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革命斗爭的烽火歲月中,江蘇無錫孕育出了一位傳奇人物——包厚昌。他青少年時期就接受了革命思想,立志于投身改造社會的斗爭??谷諔馉幈l后,他毫不猶豫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投身于抵抗侵略、挽救民族命運的抗日洪流。抗戰勝利后,他繼續投身于解放戰爭的偉大事業,帶領武工隊深入國民黨統治心臟地區開展敵后斗爭。包厚昌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奉獻的一生,他是一個時代的符號,代表著那個時代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勇于抗爭的革命精神。
早年經歷點燃革命火種
包厚昌1911年出生在江蘇無錫的一個貧農家庭。1921年,家庭不幸破產,經人引薦,他進入一家紙店做學徒。期間,他遭受了經理的嚴重壓迫。面對困境,包厚昌因害怕失業而一再忍耐,內心充滿了想反抗卻又害怕失去工作的矛盾情緒。也正是這段經歷,在他心中悄然埋下了反抗的種子。
1931年,包厚昌有幸接觸到了鄒韜奮、杜重遠等主編的《生活》《新生》刊物及其他進步書刊,這些讀物啟蒙了他的革命思想,激發了他的愛國情懷。從那時起他開始關注國家大事和社會動態。當時,中國的革命正處于低潮,黨在無錫的活動受到國民黨的限制和破壞,但青年們的革命熱情卻異常高漲,他們都渴望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為國家的覺醒和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1934年,無錫成立了一個職業青年業余讀書會,這個組織最初只是利用業余時間教授一些國文課程,并偶爾舉辦學術講座。雖然會員數量不多,只有二三十人,但領導核心卻是一些充滿進步思想的青年,其中包括無錫人報社的記者過鑒清、李希純等人。這個讀書會吸引了一批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青年,他們渴望通過參與社會活動來增長自己的見識,并尋求改變現狀的途徑。1934年冬,包厚昌也加入了這個讀書會,并迅速成長為骨干分子。讀書會的活動逐漸變得豐富,不僅包括一般的講座,還增加了演講、辯論等社會活動,在無錫職業青年中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然而,上海學生為聲援一二·九學生運動赴南京請愿的事件讓反動政府加大了鎮壓進步組織的力度,讀書會的活動受到了威脅和限制。1936年4月,包厚昌不幸被捕,讀書會也被迫解散。
因證據不足,被捕入獄一個月后,包厚昌于5月20日獲得釋放。重獲自由后,他在無錫縣政府田賦處找到了一份臨時工作,雖然只有短暫的四個月,但這段時間的經歷也讓他對社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渴望改造社會改變命運的想法也越來越強烈。就在這一年8月,包厚昌的人生軌跡發生了重要轉折,他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工作。1937年上半年,他與同志們共同籌辦了一家無錫書店。這家書店專門銷售進步書刊,成為了傳播革命思想和文化的重要陣地。包厚昌在書店擔任營業員,不僅負責書籍的銷售,也積極參與了書店的各項革命活動。在這一時期,全國的抗日高潮逐漸形成,無錫的抗日救亡運動也蓬勃興起。許多熱血青年從各自的活動領域逐漸匯集到了一起,學生、教職員和店員等各界人士都紛紛加入到抗日救亡的行列中來。他們共同成立了半公開的無錫學社,這個學社成為了無錫當時抗日青年的統一組織。在無錫學社的基礎上,無錫青年抗敵后援會這一公開組織也應運而生。他們公開進行抗日救亡的宣傳和動員工作,號召更多的人加入到抗日的隊伍中來。而無錫書店則成為了救亡工作的聯絡總社,也是青年抗敵后援會第二大隊的指揮機關。在無錫書店的這段時間,包厚昌積極參與各種抗日救亡活動,思想認識也發生了深刻的轉折和變化,從最初的階級仇恨和民族仇恨中逐漸覺醒,開始認識到問題的根本所在——不是個別事件,而是整個社會制度。他認識到:只有推翻反動統治,才能獲得民族的生存和人民的民主,進而過上更好的生活。
