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闡釋
文學的價值在于它能夠提供精神棲居地,充分突出審美的精神色彩,成為人類不可缺少的精神家園。文學展現了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思緒、理想、追求,以及生活細節和社會畫面,滋潤著讀者的心田,陶冶情操。它以形象的力量、潤物無聲地啟迪心智,激勵人們追求理想,堅定信念,實現自我價值。終極關懷是文學理想價值的最大體現,通過審美方式體現出來。文學以想象的方式超越現實,描繪心靈圖景,將虛幻的彼岸世界“現實”化、形象化,實現創作主體與接受主體的自由創造本質,在內在意義上切近了人類的終極目標。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夠超越現實的功利羈絆達到精神的升華。作為人類共同的心靈家園,文學通過情感的親切撫慰與心靈皈依的啟迪,豐滿人性和凈化人的靈魂,通過對人類終極目標的理想化追尋來獲得信仰。
素材熱點
2023年度人民文學獎頒獎
劉江偉
2024年4月13日,2023年度人民文學獎在四川瀘州頒獎。肖復興、梁曉聲獲特別獎,呂錚的《打擊隊》和余一鳴的《十竹齋密碼》獲長篇小說獎,吳君的《萬事如意》和徐小斌的《殺死時間》獲中篇小說獎,了一容的《圈馬谷》、湯成難的《詠嘆調》獲短篇小說獎,劉文飛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的九個瞬間》、謝有順的《嶺南觀鳥記》獲散文獎,向以鮮的《蝸牛》、馬累的《在黃河邊》獲詩歌獎,黃傳會的《一飛,再飛》、徐劍的《愛心媽媽》獲非虛構作品獎,焦典憑借《北師大東門麥當勞買不到桃桃烏冰激凌》《長河夜渡》、朱婧憑借《吃東西的女人》獲新人獎,許金龍獲翻譯貢獻獎。
本年度評委會主任之一、中國作協副主席吳義勤介紹,所評作品思想藝術水平高,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繁榮和文學評獎生態建設作出了積極的探索和有益的建設;獲獎作家都是當代中國風頭正勁、年富力強的優秀作家,他們書寫改革開放和新時代山鄉巨變,描繪山川秀麗、人民豪邁的恢宏氣象,體現了勇攀文學藝術高峰的努力。
(摘編自《光明日報》)
【思維解讀】
文學作品往往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和鮮活的人物形象,傳遞出作者對人生、社會、歷史的深刻思考和獨特見解。這些思考和見解不僅有助于讀者拓寬視野、增長見識,更能激發讀者的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例如,了一容的《圈馬谷》是草原上的一幅畫、一首詩,一支壯懷激烈而又酣暢淋漓的《賽馬》曲,張揚了生命的血色與強悍的意志。
城市深處的文學館:在四季流轉中邂逅文學
中國現代文學館現有館藏90余萬件,收藏了中國現當代作家的書寫和創造,匯聚百年來中國人的情感與記憶。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作家李敬澤說:“這些房子應該是一個無墻的博物館,不僅保存著過去,同時也在我們公眾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中,發揮著積極的、充分的、熱烈的作用。”
“現代作家書房展”是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常設展之一,所有展品都是作家本人生前用過的實物。靠近冰心的書房,一個大玻璃柜格外引人注意,里面裝滿了全國各地小讀者寫給冰心的信——每封信都得到了妥善保存。
中國現代文學館還吸引了外國作家前來打卡。今年3月,76歲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來此參觀了冰心、李健吾、葉君健、丁玲等中國作家的“書房”和名家手稿展。
除了線下,這座文學博物館還在線上“圈粉”無數。一檔在此錄制的文化訪談節目《文學館之夜》,讓很多網友感慨這是文學館講述的“一千零一夜故事”。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
素材·名言警句
◆社會向文學提供素材,文學向社會提供規范。 ——郭沫若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余秋雨
◆文學和科學相比較的確是沒有什么用處。但是文學的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
——莫 言
◆優秀的作品無論你怎樣去探測它,都是探不到底的。
——歌 德
◆文學是人的生活的教科書。
——車爾尼雪夫斯基
◆文學使思想充滿肉和血,它比哲學或科學更能給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確性和說明性。
——高爾基
【思維解讀】
人的生命中大多都曾走入過文學,可能是小時候讀的課文,也可能是青年時讀的某一本書,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文學記憶。當文學經典、曾經的文學記憶以一種真實可觀、可感的方式出現,就更容易受到觸動。
模擬優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瑞典學院將202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挪威劇作家約恩·福瑟,以表彰他“創新的戲劇和散文,為不可言說的事情發聲”。這也是繼2005年的哈羅德·品特之后,再次由劇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對此,有人認為戲劇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經沒有太大的價值,諾貝爾文學獎自然也沒必要關注劇作家。
