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德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他歷經血雨腥風和戰火紛飛考驗,更加懂得黨的紀律對黨的事業和人民軍隊建設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戎馬一生的朱德兼任中央紀委書記,對黨的紀律建設提出了許多重要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朱德同志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新中國成立后……他參與領導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和經濟建設,為黨的紀律檢查工作做了大量奠基性工作。”
“沒有鐵的紀律,就沒有鐵的紅軍”
朱德對黨的紀律建設的重視,是伴隨著締造人民軍隊的實踐而不斷加強的。早在南昌起義部隊南下潮汕失敗、隊伍面臨頃刻瓦解的危機時刻,朱德開展了“贛南三整”,其中之一就是用堅決的革命紀律整訓隊伍。在福建省漳平市楊美村蘇氏祠堂“榮福堂”一間房子的內墻上,有幾行字格外引人注目:“老板:你不在家,你的米我買了廿六斤,大洋二元,大洋在觀泗老板手禮(里)。紅軍。”墻上這個“留款信”就是1929年朱德率領的紅4軍2、3縱隊在此留下的紅軍鐵紀的歷史見證。
朱德認為,第一,紀律是軍隊建設和管理的基礎。《朱德選集》開卷之作《怎樣創造鐵的紅軍》,把“自覺地遵守鐵的紀律”作為創造鐵的紅軍六個基本條件的重要一個,明確指出,沒有鐵的紀律,就沒有鐵的紅軍,“有了這樣自覺地遵守紀律的紅軍,就是鐵的紅軍”。1943年4月16日,他在《解放日報》發表《革命軍隊管理的原則》,指出:“革命軍隊組織力量之鞏固,是建立在自覺的革命紀律上的”,而這一紀律的基礎在于全體軍人對于革命、對于抗戰建國事業抱有無限的忠誠與自我犧牲精神,因而能拋棄一切一己之私,一切以革命利益為前提。
其次,紀律是執行政策的保證。他在1948年5月華東野戰軍第一兵團干部會議上的講話專門講到政策與紀律的問題,指出:“要使部隊能正確執行政策,就要嚴格部隊的紀律,要靠紀律來保證政策的執行。”1949年4月,他在北平再次告誡即將南下的第四野戰軍干部:“要靠紀律來保證政策的執行。”強調“政策、紀律執行得好,勝利就來得快”。
第三,紀律是黨的事業發展的關鍵。革命勝利后,朱德擔任第一任中央紀委書記,1950年,他在《加強黨的紀律檢查工作》中明確指出:“如果黨內沒有紀律,或者不堅持執行黨內紀律,那我們的黨就會成為一盤散沙,也就無法率領千百萬群眾去進行勝利的斗爭,取得像今天這樣巨大規模的勝利。”“如果有一部分甚至即使是很少數的黨員有不好的言行,那就會破壞黨的戰斗力,降低黨在群眾中的威望。因此,堅持鐵的紀律,加強黨的紀律性,在今天就更有特殊重大的意義。”
“保證黨的集中統一的領導”
朱德在《怎樣創造鐵的紅軍》中,就把“無條件地在共產黨領導之下”作為重要條件之一。毛澤東和朱德在井岡山斗爭中制定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第一條就是“一切行動聽指揮”。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朱德尤其強調這一點。他反復要求:“現在人多隊伍大,特別要強調集中統一領導。”他嚴肅指出,革命隊伍中“不要鬧小團體主義、山頭主義,做工作不要講價錢,這就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對革命有很大的好處”。
新中國成立后,朱德在1953年第二次全國紀檢工作會議上再次對“保證黨的集中統一的領導”進行了系統闡述,明確指出:“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原則,是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歷來所強調和堅持的原則。經驗證明:這是克服無政府、無組織、無紀律的錯誤傾向,防止黨的個別組織和黨員向黨鬧獨立性,防止分散主義,減少或避免各項工作中可能發生的錯誤的重要環節。”同時強調,對黨員來說,“維護黨的團結、鞏固黨的統一是黨員的神圣職責”;對黨的紀律檢查工作,朱德指出:“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就要反對分散主義,就要了解、檢查黨的各個組織和黨員干部,有無違反黨章、黨紀、黨的政策和決議,違犯國家的法律和法令的行為,一經發現,就要及時地向同級或上級黨委作負責的反映,以便切實糾正。’
朱德把維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作為紀律建設最高原則,并貫穿于他的革命生涯中。紅軍長征懋功會師后,朱德與張國燾的分裂行為作堅決斗爭。他堅定地表態:“北上決議,我在政治局會議上是舉過手的,我不能出爾反爾。我是共產黨員,我的義務是執行黨的決議。”1935年10月初,張國燾在卓木碉召開干部會議,在責備中央的氣氛達到高潮的情況下,朱德大義凜然再次強調:“中國工農紅軍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是個整體。”對張國燾在會上公然宣布另立“中央”的分裂行為,朱德義正詞嚴指出:“你這種做法我反對”,“全黨只能有一個中央,那就是遵義會議確立的中央,另外成立中央是非法的不能允許的。”朱德對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維護,成為戰勝張國燾分裂的重要因素之一。毛澤東贊揚朱德“臨大節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
