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地理信息呈現對媒介空間的兩級建構

2024-11-14 00:00:00王衛明周曉宇
編輯之友 2024年10期

【摘要】在當前的空間研究中,空間已不再是單純的社會容器,而成為包含社會、地域、文化等在內的多元存在。互聯網作為一種典型的空間類目,在技術革新的過程中不僅產生新的空間關系,還規訓著人們的社會實踐與媒介實踐行為。文章從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視角出發,探析地理信息對電子媒介空間的生產建構,發現IP屬地位置的全量顯示建構了基于話題討論的一級媒介空間,同時還催生了基于地理主觀感知的二級再現性空間。該空間不是現實地理的簡單照搬,而是一種基于社會關系的復雜騰挪,具有勾連人、地理和社會的功能。此時地理位置不僅影響人們對于地方感的認知,而且介入電子空間的兩級建構,重塑傳播模式。

【關鍵詞】IP屬地 電子空間 空間生產 地方感 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4)10-063-07

【DOI】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4.10.008

2022年4月,新浪微博管理員發布IP屬地功能升級公告,宣布全量開放微博用戶IP屬地顯示功能,用戶主頁和評論區將顯示IP所屬地,且該功能無法由用戶主動開啟或關閉。隨后,微信、抖音、小紅書、知乎也宣布“將逐步開放IP屬地顯示功能”。其實早在2021年10月,國家網信辦發布的 《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信息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就提出過互聯網用戶賬號顯示IP屬地信息的規定:境內互聯網用戶賬號IP屬地需標注到省(區、市),境外賬號IP屬地信息需標注到國家(地區)。

IP屬地的顯示影響了個人對于空間的感知以及新媒介景觀的生產建構。首先,IP屬地作為一種新事物在網絡空間創建了新的交流空間,網友圍繞該話題發表意見進行討論,形成話題性場域;其次,屬地的外顯構建了新的地理隱喻空間,網友就具體的省份或地域展開地緣性的討論,強化戀地情結或固化刻板印象。原本只在現實生活中才存在的空間、景觀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下進行了一比一復刻,甚至實現了更深層次的跨時空躍遷。那么這種空間的技術化騰挪是如何實現的?形成的兩種空間景觀具有怎樣的新特點?諸如此類的電子空間對現實生活和現實空間又會產生怎樣的觀照?基于以上問題,本文從列斐伏爾空間生產理論的視角出發,對互聯網電子空間的生產進行探討。

一、現實地理信息的電子化呈現

1. 地理位置的媒介呈現

實際上,互聯網平臺對于IP地址的獲取和展示由來已久。在QQ空間中,網友可以在發布“說說”和每日簽到時添加“地點”標簽,以展現“說說”代表的地理位置或發表“說說”時用戶所在的地理位置;珊瑚蟲版QQ直接顯示列表人員IP地址。微信用戶在發布朋友圈時可以選擇顯示或者不顯示所在位置,位置既可以模糊至省份,也可具體到樓棟、公園等地標性建筑。此外,百度貼吧匿名發帖直接顯示IP地址前三段,天涯論壇許多板塊也是直接顯示IP地址前幾位數字。在國外,顯示IP屬地是社交平臺的基本功能。Foursquare、Gowalla、Twitter(現更名為“X”)、Facebook和Yelp已經開始在他們的消息中支持位置服務,用戶可以通過“選擇位置”或啟用“地理標記”來明確他們在信息交流中的具體方位。[1]在這一階段,每個傳播者都可以選擇性地公開地址信息,當用戶選擇公開定位時,這個地方性的標志就成為用戶宣告權利、表達意義的一種方式。此時個人與位置的關系以及與位置相關的文化、政治和經濟因素都成為個人形象塑造的重要中介。當下新浪微博、抖音等社交平臺的IP屬地顯示,是超越QQ空間和微信朋友圈地址選擇的一次定位精準化和全量化的嘗試。

