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就是彼此接納,找到最舒服的相處模式。
在婚姻的田野上,耕耘與收獲往往互為因果。耕耘是理解、尊重與付出,收獲則是和諧、幸福與成長。這其中,有一種無形的力量越來越被人們看重,名為“情緒價值”……
每天都是高質量的相處模式,
本就不切實際
很多年輕人追求“高質量”的親密關系,可這樣就容易陷入一個誤區:每天都是高質量的相處模式,大多數人是吃不消的,并沒有那么多的情感、精力與耐心去經營。
大多數人的感情現狀是怎樣的?平淡如水,再時不時地往水面上丟上幾塊石頭,讓關系產生新鮮感。高質量的相處模式,對于親密關系來說應當是“錦上添花”。
尤其是一旦進入婚姻,彼此顯露出更多真實的細節,產生了習慣與生活的差異,暴露了自身的一些缺點,勢必會讓愛情出現割裂感——越相愛,就越失望;越失望,就越想結束這段關系。
換個角度來說:特別相愛的兩個人,并不完全愛著對方,而是愛著自己想象出來的“完美伴侶”。還記得李敖與胡因夢的婚姻嗎?有一次胡因夢在衛生間蹲馬桶,李敖推門而入,看到胡因夢因為便秘而憋得通紅的臉,就產生了強烈的厭惡心理。李敖說:“同住屋檐下,沒有一個真正的美人。”
越理想化、追逐完美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人,就越是無法容忍日常的感情。他們希望每天都是浪漫的、新鮮的、甜蜜的。可這種期待,本就是不切實際、有違人性的。
“情緒價值”是雙向的
“情緒價值”一詞現在常用于男女關系,甚至有些泛濫。如今的年輕情侶經常會思考:“如果你不給我情緒價值,那我為什么要和你在一起?”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湯擁華就提出過:假如我們沒有愛情本身自在自為的價值,我們要去思考在愛情關系中的“情緒價值”會變得非常困難。他希望大家想一想:如果每個人都以“情緒價值”精細的計算來評判愛情的交往,最后我們可能認為一切都是為了自己開心,為了讓自己獲得一個好的“情緒價值”。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都該意識到,如果我們不使對方獲得更好的“情緒價值”,那我們的整個感情是沒有價值的。
有個上了熱搜的話題,夫妻因為上廁所產生爭執。丈夫認為:用完馬桶,馬桶圈就該掀起來;妻子認為:馬桶圈應該放下來。夫妻因為這個問題爭吵,連帶以往的矛盾也被翻了出來。兩個人在追求什么呢?雙方都是在追求理解,追求掌控,期待對方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
其實,每個人都是有脾氣的,需要發泄的。你要允許對方發脾氣,允許對方情緒化;同樣,你也期待對方允許你發脾氣,允許你擺爛,允許你情緒不穩定。這就是親密關系相處的核心邏輯。
愛人相處,追求高質量的關系,其實就是在追求“情緒價值得到滿足”。而所謂的高質量關系、有效溝通、情緒價值滿足,說白了就是一件事——包容與妥協。
茫茫人海,兩個人能夠相遇、相知、相愛,最后步入婚姻,十分不易。如果你對婚姻和伴侶的要求是100分,那么,你遲早會失望和心碎。我們要學會接受婚姻的瑕疵,在不完美之中,找出日常的美好,在期待對方提供情緒價值的同時,也主動使對方獲得情緒價值。
婚姻,就是彼此接納,找到最舒服的相處模式,攜手一生,白頭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