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服飾連接著過去與未來,承載的是陽澄湖老一輩漁民勇于進取、向美求善的精神,是鄉愁、是根、是魂。
“小時候的生活,真是太苦了。”高春花憶及往昔,眼眶不禁微微泛紅。她的家族世代棲息于陽澄湖畔,祖輩與父輩皆是以湖為生的漁民,他們的命運與漁船緊緊交織,在波光粼粼的水上世界度過了漫長歲月。“我讀小學的時候,看到同學們在陸地上有溫馨的房子,而我卻只能歸返那艘搖曳的漁船,既羨慕又失落。”然而,正是這份獨特的成長經歷,賦予了高春花對陽澄湖漁民別具一格的生活方式及深厚水鄉文化的深切體會與理解。2010年,陽澄湖圍網拆除,高春花隨之“登陸”,踏上了傳承陽澄湖漁民服飾制作技藝的非凡旅程。
漁民服飾在悄然變化
陽澄湖是太湖平原上第三大淡水湖,是蘇州市區與昆山市城區的重要飲用水源,以其豐富的水產資源聞名遐邇。它不僅為漁民們提供了獨特的生計來源,更孕育出了濃厚且深遠的水鄉文化。漁民們根據對水的深厚情感和對身體保護的實際需求,設計出了一系列藍色、靛青色的服飾。這些服飾不僅體現了漁民們的審美追求,也展現了他們對陽澄湖的熱愛。
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成長的高春花,自然而然地對漁民服飾懷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偏愛。“實際上,我還在漁船時期,就開始做漁民服飾了。”高春花的母親常言,“饑荒之年,手藝人總能有口飯吃,尤其是女孩,更應掌握一門足以安身立命的技藝。”因此,在高春花年18歲那年,母親便讓她拜師學裁縫。
隨著縫紉技藝的日益精進,高春花萌生縫制陽澄湖漁民服飾的念頭。這一想法得到了父母的全力支持。“起初,我制作服飾,一方面是為了提升技藝,另一方面是出于對世代相傳服飾的深厚情感。”高春花坦言,那時的她并未將“傳承”二字放在心上。
轉眼到了2010年,陽澄湖開始實施圍網拆除計劃,高春花一家從漁船上遷居至陸地。“我做了那么多的漁民服飾,搬到陸地上后,放哪兒呢?我們在陸地上又沒有固定的居所。”高春花向村里尋求幫助。沒想到,村干部迅速為她安排了一間房屋,用以存放她的漁民服飾。“沒有他們的鼎力相助,我或許就放棄了這份事業。”高春花感慨地說。
從漁船到陸地,隨著歲月的流逝,漁民們逐漸融入農民的生活,服飾也悄然發生了變化。高春花意識到,“漁民這種獨具特色的服飾,是需要我們這一代人去傳承和保護的。如果不加以傳承,它們就會消失。”她下定決心要扛起陽澄湖漁民服飾制作技藝的傳承重任。
留住兩百多年的漁民文化
2024年春節前夕,陽澄湖鎮湖畔社區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拓染魚燈特色活動。拓染是古老的染色技藝,而魚燈則承載著漁民文化的深厚底蘊。此次活動的引領者,正是高春花。她闡述了拓染與魚燈相結合的獨特魅力,指出這種創新融合不僅能夠完美展現魚燈的美麗與神秘,更借助拓染技術,讓這份美麗得以永恒定格。
實際上,這場活動是高春花將傳統文化以現代年輕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現出來的有效實踐。“傳承,是既要堅守文化遺產的精髓與特質,又要勇于創新,不斷迭代表達形式,以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與喜愛。”高春花說。
走進高春花的“漁民服飾制作工坊”,仿佛踏入一個充滿歷史韻味與現代創意的殿堂。這里珍藏著眾多陽澄湖漁民服飾,其中不乏擁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珍貴藏品。這些壓箱底的寶貝,不僅是過去生活的真實寫照,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根與魂。它們時常激發高春花的創作靈感,也時刻提醒她不忘初心、堅守傳承的使命。
工坊里,琳瑯滿目地陳列著源自陽澄湖漁民服飾靈感的精致小物,諸如點綴著陽澄湖大閘蟹圖案的別致零錢包、采用陽澄湖蓮子匠心打造的耳環等等。“傳統形制的服飾,多局限于展覽或特定活動的舞臺,已經很少有人將它融入日常穿著了。”高春花說,為了弘揚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她不斷地進行著創新性改良,將其精髓融入符合年輕人審美的小物件之中,讓這份獨特的文化韻味融入大眾日常生活。
創作過程中,高春花還巧妙地借助了三位“老師”的智慧。她年近百歲的姑姑對漁民生活記憶猶新,為她的作品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靈感;她的侄孫和侄孫女,作為00后,則提供了關于年輕人喜好的建議。這種跨代合作,使她的作品既保留了漁民文化,又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和需求。
傳承老一輩漁民精神
高春花現為陽澄湖鎮人大代表、相城區非遺傳承人,被評為蘇州市姑蘇人才鄉村藝術能人。這些榮譽讓她更加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她通過多渠道、多形式不遺余力地宣傳和推廣陽澄湖漁民服飾制作技藝。
高春花經常帶著自己制作的漁民服飾,參加各類活動,向公眾展示和介紹陽澄湖漁民服飾。筆者采訪她時,她剛從蘇州市首屆“村晚”回來。她說,通過這些活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漁民服飾,這對傳承很有幫助。
高春花還積極推動非遺進課堂,在青少年中進行文化傳承。每周她都會進校園,為孩子們講解陽澄湖漁民服飾的歷史演變和服裝特色,指導孩子們體驗制作過程。在她的指導下,陽澄湖中學“水鄉服飾社”獲評相城區“十佳社團”,湘城小學榮獲“蘇州市相城區非遺傳承特色學校”。“非遺進課堂,能增強孩子們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激發孩子們的理想信念和使命意識。”高春花說。
高春花的工坊成為周邊學校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2024年暑期,她在工坊里舉辦了一次非遺暑期課程,教孩子們制作非遺漆扇。高春花計劃明年暑期開展以非遺為主題的暑托班,既解決暑期雙職工家庭無人照看孩子的后顧之憂,也通過系統且專業的非遺課程,來豐富孩子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閑暇時,高春花還會寫微博、發視頻。
“隨著生態保護力度和宣傳推廣力度的不斷加大,陽澄湖的名氣越來越響。但是,陽澄湖傳統意義上的漁民幾乎沒有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保護和傳承老一輩漁民的文化和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高春花說,她雖然從事的是漁民服飾制作技藝的傳承,但承載的是陽澄湖老一輩漁民勇于進取、向美求善的精神,是鄉愁、是根、是魂。
編輯 馬哲 xjjyh_3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