2. 地理信息電子化呈現的影響

位置信息為何會出現從選擇性顯示到全量顯示的變化呢?海德格爾曾提出,“現代技術的本質是‘座駕’”,技術不僅支配了政治和文化的發展,還迫使個體成為其持存物。[2]IP屬地的顯示或者說定位技術的外顯,終究離不開政治層面、文化層面和經濟層面的多維度考量。

首先,從行政管理的角度來看,屬地信息的公開是凈化網絡空間的有效舉措。互聯網技術的下沉和社交平臺的賦權將不同地域、不同職業和不同學歷的網友借信息平臺連接起來,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網友之間的時空阻隔。但是網絡的匿名性和準入門檻的降低使部分網友缺失了作為網絡責任主體的責任意識,看圖說話、編造故事、傳播謠言和肆意辱罵成為網絡空間的常態化現象,網絡暴力不斷滋生,不僅污染了網絡空間環境,更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毒瘤。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提升網絡治理能力,維護良好網絡生態,營造清朗網絡空間。本次“IP屬地顯示”的政策創新正是網絡治理的重要抓手。

其次,從文化層面來講,屬地信息的顯現有利于催生新生網絡文化景觀。基德勒將媒介置于世界文明史的演進中進行研究,指出“文化的歷史就是媒介的歷史,文化或文明的過程可以借由不同歷史階段的技術或技術的使用來一窺究竟”。[3]此次IP屬地的外顯打破了內容生產者的虛假人設。社交媒體時代,生產者的范圍擴散至商業組織或個人,內容呈現形式更加多樣,互聯網內容生產進入UGC時代。許多個體利用網絡之便成為新一代的網紅和意見領袖,他們將真實身份隱匿于網絡后臺,將媒介平臺看作“在特定觀察者面前進行演出的空間”,表演的成分會對旁觀者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4]然而IP屬地顯示功能的開放將表演者精心準備的“演出”擾亂,使媒介平臺失去了舞臺設置的區隔功能。如“小雪梨在日本”“在英國的露娜”和“咸魚在日本”等一些以異國(地區)元素為賣點的網紅博主在屬地信息公開后人設崩塌,緊急修改名稱和簡介,將原有的位置信息刪去。此外,在社交媒體普及的當下,“人—媒介—地方”的關系愈發緊密,“媒介即地方”[5]成為現實。此時媒介作為一面觀照的鏡子,成為人們認識現實世界的必要媒介。[6]“地方”也不再是冷冰冰的符號體現,更成為凝聚大量情感意象的載體。眾多的異鄉游子借由平臺相聚,在相互交流、互訴鄉愁的過程中構筑了地方的意象形象。而其他旁觀者在觀看的過程中獲得“媒介漫游”式的遠程城市體驗,[7]且影響了其私下的文旅實踐活動。如淄博燒烤、云南潑水節和哈爾濱冰雕的出圈,就是媒介遠程觀看功能的直觀體現。由此可見,媒介技術的更迭不僅凸顯了當下傳播模式的發展,更勾勒出社會變革的特征,[8]推動了網絡文化圖景的生產與呈現。

最后,新技術的出現不僅影響了信息的生產方式和儲存方式,也催生了經濟領域的拓新。一方面,在商業信息傳播中,位置成為一個突出賣點,用戶位置的獲取有助于改進移動計算、移動傳感和云計算等大型系統,以及選擇商業廣告投放地點等。此時商業廣告可以通過用戶的IP通信地址適時準確地進行推送,受眾也能夠快速獲得自身需要的個性化定制信息。全方位的地理信息背后蘊含豐富的商業價值信息,使精準商業推送獲得前所未有的經濟優勢。另一方面,屬地信息的顯示和地理景觀的感知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原產地”產品或者“本地推廣”通過貼標簽的方式進行自我營銷,提升了旁觀者的認可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地區經濟的復蘇。因此,從多維度來看,地理位置在媒介空間中的顯性呈現成為一種必然,地理信息成為空間生產的重要因素。