“黨紀律檢查工作要把保證黨的路線、政策、決議正確實施作為基本任務”
1949年11月9日,新中國剛成立一個多月,中共中央就作出《關于成立中央及各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決定》,任命戰功赫赫的總司令朱德兼任中央紀委書記。從硝煙彌漫的戰場來到沒有硝煙的戰場,朱德深知黨賦予責任的重大。他對做好紀律檢查工作的原則、方針、方法等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他明確提出,黨的紀律檢查工作要把保證黨的路線、政策、決議正確實施作為基本任務,這是他從黨的事業發展全局高度、就紀律檢查機關職能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他指出,“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是各級黨委在執行黨的紀律方面的助手,是檢查和處理那些違犯黨紀的黨員和黨的組織的辦事機關。”“我們每個參加紀律檢查工作的同志,要經常地了解:在黨的組織中、黨員中有無違反黨的政治路線和政策,違反黨章、黨紀和黨的決議,有無違犯國家法律和法令,有無損害群眾利益及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等行為和傾向?如果有,就應很好地制止,使之不能繼續存在下去;如果沒有,就應很好地預防,使這些壞的東西不能產生出來。”朱德強調:“這一工作做好了,我們就能起保證作用,保證黨的路線、政策、決議等等都能正確執行,就能成為黨委在貫徹政策、實行決議方面的有力助手。
經過國民經濟恢復,我們黨確立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朱德在1953年第二次全國紀律檢查工作會議上指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確定以后,通過檢查和處理有關在執行黨的總路線和總任務中違犯黨紀的各種案件,保證總路線的順利執行,防止并克服一切破壞總路線的行為或傾向,就是我們紀律檢查工作部門執行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朱德同志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他強調黨執政后紀律檢查工作的基本任務是保護生產、鞏固和純潔黨的組織、鞏固黨同群眾的聯系、保證黨的集中統一,為黨的紀律檢查工作適應長期執政的要求指明了方向。”
“以思想教育為主.同時以執行紀律為輔”
如何使黨的紀律得到有效執行,朱德創造性地提出了“以思想教育為主,同時以執行紀律為輔”的重要方針。早在戰爭年代,朱德就指出:“革命軍隊紀律的維持與執行,主要在于教育,獎勵與懲戒都不過是教育的一種形式。”朱德還特別強調,紀律需要上下一致自覺地遵守,發現了問題一定要即時處理、即時糾正,不要積累起來算總賬,以免錯誤越弄越大,最后把政治生命也葬送了。
革命勝利后,朱德看到了部分黨員干部違紀問題日益突出。1950年,他在《加強黨的紀律檢查工作》的講話中詳細地列出了違紀表現:一是強迫命令、脫離群眾,已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二是官僚主義的作風進一步滋長起來,不關心群眾疾苦,對工作疲塌松懈、得過且過;三是擺老資格、恃功挾賞的落后思想在某些黨員干部中表現得特別突出;四是部分黨員干部發展了享樂思想,貪污腐化的行為比過去增多了。他分析了黨員干部違反黨的紀律的主客觀原因。從客觀上講,是隨著革命勝利,部分黨員出現政治麻痹、思想松懈、驕傲自大等不良心理,同時受到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惡劣思想、作風和風俗習慣等的包圍和影響。從主觀方面看,是因為“我們黨內的教育、黨內的生活、黨內的制度,特別是黨內紀律的執行等等方面,都還存在著許多嚴重的缺點”。
為避免違反黨內紀律的錯誤,朱德明確提出,“黨內的教育工作是主要的,必須不斷地提高每個黨員干部的政治、思想水平。”他強調“要以思想教育為主,同時以執行紀律為輔”。還強調,“這是一個長時期的、艱巨的教育工作,必須從檢查工作、總結經驗中來反復教育黨員干部,不斷地提高他們的政策水平和思想水平,使之克服缺點,改正錯誤。
“及時處理各種違犯黨紀的案件”
在加強教育和預防的同時,朱德還提出“黨內的教育工作同執行紀律相結合”。他強調,“對于那些黨曾告誡在先而仍違反政策和紀律以及違犯了紀律仍拒不改正的黨員干部,必須給以應有的紀律處分。”他要求“集中紀律檢查工作部門的主要力量,深入檢查,了解各個黨的組織和黨員干部在實現中心工作時執行政策遵守黨紀的情況,及時處理各種違犯黨紀的案件,以此教育全黨,改進工作”;要“通過典型案件的處理,嚴肅地、慎重地、有力地展開防止和反對資本主義思想對黨的侵蝕的斗爭,并把隱藏在黨內的反革命分子、階級異己分子、蛻化變質分子繼續清除出黨”。