當無錫面臨淪陷的危機時,無錫青年抗敵后援會組織了一支由百余名骨干分子組成的“無錫青年流亡服務團”進行南撤行動。包厚昌隨同該服務團抵達新四軍南昌辦事處,之后被閩北特委派至“青年戰地服務團”,負責開展抗日宣傳工作。在服務團解散后,他又回到了新四軍辦事處繼續工作。1938年2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他更加堅定地投身于革命事業,為國家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不懈奮斗。
四下江南勇創抗日傳奇
抗戰期間,包厚昌歷任江南抗日義勇軍三路連政治指導員、營政治委員,江陰民眾抗日自衛隊政治部主任,新四軍第6師江南保安司令部警衛1團政治處主任、團政治委員等職務。在黨的領導下,他堅決執行中央東進抗日的戰略方針,參與開辟了澄錫虞根據地,為創建和壯大蘇南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隨新四軍渡江北上后,曾四下江南,在嚴酷的斗爭環境中,長期堅持澄錫虞、蘇常太地區的敵后游擊戰。
1941年下半年,日偽勢力對澄錫虞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清鄉”行動,與此同時,頑軍也與之勾結,企圖一舉消滅在此活動的新四軍部隊。面對這一嚴峻形勢,新四軍部隊吸取了蘇常太地區反“清鄉”的寶貴經驗,作出了大部北撤、留下一小部分軍隊堅持斗爭的戰略決策。包厚昌隨新四軍渡江,到了蘇中三分區工作。為了解江南情況,更準確地掌握敵情,打開澄錫虞地區局面,1942年初,包厚昌挺身而出,率領6名偵查員勇敢地渡江南下,進行偵察任務。他們不畏艱難,深入敵后,成功獲取了重要情報。基于這次偵察的情報,澄錫虞中心縣委作出了重要決定:抽調兵力赴江南開展游擊戰,并組織地方干部南下,恢復群眾工作,堅決進行反“清鄉”斗爭。1942年5月,包厚昌再次率領隊伍,二次渡江南下,他們深入江南清鄉區,勇敢地恢復了武裝斗爭。在短短13天里,他們與日軍進行了激烈的戰斗,多達15次。他們堅持斗爭了7個月,化整為零、分散行動。面對重重困難,雖然未能完全打開澄錫虞的斗爭局面,部隊也遭受了重大損失,但他們成功地粉碎了“江南已無新四軍”的謠言,堅定了當地群眾的斗爭信心。同時,他們還整頓和發展了地方黨組織,擴大了新四軍的影響,為后續的斗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45年,隨著抗日形勢的變化,中共中央發出“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的號召。為了更有效地開展斗爭,澄錫虞、蘇常太兩個中心縣委合并成立蘇中第六地委和蘇中第六軍分區,相機開展工作,包厚昌任地委委員兼軍分區司令員。他率領部隊,積極響應號召,第三次南渡長江。彼時在無錫一帶形成的“先天道”,是國民黨特務和日本特務控制的反動組織,打著護村的旗號,吸引了眾多村民加入其中。包厚昌迅速了解具體情況,并作出判斷,“先天道”上層人員是反動的,但人道的大多數是基本群眾,是可以被團結和引導的。于是,他決定打人“先天道”內部,瓦解其上層,團結中下層,把他們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來。不久,一批共產黨員和農民積極分子加入先天道,提出“保村莊、保太平、打鬼子、反土匪”的口號,立即為先天道的群眾認可,他們開始接受共產黨的領導。這樣一來,以錫澄交界處為中心,逐漸形成了有10萬人參加的反抗日、偽、頑的農民大暴動風潮,使這一地區幾乎成為共產黨的實際控制區。在此基礎上,包厚昌還組織了游擊隊,并在各縣成立了地方武裝部隊,積極開展游擊戰爭,打擊日偽軍。1945年6月,為迎接抗日戰略大反攻,包厚昌奉命從蘇北帶一個主力連隊第四次南下江南。他帶領部下開展游擊戰爭,端掉多個日偽軍據點,有效地擴大抗日武裝力量。隨著全國形勢的發展,澄錫虞、蘇常太地區連接起來了,黨的活動公開了,政權也建立了,澄錫虞、蘇常太地區的抗日游擊武裝也發展到了1000多人,為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包厚昌的“四下江南”不僅是一次次艱苦卓絕的軍事行動,更是一次次深入敵后、發動群眾的偉大實踐。他領導的武工隊像一把尖刀插入敵人的重點防守地區,廣泛開展游擊戰爭,有力地打擊了日偽軍,破壞了敵人的掠奪資源計劃。他們還積極發動群眾,組織民兵,建立情報站和聯絡站,擴大了共產黨和新四軍的影響。包厚昌在敵后武工隊的斗爭中表現出了卓越的領導才能和英勇的戰斗精神。在他的領導下,武工隊成為了敵人的噩夢。當地群眾對包厚昌和他的武工隊充滿了敬意和感激之情,“包司令”的英勇事跡也在群眾中廣為流傳。