二、關于空間的理論溯源

1. 空間生產理論

在列斐伏爾之前,空間一直被強調幾何意義上的概念,僅僅將其視作可感知可測量的物質形式,如土地、房屋等。笛卡爾提出“物質空間”的概念,認為物質存在和運動的形式均離不開空間,確立了空間的幾何化形式。[9]后續在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個人的身體、精神等元素開始被納入空間研究的范疇。尼采認為正是由于人的感知才能獲得空間感,并提到大海、閃電等現象都具備空間的意象,推動了精神空間的發展。[10]隨著城市化的擴張和階級矛盾的凸顯,以往的地理學理論和城市空間理論已無法適應現實空間研究的需求。列斐伏爾在馬克思空間理論、德波景觀理論和黑格爾空間思想的基礎上,對空間的社會關系、空間的生產與再生產進行了再闡釋,提出“空間生產的三元辯證法”,包含空間的實踐、空間的表象(又稱空間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間三個層面。[11]其中,空間的實踐即可感知的社會生產實踐,包括空間內的實踐活動和空間自身的生產實踐。人們在實踐的過程中感受空間,從而創造和重構空間,強調空間生產的物質性和物理性維度。空間的表象是一種想象的、概念化的精神空間,與空間實踐活動相關。城市規劃者利用空間符號構想空間,這個幻想的空間可能與真實世界相仿,也可能是暫時無法實現的遙遠國度,但總歸在現實社會中起著具體的作用。表征的空間又稱再現性空間,是通過象征符號和圖像呈現出來的人們生活的空間。人們可以借助象征符號和文化語言體驗日常生活,形成社會想象,從而構建抽象的、超越現實的空間。列斐伏爾認為表征的空間不是精神空間和物質空間的簡單疊加,而是兩者的交互生產和建構,從而產生一個新的開放性選擇空間。愛德華·索亞在列斐伏爾空間生產理論的基礎上引進他者性的“第三空間”,實際上想建構的是一種反抗統治秩序的空間。這種反抗體現在“第一空間(物質空間)和第二空間(精神空間)并不存在誰統治誰、誰優于誰的論斷”,二者存在的是互相影響的解讀模式。[12]正確認識第三空間,需要不斷接近社會空間的各個方面,通過批判性的有意識的實踐活動來構建第三空間。這與列斐伏爾對表征的空間的認知相近。在表征的空間中,不能把空間看作簡單的物質容器或精神載體,而是要看到其中存在的社會性和歷史性,要著重研究空間中存在的社會關系和社會活動。

2. 空間騰挪的理論想象

隨著電子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具有文化裝置的物理空間從實體建筑向網絡虛擬空間挪移,空間的范疇拓展到了網絡等虛擬空間。網絡在現實層面和象征層面都聯結了曾經失去的聯系,電子媒介建構的虛擬時空給予了現實群體不同的體驗,電子媒介信息的流動和傳播也為全球文化共同體和集體意識的形成提供了契機。[13]

本文所指涉的空間騰挪是原本在現實維度存在的空間意涵向網絡世界挪移的過程,在這里,媒介空間不僅是一個提供信息、傳遞訊息的功能性中介,更是可以分享社會經驗、建立地方意識和情感認同的隱喻設想,[14](49)甚至可以對現實空間產生反作用,實現更深層次的跨時空躍遷。空間騰挪的說法表明了電子空間的產生并不是現實空間在虛擬維度的簡單復刻,而是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影響,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存在著關系的變化發展。現實空間范疇(地理地點、用戶媒介實踐等)影響了媒介虛擬空間的建構,其間在媒介空間中所產生的一系列關系,如地方感知、刻板印象等,又會反過來作用于現實空間的發展。因此,空間騰挪是介于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之間的一種可產生多元關系的復雜過程。

