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的年度大會,于2023年7月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召開。幾位來自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學者在大會上稱,他們的研究表明,便秘的人患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比其他人群高73%。
這個消息引起了肖恩·吉本斯的注意。他是美國系統生物學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員,他有一位親戚幾年前被診斷出患了帕金森病。他回想起這位親戚曾抱怨說便秘好多年了,難道兩者之間真的存在某種聯系嗎?可惜馬薩諸塞大學的那幾位學者提交的報告,并沒有明確指出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只是說兩者有明顯的相關性,其原因很可能和便秘導致某種毒性因子進入血液有關。
通常情況下,血液中的毒素會被腎臟過濾掉,但如果毒素的含量過高,腎臟不堪重負,其結果就是腎病。事實上,此前已有很多數據表明便秘和腎病之間存在某種關聯。比如,一項研究發現,有71%的腎透析患者同時患有便秘,而60歲以下的普通人患便秘的概率通常不到15%,60歲以上普通人的便秘發病率也僅為1/3左右,這說明便秘和腎病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
問題在于,便秘與腎病及認知障礙之間到底是因果關系,還是僅僅是一種巧合?吉本斯決定研究這個問題。他和同事們與總部位于西雅圖的一家健康咨詢公司展開合作,對公司招募的1425名身體健康的志愿者進行了一次跟蹤研究。
首先,研究人員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將志愿者分成4 組,分別是每周排便1~2次的便秘組,每周排便3~6次的低正常組,每天排便1~3次的高正常組和每天排便3次以上的慢性腹瀉組。分析結果顯示,排便頻次和志愿者的性別、年齡和體質量指數(BMI)密切相關,女性、年輕人和消瘦者的排便頻率往往更低。
另外,從這個分組標準可以看出,每周排便3 次以上和每天排便3 次以下都是正常的,只要不伴隨其他問題。
接下來,研究人員測量了志愿者的腸道菌群種類,以及血液中代謝廢物的含量,發現排便頻率越低的人,血液中的硫酸對甲酚和硫酸吲哚酚的水平越高。這兩種物質分別為絡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謝產物,都屬于尿毒素,對腎臟有害。與此對應的是,排便頻率越高的人,血液中的肝毒素含量越高,而且更容易發生炎癥反應,這會進一步對肝臟造成傷害。
簡而言之,便秘傷腎,腹瀉傷肝。
吉本斯認為,這個結果可以用腸道菌群種類的變化來解釋。眾所周知,我們的腸道內生活著大量微生物,它們以我們排出的食物殘渣為食,其代謝產物會隨著殘渣成分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如果殘渣中含有的纖維素很充足,那么,那些以纖維素為食的微生物就會在腸道內增殖,其代謝產物是對腸道環境非常友好的丁酸鹽,以及許多種不同長度的短鏈脂肪酸。這些酸性物質不僅對人體無害,還能阻止大便中的有害物質進入血液循環系統,以免對腎臟造成傷害。但是,如果殘渣中的纖維素非常少,那么,那些以蛋白質為食物的微生物就會在腸道內增殖,其代謝產物就是前文提到的尿毒素和肝毒素。它們是導致腎病和認知障礙的罪魁禍首。
換句話說,喜歡吃纖維素的通常都是好細菌,喜歡吃蛋白質的通常是壞細菌。
正常情況下,我們吃下去的食物中都會含有一定量的纖維素,人體很難消化它們。于是,這些纖維素會隨著食物殘渣進入腸道,滋養腸道內的好細菌。但是,如果發生了便秘,大量食物殘渣堆積在腸道內排不出去,其中的纖維素就會被耗盡,天平就會朝著壞細菌的方向傾斜。如果大便中的蛋白質也被耗盡,這些壞細菌甚至會以腸道內壁富含蛋白質的黏液層為食,結果就更糟糕了。
以上說的是便秘可能造成的壞影響。如果是腹瀉,往往說明消化道內存在致病微生物,它們會導致慢性炎癥,而慢性炎癥早就被證明和多種惡性疾病有關,包括認知障礙、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等。這說明慢性腹瀉對身體健康同樣有害。
吉本斯將研究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2024 年7 月16日出版的《細胞醫學報告》雜志上。文章認為,這項研究雖不足以確認排便頻次和肝病、腎病之間的因果關系,但也已經相當接近了,我們只是不知道腸道菌群本身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它們是否導致了便秘或者慢性腹瀉。
研究還指出,排便頻次其實是一個間接的評價指標,真正核心的指標是大便的質地。越是堅硬的大便,說明它在腸道內滯留的時間越久,反之亦然。
雖然還需更多研究才能下定論,但這篇論文足以提醒我們,要注意保持正常的排便頻次。如果是腹瀉,我們可以根據情況遵醫囑服用抗菌藥來治療,也可以適當補充益生菌。如果是便秘,則可以通過增加飲食中的纖維素攝取量,以及加強體育鍛煉來緩解。
數據顯示,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容易便秘,這是因為老年人的活動量通常要比年輕人少,以及一些治療老年病的藥物會有導致便秘的副作用。因此,老年人更需要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比如水果和蔬菜。
除此之外,很多平時大便正常的人每次出差都會便秘。導致這一情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出差導致的作息不規律,長時間坐飛機導致的缺乏運動,以及旅途中很難避免的焦慮等。但最大的原因是人們在出差時往往會改變飲食習慣,比如暴飲暴食、過量飲酒或者大量攝入高油高脂的垃圾食品等。因此,出差的人更需要注意增加纖維素的攝入量,保持一定的運動強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