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云老師在訪談節目《文學館之夜》中說:“透著聰明勁兒是世界上最笨的做法。”
真正的聰明不是刻意彰顯、善于鉆營或左右逢源,而是虛懷若谷、難得糊涂和不爭輸贏。聰明人身上往往有一股“笨”勁兒,他們聰明,卻不刻意彰顯;他們智慧,卻不時時精明。
《菜根譚》中有句話說:“世事虧乃福。”有些時候,你吃下的虧,會以另一種方式回饋你。
馬未都曾講過一個故事。
有一天他和朋友去鄉下游玩,在一位招待他們吃飯的老鄉家里,購買了一張看似普普通通的小炕桌。回到北京找專家一鑒定,發現居然是價值不菲的古董。馬未都心里過意不去,就托人送了些錢到老鄉家里。不止于此,平日里對那些剛入行的,他也非常照顧,不會因為對方剛入行就極力壓價,而是想著讓利給別人。朋友笑他不會做買賣,他半開玩笑地說:“等著看吧,我的好運且在后面呢。”知道他為人豪爽、仗義,不少古董商都和他有交情,手上收著什么好貨,會先給他看過。他也憑借這好人緣,收獲了不少“尖貨”。
一個總是斤斤計較的人,不僅短視,而且拒絕了周遭的福氣。做人憨厚一點,看似吃虧,實則是在走一條更為長久的路。
人這一輩子,做人做事,總想看得明明白白,算得清清楚楚,或平添許多煩惱。那些看起來糊里糊涂的人,或許是有著一份看懂人情世故后的清醒。
《慶余年2》中王啟年就是這樣一個人,總是揣著明白裝糊涂,經常“扮豬吃老虎”。表面上,他是監察院里一個小小的文書,實則有著出色的輕功和高超的追蹤本領。但他不顯山不露水,只是默默地跟在范閑后面。在很多人看來,王啟年是一個貪小便宜,甚至是有點貪生怕死的市井之徒。當二皇子假裝抓走他的妻女,并以來威脅他時,他立馬“背信棄義”,向二皇子透露了范閑的下落,還心甘情愿地為二皇子提鞋。這讓二皇子更加堅信計謀得逞,卻不知,這是王啟年和范閑設下的圈套,只為引二皇子入局。這種表面愚鈍、內心精明的性格,讓他躲過了許多人的算計。
有時候笨一點、糊涂一點反而是在保護自己。他們知世故而不世故,才華出眾卻不露鋒芒,看似糊涂卻心如明鏡。為人處世,懂得揣著明白裝糊涂,不失為一條清醒人生。
心理學上有個很有意思的“敗犬效應”:你越是努力表現得沒有攻擊性,別人越樂意幫助你。
《楊絳傳》中,講過這樣一段往事。

2005年,恰逢《堂吉訶德》問世四百周年,楊絳翻譯的版本在學術界引起爭議。當時,《堂吉訶德》在中國的譯本已經有20來種。其中一位譯者董燕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然對楊絳發起挑釁:“楊絳的譯本是最好的版本完全是個誤解。”他批評楊絳的譯本中詞句不準確,刪減重要情節,更直言:“我現在是拿它當翻譯課的反面教材,避免學生再犯這種錯誤。”
不少翻譯界的朋友都對此氣憤不已,紛紛為楊絳打抱不平。楊絳聽說了此事,卻格外平靜。隨后又在《文匯讀書周報》上發表聲明,感謝董先生的指點:“世間許多爭端,往往出于誤會。董先生可以做我的老師,勇于指出錯誤,恰恰是譯界的正風。”
后來,大家才知道楊絳使用了《文史通義》中著名的“點煩翻譯法”,譯文不僅流暢精煉,也更貼合原著。自此,質疑之聲平息。
適當地放低姿態,不是卑微,而是一種洞明世事、虛懷若谷的表現。
越是聰明的人,越不顯山露水。相反,他們懂得藏巧守拙,放低姿態,以一種“愚者”的身份示人。憨厚之人,懂得讓利于他人,看似吃虧,實則是看清了局勢;“糊涂”之人,對人對事看破不說破,看似愚笨,實則清醒曠達;“木訥”之人,善于低頭示弱,看似軟弱,實則有目標感,懂得行穩致遠。
很多時候,適時地藏一藏,才能掌控全局、減少麻煩,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