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抗癲癇發作藥物可能對胃腸道產生一定刺激,空腹服用可能導致惡心、嘔吐、腹痛、腹脹等不適癥狀,飯后服用通常能減輕對胃腸道的刺激。但需注意:對于癲癇患者而言,藥物治療的關鍵并不在于飯前或飯后服用。更重要的是堅持每天按時服藥,確保藥物劑量正確,并保持相對固定的服藥時間和連續性,避免漏藥或停藥。因此,雖然飯后服用可能更為舒適,但藥物的持續性和規律性才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醫生在為癲癇患兒選擇藥物時,需根據孩子不同的發育階段來選取適宜的抗癲癇發作藥物。嬰幼兒時期:由于臟器功能發育尚不完善,選擇藥物時需特別謹慎。例如,2歲以下嬰幼兒應用奧卡西平治療部分發作性癲癇的臨床效果較好。然而,若選用丙戊酸鈉,則需密切監測肝臟功能,因該藥物可能導致血清堿性磷酸酶和氨基轉移酶升高,服用2個月后需檢查肝功能。學齡前及學齡期:孩子的心理功能與認知功能處于關鍵發育階段,此時傳統抗癲癇藥物如苯巴比妥或苯二氮?類藥物可能對認知功能產生較大影響,因此應盡量避免使用。相對而言,新型抗癲癇藥物如奧卡西平、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對認知功能的影響較小,是更為合適的選擇。青春前期與青春期:藥物的選擇還需考慮對生殖激素水平的影響。左乙拉西坦可應用于青春期前兒童,其對生殖激素水平的影響相對較小,安全性較高。然而,卡馬西平可能對多種男性激素水平造成較大影響,而拉莫三嗪與卡馬西平也可能對部分女性激素水平造成影響。
臨床上,我們觀察到有些抗癲癇發作的藥物確實有增加體重的風險,比如丙戊酸鹽、卡馬西平等。如果孩子本來體重超過標準體重,可以和醫生充分溝通,盡量避免選用會增加孩子體重的抗癲癇發作藥物,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在遇到肥胖問題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藥物或加強日常生活習慣的自律,而不能擅自選擇減藥或者停藥。
癲癇兒童能否接種疫苗,一般包括以下幾種情況:(1)停止接種。對疫苗成分過敏或者首劑疫苗過敏者;(2)暫緩接種。發熱感染期,免疫性疾病急性發作期或正在接受免疫治療,活動性癲癇期,進行性腦病加重期,嚴重的神經變性,進行性加重的神經系統疾病;(3)可以接種。如無其他禁忌證,6個月及以上未發作的癲癇患兒,無論是否服用抗癲癇藥物,有沒有癲癇家族史,都可以正常接種疫苗,在可能情況下,盡量選用無細胞疫苗;(4)緊急情況。如狂犬病、破傷風,這些疾病本身影響嚴重,致死致殘率高,癲癇患兒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也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接種疫苗。接種疫苗后48小時應密切監測體溫,如有發熱常規應用退熱藥(如對乙酰氨基酚)能降低癲癇發作風險。
癲癇患兒在日常飲食上需注意均衡營養與合理膳食。首先,要避免給患兒喂食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以及辛辣刺激的食物,同時鼓勵多吃蔬果,如綠色蔬菜富含葉酸和維生素K,粗糧如米糠、麥麩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6,還有魚、蝦、蛋、奶等食品富含維生素D,有助于鈣質吸收。其次,要合理控制患兒的食量,避免過度饑餓導致血糖水平下降誘發癲癇,也要防止過飽后血糖水平快速升高又迅速下降帶來的風險,以及暴飲暴食和過度飲水使胃部過度擴張可能引發的癲癇發作。總之,確保患兒獲得均衡營養,同時維持血糖水平穩定,是減少癲癇發作風險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