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非遺最好的保護,莫過于讓非遺產品重新回歸生活,用起來,活起來。
坐落在南京佘村明清代建筑群的潘式住宅青磚黛瓦、古風古韻,邁入其中,婦女們的歡笑聲聲入耳,她們圍坐桌邊,一邊探討著編織技藝,一邊不斷翻動巧手,編、結、纏、打彎……一個個苧麻編織的花籃便誕生了。這場活動的指導老師劉梅說:“一株小小的植物纖維,經過手工編織,可以變成很多器形器皿。作為非遺苧麻編織傳承人,我的使命就是讓這些手工藝品融入日常生活,從實用器物變為生活美學,賦予這項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
麻編織的童年時光
劉梅是安徽滁州人,門前屋后、田間地頭到處生長著麻。家里的許多生活用品,比如草繩、麻袋、蓑衣、裝菜的籃子、儲物的筐等等,都是父母編織的。小時候,劉梅最喜歡背上媽媽編的小背簍,手里挽著小菜籃去打豬草;有時,她手里牽著爸爸編織的粗麻繩,另一頭套著一只小牛,小牛乖乖跟在她身后“哞哞”叫著。“年幼的我生活在麻編織的環境中。麻不需要刻意種植,只要在土地上撒些種子,它就能蓬勃生長,給我們的生活提供最大價值。父母對我的教育也像麻一樣質樸,他們希望我像麻一樣堅強、有韌性,懂得感恩和付出。”
結婚后,劉梅來到南京創業,巧合的是,南京江寧盛產苧麻,被譽為世界苧麻的故鄉。閑暇時光,她一邊學習油畫,一邊用苧麻編織一些物件,每當這個時候,她都覺得很放松、治愈,仿佛心底有顆小小的種子蘇醒了。隨著作品越編越多,她對苧麻編織也越來越著迷。劉梅向當地的編織手藝人請教技法,并把家鄉和江寧的編織技法結合起來,還融入油畫的特色,形成獨特的編織技藝。
劉梅的苧麻編織作品工藝精美,朋友們看見后都愛不釋手,因此,她的作品大多都成為禮物贈送出去了。漸漸地,劉梅的名氣越來越響,因為和當地苧麻編織文化十分契合,江寧區文旅局將曹村苧麻與劉梅的苧麻編織作為非遺保護項目,在2023年申請為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更名為非遺苧麻編織。
讓非遺回歸生活
劉梅的苧麻編織作品以麻繩作為主要材料,編織前,先將苧麻纖維從植物中摘取出來,在手中擰成線繩。成捆的苧麻繩用棉線扎緊,再進行扎染。編織花瓶、收納盒、花籃、果盤……開發創新產品的過程中,劉梅注重設計具有實用價值的產品,對日常生活用品進行形狀和色彩的再創造,希望能讓非遺苧麻編織進入千家萬戶。她認為,對非遺最好的保護,莫過于讓非遺產品重新回歸生活,“用起來,活起來”。
如今,劉梅的苧麻編織作品大約有二十個套系,包含家居日用品、婚慶用品、節日伴手禮、定制油畫盤等類型。在作品中,劉梅希望能最大限度地融入藝術氣息,讓其體現地方民俗和非遺特質。例如結合江寧牛首山、水鄉錢家渡、石塘竹海等,劉梅通過手繪、油畫等形式呈現鄉村田園風光。她的作品創意層出不窮,無論是陶、瓷、京劇臉譜等傳統元素,還是動漫、二次元等新興元素,都能巧妙融合在作品中。2022年,劉梅的苧麻編織作品獲得江蘇省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藝博杯”大賽銀獎、江寧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大賽文創產品組一等獎。
懷著滿腔熱情,劉梅全身心撲在非遺苧麻編織事業上,將所創公司的業務全部移交給丈夫。她不停地思考,怎樣編織才更有新意,受年輕人喜愛;怎樣授課讓更多人了解苧麻編織;怎樣打開產品銷路……為了更好地展示非遺苧麻編織,引導更多人欣賞,乃至嘗試動手編織的魅力,劉梅在江寧佘村的潘家老宅開設了集展示、培訓、活動為一體的體驗空間。劉梅認為,讓人們了解和體驗苧麻的編織過程,充分感受非遺作品的魅力和美學價值,才能更好地傳承和創新傳統手工技藝。
雙手編織好日子
“苧麻編織的門檻很低,從牙牙學語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人,人人皆可參與。正由于這個優勢,苧麻編織成為投入鄉村振興力量中一抹不一樣的色彩。”2023年2月,非遺苧麻編織助力鄉村振興項目落戶在湯山街道寧西村,劉梅的非遺苧麻編織工作坊隨之成立,為當地留守婦女和殘疾人提供技能培訓,帶動他們共同致富。
開展培訓的日子里,從早晨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一張長條桌兩側坐滿了前來學習的農村婦女。劉梅站在桌前,不停地做著演示和指導,一天下來,腰酸背痛、聲音嘶啞,然而每當聽她們談起增長的收入,看到她們的臉上洋溢著充實、自信的微笑,劉梅又覺得欣慰。
家住佘村的李大姐因為腿部受傷,很難找到工作,急得發愁。劉梅便邀請她來工作坊。“如今,李大姐已成為工作坊里的常駐成員,每月有1500元底薪。今年她在江寧特殊教育學校給孩子們上苧麻編織課有些補助,再加上售賣產品的提成,每月能拿到兩千多元,李大姐開心得不得了。”王大姐在一次意外中被機器絞斷了左手,家里條件不好,自己又做不了農活,她非常沮喪。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王大姐來到工作坊學習,沒想到成了編織技藝最好的學員之一,拿到學員中最高的收入。
“大姐們常常帶些家里的瓜果蔬菜來分享,還會定期組織聚餐。有時第二天有重要活動,我在群里發布一條捐花的信息,大姐們都積極幫我去各家各戶搜羅花材。工作坊成了一個溫馨的小集體。”目前,這些留守婦女依靠苧麻編織,人均月收入達到了1500元~2500元,幸福感大大提升。原本農閑時就湊在一起搓麻將的婦女們早已不上麻將桌了,而是相互搭伴去工作坊上班。劉梅十分感慨:“非遺技藝為鄉村振興賦能,正是帶動村民提高自我造血的能力,讓她們依靠自己的雙手編織出好日子。”
如今,劉梅帶著非遺苧麻編織走進博物館、展覽館和社區,聯合特殊教育學院,為孩子們送去一份溫暖、一門技藝,讓更多人了解苧麻編織。她在傳播非遺文化的同時,也向身邊的人傳遞著能量與希望,帶動大家一起編織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