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walk為何讓人向往
選擇一條線路,進行一場沉浸式、慢節拍的Citywalk(城市漫步),日益成為年輕人的旅行新方式。通過參加Citywalk,旅行者得以深度了解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地理風格,與城市產生深度聯結,感受熱氣騰騰的真實市井生活。當旅行者學會用腳步丈量自己站立的地方,城市的地理肌理和文化脈絡也更加清晰地浮現。比如,在山城重慶,如果不親自在城市里走一走,僅僅是“上車睡覺,下車拍照”,游客就無法充分感受“8D”城市的獨特地理魅力;在福建泉州,巷子里不起眼的古宅、古廟、古塔,可能歷經千年歲月洗刷,只有Citywalk才能把它們隱藏的“知識點”挖掘出來。不管是北京的胡同區,還是上海的“梧桐區”,Citywalk都讓人看到了大都市里的“小風景”。
◆素材解讀
Citywalk旅行方式走紅,說明更多人摒棄浮光掠影的打卡式旅行,追求融入個人思考和審美取向的深度游、主題游。盡管在Citywalk的實踐中,有人追求走完全程的儀式感,有的偏愛隨性所至的自由感,但真正的Citywalk并不是簡簡單單地到達,也不是漫無目的地散步,而是在探索城市的過程中,融入每個參與者基于自身閱歷、愛好、價值觀的思考。
習作展示
沙漠駝鈴,洞中聽雨,高原晨曦,日出剪影……這是《風景談》中茅盾所遇見的風景。而在我們的一生中,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我們會看到無數的風景,它們之中,有些已經成為我們一生的風景。
那么什么才能被稱為“風景”呢?竊以為,景中有人,方能謂之風景。
人是風景的觀察者、評判者。景物是靜的,是客觀的,而只有人才能對所在環境中的景物產生獨特的主觀感受,進行因人而異的評判,使之成為風景。年年開在斷橋邊的“橋邊紅藥”不是風景,是詩人懷著“黍離之悲”看這揚州空城,才成就了世人眼中“寂寞開無主”的風景。每一個被稱為“風景”的景象背后,都有一雙獨特的觀察評判之眼。同時由于主觀個體的不同,同一景象能否被稱為風景也有所不同。在臨海長大的孩子眼里,海天一色或許只是每日的單調重復,然而其卻是沒見過海的人心中向往的風景。由此可知,人是風景的第一參與者,此謂景中有人。
人不僅是觀察者,更是風景的構成者。從人類誕生以來,我們便在生產生活中不斷改造著自然環境,創造著獨特景觀。水土流失、基巖裸露的陡坡地區因為人們修建梯田而造就了稻菽千里、水光映天的風景;群山中一座座簇擁的圓形房屋構成的和諧自然的土樓景觀,形成了獨特的人文風景。人類活動讓景物更美,同時使風景不再局限于自然風光,而拓寬了風景的內涵。在天地之間、蒼穹之下,自然與人文的融合讓風景真正成為了“風景”。
景中有人,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人類的高貴精神,在精神輻射下,方能謂之“風景”。我們領略萬里長城的雄偉,俯瞰城市的萬家燈火,決不僅僅是因為景物本身壯觀就稱之為“風景”,而是我們在其中感受到了人類千百年來積累的勞動、汗水與智慧,感慨著“渺滄海之一粟”的人類用群體的合作造就這壯麗的風景是多么的偉大!因為號兵象征著民族脊梁,所以在日出的照耀下,茅盾覺得那是風景;因為象征著開天辟地、一往無前的建黨精神,所以一艘小船才會吸引無數人來領略它的風景。正因為受到景物背后人的精神的感召,我們才會謂之風景,并以之為我們心中不滅的、永恒的風景。
高山飛流,奇異之景;當中有人,謂之風景;其中精神,永存心底。愿君領略世間風景,感悟人類高貴之精神文明。
◆點評
作文起筆不凡,用四字詞凝練描繪《風景談》中的風景,然后引出中心觀點“景中有人,方能謂之風景”,理解非常準確。然后從三個層次論證觀點,其中“人是風景的觀察者、評判者”豐富了人和風景的關系。全文思路清晰,精準扣題,內容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