三、基于傳者地理信息的兩級空間生產

由于低準入門檻和傳播的即時性,微博成為網絡輿情發酵的“溫床”,也成為媒介空間形成的一個典型場域。2022年4月28日,微博率先全量顯示用戶IP屬地信息,瞬間點燃網友對“IP屬地”的討論熱情,“IP屬地是什么”“有怎樣的利弊”成為網友關注的重點,“微博全量開放IP屬地”(此為一級網絡話題)的話題詞討論值爆表。本文使用PyCharm在新浪微博上以“微博全量開放IP屬地”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時間設置為2022年4月28日至2022年5月4日,即新浪微博社區管理官方發布“全量顯示IP屬地”后一周的時間。對一周內所發布的與“微博全量開放IP屬地”話題相關的博文賬號ID、博文內容、發布時間、轉發量、評論量和評論內容進行爬取,共獲得10421條博文和33783條評論,后通過Nvivo質性分析軟件對所爬取的博文與評論內容進行詞頻分析。經過分析,發現網友通過不同的符號文本構建了基于一級網絡話題討論的文本實踐空間和基于二級衍生地理感知的再現性意象空間。

1. 一級空間:基于文字討論的空間實踐與空間表征

列斐伏爾認為,“我們已經由空間中事物的生產轉向空間本身的生產”,[15]即受眾所進行的行為,已不僅僅是內容的生產,更加速了空間的誕生。IP屬地的全量顯示作為一種新生媒介技術,它的出現誘發了網友的媒介生產和空間實踐行為,產出的內容構建了第一層話題性的媒介景觀空間,即空間表征。

媒介空間的發展不僅使現有的線下社區得到加強,還促進了全新虛擬社區的涌現生成。此時,曾經私密化的對話被放置在開放的空間,并搭建起多人溝通的橋梁,普通觀眾也可輕易觀察到其他群體的生活場景。與其他信息系統相比,網絡空間更易進入,也更容易實現信息的交流與遷移。但與物質空間相似,網絡交流空間同樣是“有界的、有形的場所”。[16](32)在浩瀚的信息世界中,只有進入某個超級話題,或者對某個話題進行檢索,才能進入對應的基于該話題的討論空間,此空間類似于物理層面的面對面社交場所。而對話題不感興趣的群體自然被隔離在空間之外,成為異質存在。如在IP屬地全量顯示的事件中,“微博全量開放IP屬地”為一級話題,即原始網絡話題,只有進入該話題頁面、參與討論或是對相關帖子進行回復的網友,才能真正進入由此構建的交流空間,此時“參與話題與否”成為該空間的分界碑。網友則通過發文、回帖等媒介實踐表達自身看法,就像在現實維度展開人際交流,建構基于原始話題的一級媒介交流空間。在這個過程中,網友的IP屬地一并顯示。

在一級交流空間中,網友的文本生產和敘事呈現出碎片化和泛娛樂化的態勢。大量戲仿的網絡用語成為媒介景觀構建的常見符號,如“你沒事吧,沒事吧,沒事就吃溜溜梅”“我很無語”“人在機場,剛下飛機”“我真的拴Q”“我真的會謝”等。網友通過戲謔的媒介實踐表達觀點,憑借碎片化的亞文化符號實現文本的快速傳播,在生產內容的過程中形成網絡空間。該空間不僅是網友針對一級話題實踐生產的語義空間,也是受到現實媒介實踐影響的想象空間。如“二哈”“鮮花”“哭泣”等抽象表情包,以及“實名制”“凈化”“裸奔”“發瘋”等表示概念、判斷的形式,均反映了網友在空間實踐中的思維與構想。這種充滿了抽象邏輯和感覺現象的空間便是列斐伏爾所言的空間表征,也就是人們通過空間實踐所實現的空間表征。由于二者是伴隨出現的現象,因此屬于一個空間范疇。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一級空間中的文本想象與概念判斷是比較簡單的,具有通識性的和約定俗成的意涵,僅是一種情感表述或者一時的傾訴,并沒有涉及太多的功能性解釋。而在地方感與鄉愁交流的基礎上建構的二級衍生空間中的符號想象與文本隱喻,才具有心理層面的利己性功能解釋含義。

