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人民幣誕生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既是戰時貨幣,又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恢復時期的貨幣。它首先服務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一切為了戰爭的勝利”,解放軍打到哪里,人民幣就跟到哪里,保證了解放戰爭勝利進軍的需要。同時,它又保證占領城鄉市場和貨幣商品流通的需要,促進了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最終成為統一的全國貨幣,成為全國唯一的合法貨幣。
但是,由于解放初期各種環境條件的限制,人民幣印制工藝技術條件不同,有石印、凸印、膠印、凹印,經歷了從石印、凸印(腳蹬圓盤機)到膠印,最后到大面額鈔票以凹印為主的發展過程。由于原料供應情況不同,號碼機極其珍貴,紙張、油墨就地取材,只能有什么用什么,造成鈔券質量參差不齊。在環境條件極為艱苦的情況下所印制的鈔票,我們不能以現代科技的標準來進行評判,否則容易陰差陽錯,失之偏頗。
比如,票幅規格的數據大小,由于戰爭因素,鈔票印刷時有供不應求,品質管控并不嚴格,實物上裁切的偏差常有所聞,特別是上下誤差1毫米、左右誤差2毫米以內等情況都不足為奇。此外,當時用的是濕紙印刷工藝,外在環境和氣候的變化也或多或少會影響票幅的大小和收縮再如,紙張的缺乏造成同一種票券常用不同的紙張來印刷;而油墨又嚴重不足,有什么就用什么,從而造成同一種票券顏色深淺不同也是司空見慣。
另外,多廠多地區分散印制,各廠設備不同、環境條件各異,機器設備又比較落后、陳舊,印制出來的鈔券差異性極大,質量控管一直無法穩定。凡此種種情況變化,增加不少收藏研究此套紙鈔的難度。但也因多姿多彩、千變萬化以及無數迷人的“未知”,更是讓收藏愛好者終生癡迷于這套人民幣。所以,我們研究第一套人民幣,首先就必須對這段特殊的歷史背景有所認識、了解,這樣才不會墜入“以古非今,以今非古”的迷霧中。另一方面,紙幣的防偽歷來為發行者所重視。在嚴格控制紙張的同時,還把印刷,顏色套印和改換圖案等手法應用其中。我們就從第一套人民幣復雜圖案中的防偽暗記探索開始。
雖然第一套人民幣發行于戰爭年代,但是中國人民銀行對于貨幣的發行從來都是非常嚴謹的,防偽更是重中之重。為保證鈔票的質量,防止假鈔的出現,一般在鈔票的設計階段就把防偽技術設置在票面里,它要起到滿足當時人民銀行內部工作人員和人民大眾的視覺識別的目的。目前就筆者的研究來看,大部分品種可以從四個角的面額中找到設計師當時的巧妙設計,此種防偽差異既不影響美觀,也能讓造假者不易察覺,還可以讓內行人對很多假票一擊斃命。由于當時的保密原則和特殊戰爭時期資料保存的不完整,目前沒有任何資料有過深入和比較完整的研究。我們僅就目前已經發現的品種,圖文并茂地展示。













除了以上這些之外,目前至少發現38個品種的密碼,是本人經過多年研究所發現的圖案中設計師的巧妙設計,可以作為辨假識真的重要手段。雖然沒有當今的高科技防偽技術,但是我們能從這樣的設計中看到當時艱苦條件下,設計師們的良苦用心。期待更多的人來一起研究,破解更多的防偽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