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關于深化全民閱讀活動的重要部署,認真落實江蘇省教育廳等九部門《關于組織開展全省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的通知》精神,促進青少年閱讀活動系統化、主題化、常態化開展,江蘇教育報刊總社初中生世界編輯部面向初中開展“書香校園·潤心引路人”活動,引導初中各科教師以閱讀促進自身綜合素養的提升,豐富初中教師實施閱讀教學、引領學生開展大閱讀的方法和路徑,共同營造好讀、會讀、樂讀的書香氛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本刊編輯部聚焦此次活動策劃專欄,呈現各地助力教師專業閱讀的相關探索和思考。
《全國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和各學科的課程標準對發揮閱讀在立德樹人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更加明確的要求。當下初中生的閱讀生活疊加了數字時代閱讀的新形態、多渠道傳導的新壓力、青春期認知與情感發展的新特點等。因此,廣大教師應高度重視新時代閱讀育人的重要性,積極開展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創建書香校園,形成良性的學校閱讀生態。
一、時代內涵
閱讀促進精神發展。在新時代背景下,青少年閱讀被賦予了更加深刻的內涵與意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閱讀不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精神世界的滋養,對于增強青少年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提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創新創造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青春期是智力、社會認知能力發展的敏感時期,青少年需要大量的精神營養來促進其認知與情感的健康發展。閱讀,作為一種精神生活的方式,為青少年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其質量直接影響到青少年大腦的發展與成熟。據研究,深度閱讀可以促進青少年思辨力、自省力、想象力和同理心的發展,提升其社會情感能力。數字時代的到來,使得信息爆炸式增長,青少年在閱讀過程中不僅需要吸收知識,更需要在海量信息中學會篩選、辨別與批判。他們需要通過閱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獨立判斷的能力,以應對不確定的未來世界。因此,閱讀在新時代被賦予了更為重要的精神發展功能。
閱讀是一種學習工具。初中階段,青少年的閱讀已經從“學習閱讀”過渡到“通過閱讀來學習”。閱讀不再是簡單的文字識別與理解,而是成為一種重要的學習工具。在知識獲取路徑多元化的今天,閱讀依然是青少年學習各門學科知識的主要途徑。通過閱讀,青少年可以系統地掌握學科知識,培養邏輯思維能力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特別是在數字時代,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與觀點,青少年更需要掌握思辨性閱讀的技能。他們需要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方式,區分觀點、事實與材料,學會有理有據、有邏輯地表達。這種思辨性閱讀能力的培養,對青少年未來的學習與生活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的一些課堂未能把學生的閱讀作為知識學習和創新的工具,無法有意識地進行訓練,導致部分學生學習力、思辨力發展不足。
閱讀需要科學訓練。閱讀作為一種復雜的認知技能,需要通過科學訓練來不斷提升水平。腦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并非天生就會閱讀,閱讀是一種文化機制,閱讀腦區需要經過后天反復、嚴格的訓練才能形成。閱讀能力的發展要經歷萌芽級、初級、解碼級、流暢級和熟練級五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需要足夠的閱讀練習來鞏固與提升。因此,在青少年閱讀能力的培養過程中,科學、系統的訓練是至關重要的。學校應根據青少年的認知發展規律與閱讀需求,按照各學科、各學段的課程標準,制訂科學的閱讀訓練計劃。通過系統的閱讀指導與訓練,幫助青少年掌握不同類型的閱讀方法,如實用性文本閱讀、文學作品閱讀、科普作品閱讀等。同時,應特別把思辨性閱讀能力的培養貫穿在閱讀學習的全過程,在思辨性閱讀中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問難的閱讀習慣。
二、實踐路徑
1.實施全科閱讀課程
語文學科作為閱讀教育的主陣地,應充分發揮其引領作用。在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的實施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與學生一起制訂閱讀規劃,選擇適合的閱讀書籍及版本,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式、沉浸式閱讀,持續訓練“閱讀的多種策略,運用瀏覽、略讀、精讀等不同閱讀方法;通過整本書閱讀,了解主要內容,關注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的關系; 重視序言、目錄等在整本書閱讀中的作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引導學生根據閱讀目的,靈活運用多種閱讀方法,積累整體把握、系統思考整本書的閱讀經驗。另外,閱讀教育不應僅局限于語文學科,其他學科也應將學科閱讀作為知識教學、能力訓練、素養提升的重要抓手:在課堂教學中嵌入閱讀材料并指導閱讀策略;課后布置學科閱讀與跨學科主題閱讀的作業,豐富學生的學科知識背景,培養其學科探究的能力;配合教材開發數字學習資源,培養辨別、篩選、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當前,全科閱讀還未能引起各學科教師的重視,對如何指導學科閱讀、開發學科閱讀資源也缺少探討,影響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和學科素養的提升。
