講述、互動中醞釀著愛的溫情,也激發著“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