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武威全市上下圍繞“四強”目標,深入開展“強工業”行動,做深做細“五量文章”,培育和壯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服務重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優化升級新興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鏈稅源集群發展,加快構建“兩擎牽引、五級迸發”的高質量發展格局。本文選取2023年武威市工業經濟稅收數據,從稅收視角深入分析規上工業企業發展現狀、存在的短板,提出進一步推動工業經濟持續向好的相關建議,為促進武威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一、武威市規上工業經濟稅收發展現狀
2023年,武威市工業發展克服了外需拉動減弱、工業品價格下行以及煤炭、化工、飼料等重點行業市場疲軟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全市規上工業增速放緩。從經濟數據來看,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08.08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86.71億元,同比增長0.9%,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較上年回落8.7個百分點,總體實現小幅增長但增速低于預期。
從稅收數據來看,2023年全市稅收收入48.09億元,同比增長89.01%,扣除留抵退稅因素還原后,同口徑增長14.56%。其中,工業企業實現稅收17.98億元,同比增長3.32倍,同口徑增長29.84%。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稅收16.29億元,同比增長3.82倍,同口徑增長35.27%,規上工業企業稅收貢獻穩定。
(一)制造業支柱拉動作用明顯,稅收貢獻度持續增強
經濟數據顯示,2023年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3.1%,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個百分點。其中裝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5個行業分別拉動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6個、0.9個、0.4個、0.3個、1.5個百分點,制造業有力支撐了全市規上企業運行持續回穩向好。從稅收數據來看,以上5個制造業重點行業入庫稅收54601萬元,同比增收24589萬元,增長81.93070,同口徑增長76.4%,規上工業制造業稅收貢獻度持續增強。
(二)工業企業生產步入正常,產業鏈不斷穩固力口強
2023年,全市規上工業原煤消費量391.14萬噸、同比增長6%;用電量37.7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規上工業企業經營生產已步入正常軌道。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2023年,全市工業企業購進原材料發票金額361.52億元,同比增長21.61%,開具銷售發票金額359.66億元,同比增長12.85%,購銷均呈增長態勢,規上工業顯示了較強的韌性。
(三)規上經濟回升向好,工業整體稅收穩中有進
從經濟數據看,2023年,規上工業企業超七成的產品產量增速均呈正增長態勢,同比提高了一成;工業產值同比增長6.2%,銷售產值同比增長2.4%,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1%,規上工業企業呈現穩健前行態勢。從稅收數據來看,2023年,工業稅收占全市稅收收入的37.38%,所占比例同比提升了21.02個百分點(增幅大的原因是上年同期大規模留抵退稅形成的低基數影響),全市工業稅收持續穩定增長。
(四)科技研發投入穩步增長,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科技研發投入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轉型升級的重要指標。科技部門數據顯示,全市規上工業企業中有181戶投入資金運用于科技研發活動,研發金額由2020年的19100萬元增加至2022年的31700萬元,年均增長28.83%。入庫稅收由2020年的26900萬元增加至2022年的38300萬元(剔除增值稅留抵退稅),年均增幅為19.32%。規上工業企業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稅費政策紅利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沃土。
(五)新能源產業增勢強勁,綠色工業格局進程加快
2023年,全市規上新能源及配套產業實現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17.3%,增長2.2%,拉動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0.4個百分點。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26.4%,增長31.3%,拉動規上工業產值增長6.6個百分點。從稅收數據來看,規上新能源企業入庫稅收45415萬元,同比增長5.28倍,同口徑增長56.3%,稅收貢獻度持續提升,以新能源為代表的綠色工業格局進程不斷加快,綠色稅收持續增長。
(六)工業園區稅收增幅較大,引擎帶動作用明顯