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增加了戲劇體裁的課文,其中必修下冊教材的第二單元為戲劇專題,選取了三部經典悲劇作品——《竇娥冤》《雷雨》《哈姆萊特》,單元導語的第一段內容是:“對他人的不幸抱有同情,心懷悲憫;鄙棄丑惡,追求正義,堅守良知:這些都是人類應該具有的品格。”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聯系現實,并結合教材中的相關篇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
諾貝爾文學獎可能與高中學生的學習生活有一定距離,但教材是考生非常熟悉的,考生對戲劇的價值應當是有話可說的。例如,必修下冊第二單元的三篇戲劇作品,單元導語中有“通過劇中人物的悲情遭遇,表現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劇作家對社會現實的理解,寄托著他們對人生的深切關懷。閱讀這些作品,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社會人生”,考生可以參考進行立意。選擇性必修中冊第12課《玩偶之家(節選)》、選擇性必修下冊第8課《茶館(節選)》也是可以幫助考生深入思考此話題的篇目。不過應當注意的是,課文是輔助考生思考的手段,為考生的觀點表達提供支撐,切勿將文章寫成文學鑒賞或評論。
【參考立意】
①諾貝爾文學獎的價值和多樣性:諾貝爾文學獎被公認為世界文學的最高榮譽之一,其評選標準包括作品的理想主義色彩、文學價值以及對全人類精神的貢獻等。這一獎項關注的是全球范圍內具有廣泛影響力和深遠價值的作品,而不僅僅是某一特定類型的文學作品。因此,約恩·福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并不意味著戲劇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失去了價值,反而證明了文學獎對各類文學形式的包容和重視。
②戲劇在現代生活中的價值:雖然現代社會的信息媒介和娛樂形式多樣化,但戲劇作為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仍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戲劇不僅具有審美價值,還能夠提供深入思考和情感交流的平臺。與其他文體最大的不同是,戲劇是現場的藝術,觀眾可以深入參與到劇場活動中。通過觀看戲劇,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復雜性、社會的多元性以及人類情感的豐富性。這些都是無法通過其他媒介完全獲得的。
③文學作品的價值與教育意義:文學作品包括小說、詩歌和戲劇等,都具有激發思考、傳播價值觀和反映社會現實的功能。例如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哈姆萊特》《雷雨》等戲劇作品,不僅具有文學價值,還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人性、社會和人生等問題。因此,諾貝爾文學獎關注劇作家,正是對文學作品價值的肯定,也鼓勵更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問世。
考場范本
以悲憫揚善 為正義黜惡
一考生
帷幕一拉,熾光燈下,千年經典在此間上演。粉飾悲歡離合,精妙起承轉合,眼見高樓矗起,眼見大廈將傾,眼見英雄困窘,戲劇以激情澎湃的動作、擲地有聲的臺詞、悲情激昂的音樂,煥發出振奮人心的力量,這是戲劇帶給我們的獨特藝術審美享受,亦是經典生生不息的流傳方式。
瑞典學院將202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挪威劇作家約恩·福瑟引發眾議,有人認為“戲劇在現代人日常生活中已然沒有太大價值,諾貝爾文學獎無須關注劇作家”,其淺薄鄙陋可見一斑。
請君看流芳名作《竇娥冤》,其主人公不懼奸佞同強權抗衡,勇拒邪惡逐正道之光,寧赴死都不愿與黑暗勢力為伴,是當時腐朽黯淡社會的光明殉道者,是精神廢墟中身先士卒的勇者,令人敬佩萬分。關漢卿筆下“六月飛雪”和竇娥的三樁誓愿,震聾發聵,啟迪了多少顆蒙昧之心。戲劇,以其極強的劇情沖突與畫面表現力,比普通作品更能夠震撼人心,其迥異的藝術表現手法和別具一格的語言表達形式,如同一張有張力的網,緊緊抓住觀者的心。
戲劇多揭露社會現實。這些戲劇家大多依托現實而創作,針砭時弊,激濁揚清,以其超凡表現手法賦予人物鮮明性格,敲響了時代的警鐘,讓民眾意識到正懸于頭頂之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我們聽到,“是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對人生的意義的追尋與思索;我們看到《雷雨》中對于封建大家庭的反抗和斗爭,以及其必將走向滅亡的歷史趨勢。
無論處于何種困厄背景中,劇作家們挺身而出創作戲劇,喚醒民眾心靈,引發人們對于真理的探求尋覓,夜行于無人之境。他們正身以黜惡,懷悲憫之心,守良知而行。他們是為自由的開道者,我們不可使其困厄于荊棘;他們是為真理的發聲者,我們不可使其銷聲匿跡;他們是為眾人抱薪以驅風雪者,我們不可使其凍斃于冰雪。他們對于人性的呼喚、探求,使我輩長纓在手,敢縛蒼龍。
時至今日,戲劇與劇作家仍是我們社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們以超俗敏感之心體悟社會,揭露社會的不公。《俄狄浦斯王》中的“勇士啊,風,趁筋骨未鈍,腕血未冷”,不正是號召人類,摒棄邪惡、正身黜惡、大道其行的寫照嗎?