2.開展主題閱讀活動
學校應充分利用青少年學生閱讀黃金期,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閱讀活動。根據《實施方案》的要求,學校可以組織“學習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主題讀書行動、“學科學" 愛科學”主題讀書行動和“典耀中華”主題讀書行動等。通過這些主題活動,加強學生歷史文化、科普知識、法律常識、衛生健康等方面的閱讀。學校還可以結合傳統節日、節氣、重大節慶和紀念日等時機,組織讀書月、讀書周、讀書節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熱情。此外,學校還應組建學生讀書社團或興趣小組,通過同伴的影響力帶動學生互助互促開展閱讀活動。主題閱讀活動的制度性、持續性開展,會積淀學校的閱讀文化、閱讀品牌,從而影響師生對閱讀的認知。
3.優化閱讀過程評價
傳統的重結果、重測試的閱讀評價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閱讀育人的需求。因此,學校應全面優化閱讀過程評價體系。要將閱讀評價融入日常閱讀教學與活動中,通過圈點勾畫、摘抄與筆記、讀書沙龍等表現性評價方式,關注學生的閱讀興趣與習慣養成情況。恰當的朗讀視頻和社交媒體點贊也是符合青春期學生社會認知特點的評價依據。同時,學校應注重評價的多元化與個性化,通過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形式來全面評價學生的閱讀情況。學校還應關注不同學生的閱讀需求與興趣點,為其提供個性化的閱讀指導與評價建議。在中考等評價中,要通過基于真實情境、任務設計、內容統整的閱讀命題策略,測評學生的思辨性閱讀素養,減少記憶性的、碎片化的測試題目,減輕學生學業考試的社會壓力,發揮閱讀評價的導向作用。
三、保障機制
預留充裕的閱讀時間。學校應將讀書行動納入“雙減”工作,嚴格控制書面作業總量,壓減重復性的習題練習,確保學生有足夠的閱讀時間。在課程設置上,學校可以集中使用每學期整本書閱讀課時,并兼顧教師指導與學生自主閱讀的時間安排;還可以充分利用課后延時服務的時間,引導學生系統、集中、安靜地閱讀。同時,應引導學生合理利用寒暑假、周末以及每天的課余時間開展閱讀活動,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在平衡數字閱讀與紙媒閱讀方面,學校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兩者的關系并合理利用它們。數字閱讀具有便捷性與即時性等優點,但也可能帶來視覺疲勞、注意力分散、勾連回讀不方便等問題;而紙媒閱讀則具有紙質觸感、線索清晰與深度思考等優勢,但也可能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因此,學校應鼓勵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與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并合理安排閱讀時間。
引導教師成為終身閱讀者。教師作為青少年閱讀素養提升的關鍵因素,應首先成為閱讀的踐行者與示范者。當教師在教室里、校園里以及生活中展現出閱讀者的形象時,學生自然會受到熏陶與感染,并效仿他們的行為。因此,學校應鼓勵教師積極參與閱讀活動并不斷提升自己的閱讀素養與指導能力。教師閱讀的前提是校長專注于教育,親力閱讀并著力把學校建成學習共同體、書香校園。學校要力戒公眾號式的閱讀宣傳,力戒一曝十寒式的閱讀活動,力戒過于行政化的閱讀指令。學校還可以通過基于案例的培訓活動來加強教師的閱讀指導能力。通過這些措施不斷提升教師的閱讀素養與指導能力,以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閱讀需求與發展需求。
開展家校合作,關懷“弱閱讀”群體。由于家庭、學校以及學生自身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每個班級都會存在“弱閱讀”群體。這些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沉湎于電子游戲等娛樂活動,缺少閱讀耐心與毅力,對閱讀沒有興趣與熱情。因此,學校應積極開展家校合作以關懷“弱閱讀”群體,并幫助他們改善閱讀狀況。學校可以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并共同關注孩子的閱讀情況與發展需求。通過家長會、家訪以及家校聯系等方式及時向家長反饋孩子的閱讀情況并聽取家長的意見與建議。同時,學校還可以邀請家長參與學校的閱讀活動,共同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與環境。此外,學校還可以針對“弱閱讀”群體制訂個性化的閱讀指導方案,并提供必要的閱讀資源與伴讀幫助。例如,為他們推薦適合的閱讀材料,提供閱讀指導與輔導;組織專門的閱讀社團或興趣小組以帶動他們積極參與閱讀活動;開展以講述自己的閱讀故事為主的閱讀評估與反饋,了解他們的閱讀進展與需求變化,逐步建立作為讀者的角色意識。通過這些措施幫助“弱閱讀”群體逐步改善閱讀狀況并提升閱讀素養與能力。
(作者系江蘇省鹽城市教師發展學院原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