綜前所述,作為文化環境的一環,空間不僅是人類社會實踐的場所與載體,而且越來越成為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17]在電子空間中,屬地的技術性顯現也許并沒有從本質上改變網友的媒介實踐行為,人們依舊進行文本生產并參與討論,但由其媒介實踐活動而構造的輿論場域和討論空間發生了重大嬗變。在這個交流與實踐的過程中,不同網友借助具體的媒介載體和有形的文字符號,如表情包和網絡流行語,將感知與設想充分表達,從而形成一種概念化的空間,即通過空間實踐生產空間表征并產生社會關系。

2. 二級空間:基于地理討論的再現性空間

再現性空間是在空間實踐和空間表征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物質與想象結合的空間形式。它既包含了符號所表征的意象空間,又反作用于物質空間的發展。其中物質和地點創造的是現場交往的信息系統,符號和想象則創造出更進一步的精神交往場景。基于屬地信息話題構建的再現性空間,以具體的地理信息為物質指向,但起到決定性交流作用的依舊是參與者的經驗性感知。

個體的網民最初因“屬地信息顯示”這一事件發表看法,在交流的推移中,多元的地理省份(此為二級網絡話題)成為彼此的談資。網友將IP屬地的地理符號與現實的地域空間相結合,在討論中逐漸勾勒出某些地理區域的媒介形象,其間充斥著地理感知和群體情感的獨特印記。一方面,地點本身就帶有文化色彩的意蘊,包含著地理發展的歷史烙印和個體對地點的文化信仰。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地點的個性化表達提供了便捷的渠道,賽博空間的敘事流和銘刻性特征更是推動了地標和地方等具有文化信仰的空間的形成。在這類空間中,網友通過文字符號和短視頻符號建立地方感,通過遠程觀看獲得在場體驗的感知,在交流的過程中認識該地點的歷史文化,更因多元的表達方式被地方“安利”或“種草”。在不間斷的互動—習得過程中,網友對地方的認識隨之形成。由此可見,網絡空間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但大眾將個人的主觀經驗和過往感知附加在文字討論之中,使每一個基于討論形成的意象空間因混合了人們的體驗、學識、想象和記憶,[18]而不可避免地帶有內部主觀性,成為個人經驗和感覺的產物。因此,人們圍繞地點所產出的媒介空間既包含地方的文化信仰,也包含個人對于該地點的情緒感知,如維護和厭惡等。

另一方面,群體之間的情感記憶同樣有助于基于戀地情結的再現性地方空間構筑。電子媒介破壞了時間和地點的特殊性,引發了“副社會交往”的新型關系。[16](113)通常來講,基于短暫的會面和共享膚淺經歷而形成的群體通常會形成較弱的群體關系,但在時間地域逐漸消弭的互聯網社會中,這種膚淺和偶然的經歷共享模式開始逐漸具備較強的關系維系能力和社會影響。個體因具有共有的特殊性聚集在一起,在分享經歷和認知的過程中形成一個有共同身份認知的社會類型群體。當人們圍繞自己所熟悉的地理環境和地標性符號進行討論時,所形成的就是老鄉或者自己人的群體身份。在此類地緣性空間中,“同鄉群體”因地域而結緣,因地緣而加深溝通欲望,地方與環境成為情感事件的載體。[19]這在一定程度上為“異鄉游子”的情感迷失提供了精神供給,彌補了現代社會的情感弱連接。觀眾開始認識到通過這種副社會交往同樣可以與數百萬人建立跨屏的親密關系。但同時,歸屬于不同群體的個體在進行群際交往時,也極易因不同的感知而出現沖突和排他等不良反應。個別激進分子在網絡世界對某地區的惡意發言或是當地人的不恰當言論,都會影響他者對該地區的印象和感知,當這種負面印象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地域黑”和刻板印象的涌現。如“江西彩禮高”“東北人脾氣暴”“四川男人耙耳朵”等,都是長期以來積累的典型地域刻板印象。當群體之間爆發沖突時,這些印象就會成為地域攻擊的攻擊點,而攻擊他群、維護自身則成為個別網友獲得并強化身份認同的途徑。

