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草始于張芝之說,初見唐朝張懷瓘《書斷·章草》:“章草之書,字字區別。張芝變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連茹,上下牽連。”
《書斷·草書》也說及張芝變章草為今草:“伯英學崔、杜之法,溫故知新,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張懷瓘這段話,借自西晉衛恒對東漢草書家的品評:“杜氏殺字(結字)甚安,而書體微瘦。崔氏甚得筆勢,而結字小疏。弘農張伯英者,因而轉精其巧。”(《四體書勢·草書序》)對比看,衛恒贊張芝“轉精其巧”,只是稱其草書勝越前賢。但張懷瓘認為,張芝草書“轉精其妙”是變章草“以成今草”所致。
張懷瓘說:章草“字字區別”,今草“上下牽連”。以此驗之于漢晉草書,漢簡以及魏晉簡紙文書所見草書,即使潦草,也是“字字區別”。西晉傳張芝草法的士族書家,簡率的尺牘草書,仍是“字字區別”。東晉王羲之筆下,才見到“上下牽連”的草書,但草勢的牽連限于三兩個字之間。王獻之寫草書,運筆“加其流速,拔茅連茹”,出現整行筆勢的“上下牽連”。
初唐書家歐陽詢曾說:“張芝草圣,皇象八絕,并是章草,西晉悉然。迨乎東晉,王逸少與從弟洽變章草為今草,韻媚宛轉,大行于世,章草幾將絕矣。”(《書斷·草書》引)盡管張懷瓘并不認可,但歐陽詢的判斷符合漢晉草書的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