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自己的智齒送上太空旅行、在自家屋頂用自制簡易設備“捕捉衛星”、與小朋友一同種植去過太空的土豆……在太空熱潮持續升溫的當下,清華才女劉昕正以一種與眾不同的方式探索太空。她想讓更多的人了解太空知識,并將那份無所畏懼的精神傳遞給大家。作為最年輕的亞裔代表,她曾受邀在世界航空界規模最大的盛會上發表演講,不少國外航天專家都希望與她合作。2024年9月,當“太空藝術家”劉昕的故事在網上曝光后,立即引起了廣泛關注。
劉昕1991年出生在新疆克拉瑪依,這是一座因石油而聞名的小城。劉昕的父母都是石油單位的醫生,由于工作需要倒班,經常不在家。她很小的時候就習慣了獨自生活,自己做飯或去附近的小餐館解決飲食問題。她說:“其實我還挺幸福的,別人都是被爸媽催著寫作業,而我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p>

那時候課業壓力不像現在這么大,在大把的空閑時間里,劉昕讀了很多課外書籍,如《十萬個為什么》《知識百科》等,增長了不少知識。她特別鐘愛1991年出版的《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這套書她來來回回讀了十幾遍,其中最喜歡的就是講述天體物理的那一本。劉昕說,這本科普讀物非常有趣,它將物理世界的現實與神話故事相結合,每次看都覺得很有趣。
青春期時,叛逆的劉昕獨自離家,前往烏魯木齊市讀高中。這一走,她前行的步伐就再沒停下來。在首府的好學校里,身邊的同學都斗志滿滿,受他們的影響,從未奢望上名牌大學的劉昕突然覺得自己也可以試試。
當時,家人對劉昕也沒有抱太高的期望,在父母眼中,她能考上新疆大學就很不錯了。令家人沒想到的是,經過一番刻苦努力,劉昕的潛力開始顯現,學習成績迅速提升,短短一年,成績就躋身年級前列。
2009年,一直對理工科很感興趣的劉昕,憑借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蛟S很多女孩會覺得這個專業很枯燥,但劉昕卻對它情有獨鐘,她甚至幻想自己能夠設計出一些航空航天方面的精密儀器與設備,然后用在宇宙飛船或航天飛機上,進入太空。
然而,在清華遇到的一個人,對劉昕日后發展影響極大,這個人就是信息藝術設計系的師丹青老師。師丹青老師畢業于世界頂尖的羅德島設計學院,擅長設計網絡游戲。劉昕覺得師丹青老師能將科技的產物與人文的體驗相結合,不僅很酷,還很有趣味性。
不僅如此,師丹青的藝術作品還屢獲國際大獎。如《印象時鐘》榮獲德國ZKM藝術與媒體科技中心App Art Award一等獎,《對撞機》入選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節并被收藏,《阿凡達變形記》獲得了美國戶外廣告協會OBIE大獎金獎。劉昕對師丹青老師充滿了敬佩。
在師丹青老師的鼓勵下,在短短5天內,劉昕就創作出了一個名叫《夢游》的小作品。這是一個電腦解密游戲,一經發布便受到不少人的好評。
師丹青老師慧眼識珠,發現了劉昕的藝術天賦,并鼓勵她去羅德島設計學院深造。于是,這個徹頭徹尾的理科生,決定申請羅德島設計學院的純藝術碩士。她說,自己原本只是想學點藝術方面的知識和技藝,畢業后就進入大企業工作,但是在羅德島設計學院學習后,卻激發了她的創作沖動。
劉昕的專業涵蓋了機械、生物材料、電子計算機和藝術設計等多個領域,她既具備工程師的嚴謹,又擁有藝術家的創造力,這一點非常難得。從羅德島設計學院畢業后,她應邀加入了世界名校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在繼續從事藝術創作的同時,也投身于科研工作。在實驗室,她主要負責太空探索項目。
2016年,劉昕作為創始人之一,在麻省理工學院成立了“宇宙探索計劃”協會。同年,馬斯克在國際宇航大會上,雄心勃勃地公布了SpaceX火星殖民計劃中至關重要的“行星際運輸系統”的細節。劉昕聽后激動不已,她認為人類真正邁入一個新的太空時代、到太空旅行甚至生活都將成為可能。
然而,當人類真正進入太空時,所有的文化、建筑、歷史、衣食住行等,都需要去設計和解決。但當前的太空探索領域卻沒有太多關于人類在失重環境下如何解決生存問題的深入討論。劉昕希望全球不同學科背景的人能把他們在地球上的經驗,通過技術手段“移植”到太空環境中。
有一天,她突發奇想,計劃將一些與探索宇宙有關的藝術作品發送到太空上去,身邊的人都覺得這是天方夜譚。但劉昕和她的同伴艾麗卻開始募資并尋找發射機會。最后,她們真的找到了合作者,得到只有航空航天領域的博士、教授才能申請的學術基金的支持。