【亮點借鑒】
觀點鮮明,結構勻稱,是本文的顯著特點。考生以對稱性標題,緊扣“戲劇”展開,提出戲劇針砭時弊的特點。文章首段,以三個“眼見”言簡意賅地概括戲劇的特點,強調戲劇的作用。在論述時,以《竇娥冤》《雷雨》作品為例進行分析闡述,說明劇作家們的悲憫情懷。文中多用排比、對偶的句式,使得全文生動流暢,文末以反問作結,引人深思。
考場范本2
演癡嗔笑怨 品人生百態
一考生
戲子一折,水袖起落,悲歡離合間中國戲劇之美清晰可見;縱情高歌,舞步翩躚,幕起幕落中西方歌劇之美躍然心間。此為戲劇藝術融于煙火,乃人間之和平佳境。然揆諸當下,亦有許多浮躁短視者提出,應摒棄戲劇這一在現代社會中漸漸遠逝的藝術。吾以為,戲劇乃品味為人處世規則的絕佳途徑,可于癡嗔中品人生百態,于笑怨中煉就如玉品格。
臺上一曲十年遠,戲劇之源在人間。常言道:“戲劇源于人生活。”戲劇于中國,起源于唐宋時期,在元代發展至頂峰,在當時亦稱為“元雜劇”,涌現出如元曲四大家等諸多曲作大師,百花齊放;而西方戲劇藝術以莎士比亞最為著名,其“四喜四悲”在今日仍有其偉大深遠之處。東西方戲劇碰巧幾乎在同一時期繁榮昌盛,究其原因,當以為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蓬勃發展,百姓于市井人生中迸發出豐富多彩之奇思,加之文學發展日趨成熟,便催生了“戲劇”這一藝術形式。由此觀之,戲劇乃根植于人民,聞發于人心,演繹出人性的一種極為真實的藝術形式。其一幕一折背后,都是人民的字字泣淚。
癡嗔笑怨演百態,戲劇之韻傳千古。臺上演員的一舉手一投足間,背后都蘊藏著深深意蘊。吾以為,戲劇存在之意義,在于其為“不可言說之事發聲”。且看《竇娥冤》中六月飛雪,血濺白練,乃是底層百姓受盡凌辱的血淚之言;又看《雷雨》中兩代人糾纏難分,此為貧民與資本家的針鋒沖突;再看《玩偶之家》中女主離家出走,乃是時代橫流中獨立人格蘇醒的縮影。凡此種種,皆演出人生百態,同時其字里行間所透露出的苦難與掙扎、不幸與拼搏,都是在教會我們以一顆悲憫之心行于世間,見過此癡嗔笑怨,便應知其可為與不為,堅守正義,鄙棄丑惡,品得萬古流芳。
沉舟未古千帆揚,戲劇于今煥生機。戲劇是一種源遠流長的藝術形式,于當今互聯網時代,戲劇仍可汲取時代養分,煥發新機。君可見《夢回紅樓》,該舞劇改編自《紅樓夢》,再現寶黛之情纏綿悱惻,引人落淚;君再看《只此青綠》,舞臺啟發于《千里江山圖》,于舞步翩躚中帶領人們感悟古典名畫中的山水意境。吾以為,面對工業化快速發展的時代,戲劇更應該廣大而精微,在新時代融合古與今的精華,以此煥發出新的魅力。
“良辰美景奈何天”,此為戲劇中之人生慨嘆。戲劇之癡嗔笑怨,再現了人生百態,鍛煉了如玉品質。于今吾儕青年而言,更應守正創新,煥發戲劇之勃勃生機!
【亮點借鑒】
事例豐富,整散結合,是本文的顯著特點。考生以對稱性標題,彰顯個人觀點。首段以對偶句入文,引出中外戲劇之美。接著,列舉中外相關的戲劇進行闡述和分析,從東西方不同戲劇開始闡述,選用熟知的事例進行論述。材料豐富而翔實,傳遞出考生廣博的閱讀面和深厚扎實的文字功底。文末引用名句,總結全文,升華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