2023年,全市7個工業園區內規上工業企業174戶,占規上企業總戶數的75.65%,實現稅收12.47億元,占規上企業稅收總數的76.5%,實現稅收同比增長201.48倍(增幅大的原因是上年同期留抵退稅形成的低基數影響)。在規上工業企業帶動下,相關行業稅收實現較快增長,比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甘肅重通成飛新材料有限公司入庫稅收2301萬元,同比增長98.36%,帶動全市裝備制造業稅收同比增長3.97倍。甘肅普安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入庫稅收9501萬元,同比增長1.73倍,帶動全市醫藥制造行業同比增長1.41倍。
(七)規上企業稅收韌性較強,工業稅收穩中向好
2023年,規上企業分月入庫稅收在工業整體稅收中的占比起伏不大,除7月、11月和12月外,其余月份均在90%上下,在支持經濟復蘇中,規上工業企業顯示了較強韌性。規上工業稅收的穩定增長確保了工業整體稅收實現穩中向好發展態勢,2023年,全市工業實現稅收17.98億元,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了“穩定器”作用。
二、仍需關注規上工業經濟稅收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一)規上企業減產面有所增加,影響工業整體稅收
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230戶規上工業企業中產值累計減少的有93戶,減產面為40.43%,比上半年擴大了1.06個百分點,減產面總體呈增加趨勢,同比減產40.66億元,影響規上工業產值下滑11.5個百分點;環比減產82戶,減少產值4.28億元。受此影響,規上工業企業中入庫稅收同比呈下降態勢的有54戶,與前11個月下降戶數相比增加了2戶,下降面擴大了0.04個百分點,以上54戶企業稅收同比減收22901萬元,對全市工業整體稅收產生一定影響。
(二)個別行業產能下滑,規上大塊頭企業稅收下降明顯
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全市規上企業生產能源515.29萬噸標準煤,同比下降2.4%。受其影響,采礦業稅收同比減收10606萬元,下降26.2個百分點。比如,由于煤炭價格下跌,太西煤集團民勤實業有限公司入庫稅收同比減收5864萬元,下降40.98個百分點;甘肅易陽煤炭有限責任公司入庫稅收同比減收1272萬元,下降96.8個百分點。另外受新開工建筑項目減少和房地產整體低迷影響,水泥制品行業稅收減收明顯,比如古浪祁連山水泥有限公司入庫稅收同比減收1714萬元,下降34.92個百分點。資源性行業中規上大塊頭企業稅收下降,對全市經濟支撐作用有所減弱。
(三)規上工業企業自身“造血”能力還顯不足
2023年,全市工業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費54766.3萬元,相關稅費優惠政策為工業經濟發展注入了“真金白銀”,對包括規上工業企業在內的工業經濟來說,企業自身“造血”能力還不是很強。統計數據顯示,前11個月,全市規上工業企業虧損105戶,同比增長31.3%,虧損額同比增長7.7%,規上企業還需加強“內生動能”,創新經營思路,探索發展新模式,主動發力,積極應對外需拉動減弱、工業品價格下行疊加因素的挑戰,確保生產經營步入正常軌道。
三、對全市工業經濟稅收發展的相關建議
(一)多維發力凝聚合力,助力減停產企業蓄能續航
稅務財政等部門要協同聯動,全面落實支持科技創新、先進制造業發展、促進綠色低碳等各項稅費優惠政策,逐戶智能歸集應享政策“幸福菜單”,自動生成已享政策“幸福賬單”,精準推送“政策找人”,確保政策應享盡享、應退盡退,讓稅費優惠“真金白銀”加速落入包括減停產企業口袋,助力經營困難企業紓困解難。相關部門緊盯重點企業尤其是停減產企業,量身打造“一企一策”幫扶措施,協調解決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進一步提升企業解圍脫困信心,扭轉個別企業下滑勢頭,穩住全市工業經濟基本盤。
(二)支持大塊頭企業產業集群,帶動工業規模化發展
圍繞全市重點產業鏈和新能源、奶產業、食品工業、新材料4個百億級產業集群落實相關稅費優惠政策,引導全市相關工業企業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向園區化、集約化、集群化方向發展,打造一批具有武威特色的龍頭工業企業,通過資本運作、品牌創造、科技創新等方式將企業做優做強,著力向伊利乳業為龍頭的奶產業、達利食品為龍頭的食品加工、中節能發電為龍頭的新能源裝備制造等特色產業集群發展,進而帶動相關上下游產業鏈發展,切實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等方面發揮好龍頭效應作用。
(三)強化企業內生動能,提振工業市場主體發展信心
打鐵還需自身硬,工業企業從根本上紓困解難還需從自身發力,用足用活各類便企利企優惠政策,利用留抵退稅資金,擴大企業有效投資,加快產品技術創新,由單純依賴“輸血”向“造血”轉變,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企業要注重納稅信用等級維護,及時修復不良信用,為金融機構提供良好的信用等級,在爭取資金中獲得優先支持,有效解決規上工業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發展難題,保障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持續開展,不斷增強工業市場主體經營發展信心。
(四)完善研發經費獎補政策,增強工業企業發展后勁
結合武威財稅收入實際,完善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獎補政策,撬動規上工業企業開展科技研發活動,靶向扶持,著力擴大企業研發活動覆蓋面,多措并舉推動企業加大研發經費投入。稅收貢獻度較大的企業提高獎補的相關政策,持續在扶持工業企業發展、涵養培植稅源、穩定帶動就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同時對工業園區或困難企業在非稅收入部分給予適當減免,切實增強工業企業發展后勁,持續為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注:稅收數據來源于金稅征管系統,經濟數據來源于武威市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