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父親的離世讓母親的世界仿佛瞬間失去了色彩,整日里抹淚嘆氣。我們子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多次勸慰母親,卻始終未能讓她走出悲傷的陰霾。
重陽節那天,二哥提議開車帶母親到附近山上秋游登高,以緩解她的情緒。這個提議立刻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
那天上午,秋陽燦爛,陽光灑遍大地。我們兄弟倆駕駛著兩輛小車,載著年近七旬的母親,沿著平坦的鄉村公路一路向西駛去。我們的目的地是觀音巖,那是本市一處聞名的旅游勝地。沿途的田野里,稻子都已收割完畢,稻茬整齊地朝天排列,仿佛在訴說著豐收的故事。看著這熟悉的場景,我不禁感慨,母親一生都在這樣的辛勤勞作中度過,如今又遭遇如此沉重的打擊,心中對她的憐惜愈發強烈。
車到山前,我們小心翼翼地攙扶著母親開始爬山。山腰的寺廟里,我們一同跪在蒲團上,向著菩薩虔誠地揖拜、叩首。母親嘴里念念有詞,祈求菩薩護佑子孫。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母親對我們深沉的愛。
快到山頂時,一片開闊的坳地展現在眼前。坳地地形如撮箕,南、東、北三面被遠遠的山梁橫亙,西面低平敞開,正對著我們上山的路。坳地中間,有一條小溪潺潺流淌,清澈見底。水里的小魚歡快地游動,水底的石頭靜靜臥伏,石縫間螃蟹緩緩爬動。遠處山梁上草木青蔥秀麗,我們匍匐在溪邊,掬水抹臉,母親也學著我們的樣子。看著母親凝重的心事似乎有了些許化開的跡象,我的心里感到一絲欣慰。
小溪右邊,不遠處的草地里,有一個個如饅頭般層層疊疊的小墳包。墳包附近幾座低矮的磚石尼姑庵靜默著,庵內空無一人。
向左望去,塘邊有一座用木頭支撐、茅草編墻蓋頂的尼姑庵。庵前的小土場上,一位身著灰色袈裟的師太佝僂著身子用連枷翻打綠豆。我們走近探訪。師太說她85歲。墳包附近的庵都是她化緣請人建的,因那地方人多,不清靜,她就搬到山梁下建草庵而居。她給母親講了許多人死如燈滅、人死不能復生的道理。我看到母親的眼睛漸漸亮了起來。
下山的路上,母親的臉上多了幾分開朗。我知道,她正在逐漸走出悲傷,重新擁抱生活。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總會遭遇各種挫折和失去。尤其失去親人和愛人,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痛苦。然而,生活還得繼續,我們不能一直沉浸在悲傷之中。這次陪母親登高,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人生的無常和珍貴。子女的陪伴、秋景的移情、道理的徹悟,使年邁的母親終于從喪偶的悲痛中振作起來。這讓我明白,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要學會堅強,珍惜身邊的人,給予更多的關愛和陪伴,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編輯 周曉序 24754968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