有了經費后,劉昕和同伴邀請了25位不同學科的研究員,在模擬零重力的飛機里測試他們對在失重環境下生存的想象。有人制作了一張八爪魚模樣的硅膠床,睡覺時,床上那些像八爪魚爪子一樣的帶子會自動將人包住,人在失重環境中就不會飄起來;有人用水制作雕塑,在零重力條件下竟能立起來;有人設計了一系列只能在太空中奏響的樂器……
由于劉昕在清華大學學過精密儀器與機械學,因此,她在設計制作這些太空實用物品時,更是得心應手。她模仿蜘蛛的行動方式,發明了一個手持的儀器,能在失重情況下彈射出帶有磁鐵的尼龍繩,使人能夠靈活控制自己的移動方向。
劉昕發起的這個項目,經媒體報道后,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也激發了眾多青少年對太空的探索欲。就這樣,毫無航天專業背景的劉昕和艾麗,把沒人看好的“宇宙探索計劃”協會,一步步發展成了受到國際認可的專業組織。

一直以來,劉昕都非常崇拜航天員,因為他們能飛向太空看世界。后來她想,雖然自己無法成為航天員,但可以把她身體的一部分送上太空旅行!2018年初,劉昕決定拔掉自己的兩顆智齒,并用其中的一顆智齒設計了一件名為《Living Distance:脫離》的藝術裝置作品。2019年5月,在劉昕的努力下,這件作品搭乘美國航天公司藍色起源的火箭進入太空。大約5分鐘后,整個裝置同火箭及相關部件在降落傘的輔助下緩緩返回地球。劉昕說,智齒替她完成了一個非常浪漫的任務。
2018年10月1日 ,第69屆國際宇航大會在德國不來梅會展中心開幕,來自世界各地的航天機構代表、專家學者與宇航員等出席,其中就包括年僅27歲的劉昕。當這個背著雙肩包、穿著休閑服的年輕女孩走進會場時,航天專家們不禁感到有些驚訝。
當時劉昕還有點緊張,可是當她開始演講后,很快就吸引了眾人的目光。活動結束后,不少人找到劉昕說,你們做的事情很酷!并表達了合作意愿。
2020年3月,劉昕的“宇宙探索計劃”迎來了新的機會,她決定邀請全球的藝術家共同參與。這也是國際上第一個公開征集作品并將其送到太空空間站的項目。
當時,劉昕設計了一個“小房子”,一共三層,分別模擬了零重力以及月球和火星的重力條件?!靶》孔印崩锏拿恳粋€小盒子就相當于一個小公寓,承載著一位藝術家的項目。
其中,劉昕與一位來自秘魯的藝術家合作,將150顆秘魯本土的6種土豆種子送到了外太空。
電影《火星救援》給劉昕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描述了一位宇航員在火星上種植土豆以維持生命的故事。雖然電影中的情節是虛構的,但其背后的科學基礎卻是真實存在的。這引發了劉昕對在太空環境中種植農作物的興趣和思考,她希望通過實驗向公眾傳遞出一個信息:即使在遙遠的火星上,人類也有可能通過種植農作物來維持生命,實現在太空生存和發展的夢想。
秘魯本土的6種土豆種子在太空空間站待了90天后返回地球,劉昕從紐約、華沙、秦皇島等地邀請了一些小朋友們一起種植從火星帶回來的土豆種子。
疫情期間,劉昕還設計了一個很有趣的作品。她在家中后院搭建了一個自制的接收臺,用簡易的天線獲取氣象衛星的信號,并將接收到的信息制作成云圖。
近些年,劉昕的作品里體現著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感。她好奇探索宇宙時的廢棄物如何處理,就特意跑去貴州、甘肅、青海沿線尋找墜落的火箭殘骸,收獲頗豐。
2021年10月,劉昕在國內舉辦了首次個人展——“寰宇直下”。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在西部偏遠地區找到的火箭殘骸以及她設計的能幫助人在太空中控制自己移動的儀器。
2023年11月9日至2024年3月31日,第十四屆上海雙年展“宇宙電影”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劉昕帶著作品《Living Distance:脫離》參加展覽,展現把一顆智齒發射到太空的整個過程。同時展出的還有一部劉昕制作的虛擬現實影片,講述了關于遨游太空以及離鄉、離開地球的故事。她想讓更多的人了解探索宇宙的奧秘。
由于劉昕的作品主要是圍繞太空主題或者材料進行創作,因此媒體親切地稱她為“太空藝術家”?,F在,她2/3的時間投入藝術創作,1/3的時間則用于科研。
未來,劉昕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去探索世界,甚至探索太空。
責編/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