這表明在電子空間中,地理景觀的真實性和影響力已得到普遍認可,講述者所描繪的景觀影像也影響了旁觀者對地點的實際認知和生活體驗。因此可以說,客觀的物質地理和主觀的意象隱喻合謀共筑了典型的再現性空間。

四、空間生產重塑信息傳播模式

1. 兩級空間生產的新型傳播模式

通過對基于傳者地理信息顯示的兩級空間生產進行分析,可以梳理出兩級空間生產的傳播模式(見圖1),以展示一級網絡話題和一級空間、二級衍生話題和二級空間的建構過程。該模式強調了文字符號與地理意象對空間生產的影響,指出電子技術介入社會交往的結果是場景和行為的界定不再取決于物質位置,空間距離的消亡將帶來重塑社會形態的力量,[20]此時空間本身也成為信息的一部分。

在一級空間中,技術與話題打破了物質距離和信息交流的壁壘,網友通過不同的媒介實踐生產不同的交流空間。在二級空間中,地方與地理位置實現了分離,在性狀與樣貌上有了更多可能,有機會成為人們的抽象精神感知。[21]同時由于地方的媒介化轉向以及虛擬社區的副社會交往強化,使得地方和虛擬社交成為互聯網世界的永恒話題。因此該模式同樣適用于屬地信息顯示后其他熱門網絡話題的傳播走向與空間形成過程。

2. 空間即信息

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曾提出“媒介即訊息”,指明傳播媒介才是某段時期社會發展的重要縮影。與之相對照,在電子空間中也可提出“空間即信息”的說法,以此表明空間在現實生活和虛擬世界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媒介即訊息”認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訊息而非當時媒介傳播的內容,人們只有通過特定的媒介才可以進行相應的傳播活動,生產社會文化,影響社會變革。在這個觀點中,媒介不僅是信息的中介傳輸平臺,更是信息本身。在時空距離消弭、空間多元化的當下,傳播場域同樣成為人們認識理解社會、進行傳播活動的主要組成部分。“空間即信息”表明每個時期傳播空間的不同會產生不同形式的傳播活動,造就不同的社會關系和傳者印象。在前媒體時代,人們所認知的空間就是物理維度的場所,受限于具體的距離,人們在這里所進行的是人際傳播與群體交流,口語、表情、身體語言等均是常見的表達符號。每個人在空間中所處的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在群體和現實生活中的地位。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電子媒體的出現使空間的范疇擴大,概念化的空間同樣可以聚合群體,進行溝通。此時所進行的多是群聚傳播,[22]且是跨屏群聚傳播。在這一階段,文字、表情包、圖片、視頻等成為主要的傳播符號。虛擬的空間范疇使人們的網絡地位與現實身份發生割裂,開始出現前后臺人設不一的現象。由此可見,交流空間的嬗變所形成的不同的傳播形式和文化符號,同樣體現了社會關系、社會文化的發展歷程。如果說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響了人們的思考與行為習慣,那么空間也成為人們習得行為和表達語言的重要場域。因此,“空間即信息”的說法亦是成立的。

3. 5W傳播模式的局限性

衍生的基于地理討論的二級空間的出現表明地理位置影響了電子傳播的過程,證明忽視地理因素的5W傳播模式在電子傳播時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二級空間中,網友根據屬地位置展開關于地方感和戀地情結的交流,地理成為討論的話題,成為影響傳播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地理位置的顯示影響了人們在空間觀看時形成的思維判斷。地理位置成為左右人們傳播信息、接受信息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屬地顯示后,人們會依據IP位置來佐證、判斷信源的真實性,從而選擇相信或摒棄信息。如在某一熱點新聞中,屬地顯示為事發地的用戶所發表的言論會更容易得到大眾的信任,而異地用戶的評論的真實性則更易遭到質疑。這種變化充分說明在電子空間這一全新的傳播場域中,傳統的基于5W框架的傳播模式已無法詳盡地概括影響信息選擇的所有環節,傳者所在地作為一種具象的社會環境也應成為理解電子傳播過程和傳播模式的必要補充。由此可見,IP屬地也就是地理位置對電子傳播的影響,不僅停留在技術層面,還深入信息接受的環節。