深入敵后開展武裝斗爭
1945年底,為了顧全大局、謀求和平,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在蘇南堅持斗爭的新四軍奉命渡江北撤。北撤至蘇中后,包厚昌被任命為華中一分區政治部副主任,他繼續活躍在斗爭的第一線,為黨和人民的解放事業貢獻力量。然而,1946年夏,國民黨公然撕毀了《雙十協定》,背信棄義地對蘇中解放區發起了大舉進攻。面對國民黨的軍事進攻,新四軍堅決貫徹“不計一城一地之得失,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后退,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戰略指導思想,與國民黨軍隊展開了靈活的斗爭。包厚昌作為華中一分區政治部副主任,積極參加了粟裕指揮的蘇中七戰七捷等戰役。
激烈的斗爭之后,蘇北新四軍主動轉移至山東,尋找有利時機,準備繼續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此時,中共華中工作委員會提出了“敵進我進”的方針,決心打到敵人心臟去,堅持蘇南斗爭,保護群眾利益,積蓄力量,為今后的大反攻做準備。1946年10月,中共華中十地委在江南地區成立,并決定建立蘇常太工委,由包厚昌負責。11月,包厚昌率領20余人的短槍隊南渡長江,準備進行群眾性斗爭,開辟新的工作局面。自國民黨撕毀協定開戰以來,蘇常太地區的地主故態復萌,重新欺壓農民,對留下的地方干部和農民積極分子進行反復“清剿”,群眾怨聲載道,盼望新四軍早日歸來。留守在蘇常太地區的地下黨組織,依靠群眾的掩護,繼續進行著艱苦的斗爭。包厚昌到達常熟后,首先聯系了堅持地下斗爭的黨組織,了解了當地的情況。他發現地主與國民黨勾結起來,在各鎮建立了聯合收租辦事處,向農民反攻倒算,聲稱要收回新四軍在時八年未收的租稅。包厚昌敏銳地意識到,只有打擊敵人氣焰,保護群眾利益,才能更好地在當地開展工作。于是,他以蘇常太工委的名義給偽鄉保長寫信,警告他們不要迫害群眾,并親自帶兵前往古里鎮鎮壓了反動鎮長鄭君弼。這一舉動有力地打擊了反動地主的囂張氣焰,群眾情緒頓時高漲。不少村莊都成為他們活動的秘密基地,為他們在當地扎下根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包厚昌帶領的武工隊一直在敵后活躍,盡管多次面臨敵人的“清剿”,但在群眾的掩護下,武工隊不僅未受損失,反而力量有所增強。這讓當地的地主們感到極度不安。1947年夏,地主們與國民黨反動派勾結得更加緊密。國民黨支持地主收租,而地主則幫助國民黨征糧。他們采取了“租賦并征”的手段,大肆向群眾征糧收稅。大地主們甚至想依靠國民黨部隊來收取硬租,這給包厚昌率領的敵后武工隊帶來了空前的挑戰。包厚昌深知,要贏得人民群眾的認可和支持,就必須在夏收斗爭中取得勝利。根據蘇常太地區發動群眾抗租的經驗,他提出了一個方案:“對大地主堅持抗租不繳,對中、小地主爭取少繳?!边@一方案得到了農民群眾的熱烈擁護。為了支持農民的抗租斗爭,包厚昌帶領武工隊對為首的反動分子進行了堅決的鎮壓。在常熟,有一個名為“猢猻頭”的反動頭子,抗戰期間曾當過漢奸,仇恨新四軍。解放戰爭開始后,他變本加厲,幫助地主催租催糧,手段極其兇狠。包厚昌在摸清情況后,迅速組織隊員潛入城中,當街擊斃了“猢猻頭”,并在群眾的掩護下安全返回宿營地。這一行動極大地震懾了反動分子,使武工隊再次掌握了斗爭的主動權。盡管國民黨加大了對武工隊的“清剿”力度,但在群眾的幫助掩護下,敵人仍然一無所獲。
經過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斗爭,包厚昌帶領的敵后武工隊與當地群眾之間建立了血肉般的緊密聯系。在蘇常太地區,他們不僅加強了群眾的革命教育,還成功培養了一批農民積極分子。這些積極分子與武工隊員建立了經常性的聯系,通過他們進一步聯系群眾、加強斗爭,從而在當地形成了一個“沒有名稱的組織”。正是這種群眾斗爭與武裝斗爭相結合、公開斗爭與秘密斗爭相結合的方式,蘇常太地區的群眾斗爭開展得如火如荼,即使在1947年下半年至1948年上半年江南地區最艱苦的時期,他們仍然能堅持下來。1948年4月,包厚昌奉命成立江南工作委員會,并擔任副書記,他一方面領導江南工作,一方面進行迎接大軍渡江的準備工作。終于,1949年4月,包厚昌領導的這支堅持敵后斗爭的武工隊與橫渡長江的解放大軍勝利會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