朱德還提出了“檢查和處理案件要本著嚴肅和慎重相結合的方針”,即懲處既要堅持原則、認真負責,又要堅持實事求是,有根有據。堅持原則,就是要不怕得罪人,不犯自由主義,不管任何組織和個人,只要違反了政策,違犯了紀律,就要去檢舉、糾正;實事求是,就是處理別人問題時,一定要有根據,要慎重,要遵循“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多注意政策性、原則性問題。1949年11月到1955年5月朱德擔任中央紀委書記期間,領導紀委系統處理了近30萬起案件,各級紀委基本上做到了“以實事求是的精神,深入地進行調查,掌握確實材料,縝密分析,弄清問題的性質,分清是非輕重,全面考慮,正確處理”。
劉青山、張子善貪污腐化案件是新中國成立初處理的影響最大的案件,不但是因為貪腐數額巨大,還因為他們戰爭年代有功又身居高位。當案情報到朱德那里時,朱德就揮筆寫下了“觸目驚心,黨性何在,國法難容”的批語。他從紀律檢查的角度指出:“我們黨只有一種紀律,絕不允許任何不受黨的紀律約束的獨立王國的存在。所以不管任何組織和個人,只要違反了黨紀國法,我們都要一視同仁、嚴肅處理。”嚴懲劉青山、張子善就是嚴格執行黨的紀律的結果。
“成為遵守紀律、服從組織、團結群眾的模范”
朱德一擔任中央紀委書記,就把創建中央紀委辦事機構擺上重要日程。他主持制定紀委工作細則,選調優秀干部,健全辦事機構,到1952年初,全國縣、團以上黨委均成立了紀律檢查委員會。根據朱德的建議,1952年2月9日,中央又發出《關于加強紀律檢查工作的指示》,要求“選調和提拔一批忠實可靠、作風正派、具有一定的政治文化水平的黨員干部到紀檢部門工作”。新中國黨的紀律檢查工作體系初步建立了起來。
執紀者必先守紀,律人者必先律已。朱德深知,紀檢機關維護和執行黨的紀律,自身必須更加過硬。他在《加強黨的紀律檢查工作》中對紀檢干部提出了明確要求:首先是要認識這個工作的重要;其次,自己要正派,要奉公守法,以身作則,使自己成為遵守紀律、服從組織、團結群眾的模范;第三,要認清是非,堅持原則,不管任何組織和個人,只要違反了紀律,就要糾正;第四,要在黨委的領導下依靠黨員中的積極分子,取得廣大群眾的幫助,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特別是針對紀委剛剛成立,機構還不健全、經驗不多的情況,朱德勉勵大家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政治水平和業務能力。在朱德的帶領下,通過學習和實踐,形成了一支作風正、素質高、能力強的紀檢隊伍。
中紀委離休干部康莊回憶在朱德領導下的中紀委工作,曾講到一件事:他的一位同鄉也曾在當時的中紀委工作,因為在集市上順手拿了一只5毛錢的燒雞沒給錢,被發現后還不認賬,最后被中紀委書記朱德親自批示予以“雙開”。“紀律是黨的生命線,在中央紀委工作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康莊說,這是朱德為中央紀委立下的重要規矩。
“革命紀律面前人人平等”
早在“贛南三整”中,朱德用紀律整頓部隊時就提出:“革命紀律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我朱德有一天違反革命紀律,不論誰都可以拿我是問。”1937年11月,朱德老師的兒子鄧輝林到八路軍總部看望朱德,告訴他四川老家儀隴正逢旱災,家人生活異常艱難,特別是80多歲的母親生活非常困苦,身為八路軍總司令的朱德卻苦于身無分文,不得不給四川兒時好友、同學戴與齡寫去一封信:“我數十年無一錢,即將來亦如是。我以好友關系,向你募兩百元中幣。”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朱德同志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贊嘆:“戰功赫赫的八路軍總司令清貧如此、清廉如此,讓人肅然起敬!”
朱德作為共和國的開國元勛,一生功勛卓著,但又是“普遍一兵”,他率先垂范,以自身的模范行動帶頭維護黨的紀律。新中國成立不久,朱德老家儀隴縣馬鞍鎮的幾十個鄉親串聯起來,乘木船沿嘉陵江到了重慶,想到北京“跑跑路”,見一見在京城當“大官”的老鄉。朱德得知情況后,立即告訴重慶相關干部,要做好工作動員他們盡快回去勞動生產,他們中有要求參加工作的,也要根據黨的政策量才錄用。后來,時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的賀龍替朱德接待了這批鄉親,并派人把鄉親們送回了老家。他對家人規定了“三不準”:不準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車,不準親友相求,不準講究吃、穿、住、玩。就連他的夫人,稱為“老大姐”的康克清當年都是乘公共汽車上班。
朱德對紀律的堅守,為全黨樹立了光輝典范。他關于黨的紀律建設的重要思想,為從紀律上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他在紀律檢查工作實踐中形成的有關執政黨紀律檢查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創造性、實踐性,對加強新時代黨風廉政建設和紀律檢查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