另一方面,人們在塑造空間的同時,空間也在塑造人們自身。新空間的產生必然對個人的認知、感受和行為產生影響。如本文在前所述的戀地情結和地方感都是在他鄉群體對自己家鄉的正向懷念。但對于他群來講,某一地方的感知并非完全正向的。地點的外顯除了帶來信任感和歸屬感外,還會帶來刻板印象和“地域黑”問題。我們對所搜集到的10421條博文進行情感分析,發現有308條微博在正文中認同“地理信息的顯示會加劇地域歧視和地域問題的出現”。屬地信息將地理位置直接展現在圍觀者面前,致使在一些有爭議的事件中,網友會因為刻板印象對地域展開攻擊,而忽視了事件的本質。

總而言之,無論是“空間即信息”還是地理影響傳播過程,都證明空間成為信息的一部分,位置技術或媒介技術逐漸滲入空間的建構過程。互聯網特有的“在旅途的”“游牧”的秩序特點會促使技術對網絡空間景觀的重塑產生循環往復的影響。IP屬地作為一種新型的互聯網基礎設施,以一種不可見的物質形式影響了兩級媒介空間的建構,空間中的產物與經歷惠及參與的群體。但由于人們已習慣于在既有制度下生活,而新技術的顯現不僅會打破其原有的心理定勢,還會影響其近期的行動認知。所以,對于社會和媒介用戶來說,接受新事物的出現,面對新事物所帶來的變化,必然需要一個歷時性的心理預熱和知識更新的過程。此時IP屬地顯示這一管理部門對網絡空間所加贈的規則能否達到預期管理目標,仍有待考察。

結語

地理信息的顯示和媒介技術的發展使媒介空間充滿了關系性、社會性和歷史性,使空間帶有復雜動態的走向趨勢。正如列斐伏爾所言:“空間實踐是一種基本的生產實踐,在生產空間的同時,也生產出了空間產品賴以存在的社會關系,而空間的確立,又進一步穩固并深化了這種社會關系。”[23]網絡中的景觀空間并不是現實空間的簡單映射,而是在虛擬和現實視域的交織下衍生出的與現實空間有著重要區別的新空間模式。

互聯網電子空間和再現性景觀的構筑過程,打破了物質的中介環境,將空間的概念從物質實然的窠臼中剝離出來,形成新的信息空間,這種信息特別關注經驗性常識和隱喻設想。此時空間的概念已然成為包含社會、地域、文化等在內的多元存在,空間生產也已轉向社會關系和社會權力的再生產。文森特·莫斯可在《數字化崇拜:迷思、權力與賽博空間》中指出:“我們與空間和地方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14](85)互聯網傳播超越了空間障礙,使得空間生產不再局限于物理維度,電子空間同樣具有連接人與社會的作用,原子的個體同樣可以通過電子參與聚合記憶情感,獲得情感認同。也正因如此,如何在新興的互聯網空間中厘清空間實踐、空間的表征和再現性空間三者的關系,理解地理位置和媒介技術對空間生產、空間書寫的影響,辨析電子空間對現實地域和社會形態的影響以及如何構建健康的網絡空間等,均有待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Hong L, Ahmed A, Gurumurthy S, et al. Discovering geographical topics in the twitter stream[C]. Proceedings of the 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 2012: 769-778.

[2] 馬丁·海德格爾. 海德格爾選集(下卷)[M]. 孫周興,譯.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937.

[3] 唐士哲. 作為文化技術的媒介:基德勒的媒介理論初探[J]. 傳播研究與實踐,2017(7):5-32.

[4] 歐文·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 馮鋼,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1-24.

[5] 袁艷. 當地理學家談論媒介與傳播時,他們談論什么? ——兼評保羅·亞當斯的《媒介與傳播地理學》[J]. 國際新聞界,2019(7):157-176.

