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則尋找見義勇為被救者的視頻引發熱議。視頻的發布者是遼寧大連救人大哥柳忠鵬,他在視頻中稱,“現在大連公安正在為我申報見義勇為獎,我現在需要被救者給我出具一份證明?!薄耙婚_始我也沒有準備申報見義勇為獎,但是我現在需要得到這個稱號,我一不圖名,二不圖利,我只為我女兒,我現在了解到這個稱號以后會對我女兒上學以及未來有幫助,所以我現在必須站出來,為我女兒爭取到這份榮譽,希望被救者看到后與我聯系?!?/p>
視頻發出后,不少網友紛紛留言表示理解和支持,還有人留下“全網為你證明”的真情告白。不過,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出現,認為做好事就應該不留名。
此事的最新進展是,獲救的父子在看到視頻后及時與大連當地派出所取得聯系,為柳忠鵬的見義勇為作證,成功補上認定程序中的重要一環。目前,柳忠鵬申報見義勇為已進入網上公示階段。這是一個所有人都樂見的圓滿結局。
(摘編自“光明網”)
【話題提煉】
善行、理解和尊重、讓“好報”變得更可感可知……
【觀點提要】
①事后爭取留名,不僅是對自身善行的一種確認,也是對善行所承載的價值觀的一種彰顯和弘揚。②讓善行者得到應有的尊崇和榮譽,讓善行被更廣泛地傳播繼而影響更多人,激發出更多的善意、正氣和勇氣,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將因此而受益。
【速寫引領】
做好事不留名,是我們設定的理想化的道德高線,我們可以這樣要求自己,但無法以此苛求他人。只要是做好事,比如柳忠鵬的見義勇為,就該得到肯定和贊賞。至于留名還是不留名,那是他們的個人選擇,與道德高低無關,都是合理的,也應該得到應有的理解和尊重。
相信每一個善行者在選擇挺身而出的那一刻,并沒有關于得與失的權衡與計算,現實情況可能也不允許他們能冷靜地作此分析。面對為何會這樣做的問題,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樸素的,“我應該做”“換作別人也會這樣做”。見義勇為等這些“好事”被官方認定并給予應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某種程度上讓“好報”變得更可知可感可及。當然不是說人們做好事是為求好報而來,但好報的不缺席勢必會激發起人們做好事的積極性和底氣。
(供稿 常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