[6] 方玲玲. 媒介地理:文化圖景的媒介再現[J]. 東南傳播,2008(6):68-70.

[7] 曾一果,凡婷婷. 重識“地方”:網紅空間與媒介地方感的形成——以短視頻打卡“西安城墻”為考察中心[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22(11):71-89.

[8] 王海洲. 作為媒介景觀的政治儀式:國慶閱兵(1949—2009)的政治傳播學研究[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4):53-60,109.

[9] 巴魯赫·斯賓諾莎. 笛卡爾哲學原理[M]. 王蔭庭,洪漢鼎,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53.

[10] 弗里德里希·尼采.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M]. 尹溟,譯.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98-100.

[11] 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 London: Blackwell Ltd, 1992: 33-40.

[12] 愛德華·索亞. 第三空間:去往洛杉磯和其他真實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 陸揚,劉佳林,朱志榮,譯.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9.

[13] 戴維·莫利,凱文·羅賓斯. 認同的空間:全球媒介、電子世界景觀與文化邊界[M]. 司艷,譯.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97-113.

[14] 文森特·莫斯可. 數字化崇拜:迷思、權力與賽博空間[M]. 黃典林,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5] Henri Lefebvre. Space: social product and use value[M]//Freiberg J W. Critical Sociology: European Perspective. New York: Irvington Publishers, 1979: 285-295.

[16] 約書亞·梅羅維茨. 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 肖志軍,譯.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17] 曼紐爾·卡斯特. 網絡社會的崛起[M]. 夏鑄九,王志弘,等,譯.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505.

[18] 丹尼·卡瓦拉羅. 文化理論關鍵詞[M]. 張衛東,張生,趙順宏,譯.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182-183.

[19] 段義孚. 戀地情結[M]. 志丞,劉蘇,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136.

[20] Frances Cairncross. The death of distance: How the 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is changing our lives[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Press, 1997: 1.

[21] 郭崢,張濤甫. 媒介與空間視域下的賽博“地方”——兼論B站地方性[J]. 編輯之友,2023(5):46-51.

[22] 隋巖. 互聯網群聚傳播[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3:1-2.

[23] 劉濤. 社會化媒體與空間的社會化生產——列斐伏爾“空間生產理論”的當代闡釋[J]. 當代傳播,2013(3):13-16.

The Two-Tiered Construction of Mediated Space b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Presentation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Spatial Production

WANG Wei-ming, ZHOU Xiao-yu(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Nanchang University, Jiangxi 330031, China)

Abstract: In current spatial research, space is no longer a mere social container, but a multifaceted existence that encompasses society, region, and culture. The Internet, as a typical spatial category, not only produces new spatial rel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ut also disciplining people's social and media practices.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construction of e-space by media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spatial production theory of Levers. It is found that the full-volume display of IP location constructs a first-level mediated space based on topical discussions, and at the same time gives rise to a second-level reproducible space based on subjective geographic perceptions. The e-space is not a simple copy of real geography, but a complex appropriation based on social relations. It has the same function of linking people, geography and society. At this time, geolocation not only affects people's sense of place, but also intervenes in the two-tiered construction of e-space and reshapes communication patterns.

Key words: IP location; e-space; spatial production; sense of place; Internet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a级片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lhav亚洲精品|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午夜日b视频|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护士| 欧美日韩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伊人天堂网| 欧美另类一区| 精品国产女同疯狂摩擦2|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婷五月综合| 婷婷激情亚洲|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99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不卡在线看|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特级毛片| 国产青榴视频| 久草视频精品| 91免费在线看|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a级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 成人国产免费|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黄色毛片| 四虎综合网|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 亚洲一区第一页|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中日韩欧亚无码视频| 蜜臀AV在线播放| 婷婷亚洲视频|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福利片91| 精品国产www|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91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蜜桃|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91免费在线看| 青青久久91|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青青久久91| 黄色片中文字幕|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免费无遮挡AV| 88av在线| 国产网站在线看| 日韩性网站| 91国内在线观看|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激情综合网址|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不卡影院|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国产精品粉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