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急診科遇到一位27歲的男患者鄭某,右耳側上方皮膚膿腫,劉主任診斷:細菌感染。處方主藥:頭孢克洛膠囊,口服,0.5g,3次/日,療程5天。患者按藥袋說明,每天三餐飯后半小時,各服藥一次。5天后病情惡化,紅腫熱痛加劇,于是求助民間中草藥,改服中草藥方并用偏方濃鹽巴包敷頭部皮損一周后,病情繼續惡化,患者不得已又轉回醫院,安排住院。入院后處方主藥:頭孢唑肟注射液,靜滴,1.0g,2次/日。連續掛瓶一周后,病情繼續惡化,最終改成手術治療。
手術前夕,筆者審核患者相關治療方案后,認為頭孢菌素可以控制病情,就算未痊愈也可緩解,究竟是什么原因惡化到要做手術?于是直接采訪該患者:門診期間頭孢克洛每日三次,都是什么時間口服?住院期間每天掛幾次瓶?患者明確答復:門診期間每天三餐飯后半小時準點服藥;住院期間每天上午掛一次瓶。這就是患者及部分臨床工作者對頭孢菌素缺乏正確認識,導致病情未能及時控制并不斷發展的最普通也最經典的病例。在本病例中,不論口服或注射給藥時間,均存在極大差錯。要明確錯在何處,我們首先要掌握頭孢菌素的抗菌作用特點。臨床上,抗菌藥根據PK/PD(藥代動力學/主要藥效學)特點,將β-內酰胺類抗生素,包括頭孢克洛和頭孢唑肟在內,歸類為時間依賴型抗生素。
時間依賴型抗生素的抗菌作用與其同細菌接觸時間密切相關,而與Cmax(峰濃度)關系較小,即抗菌作用取決于有效藥物的濃度時間。重要特點:(1)有效血藥濃度時間=超過MIC(最小抑菌濃度)時間+藥物的PAE(抗菌后效應)時間。主要參數:T>MIC,其比值至少在40%~50%時,才可能提供最優化的療效和產生最低細菌耐藥性。(2)當血藥濃度達到MIC值約4倍時,抗菌效應達到飽和,毒副作用增加。故臨床只要求24h維持最低抑菌濃度(>MIC),而不要求高濃度。
頭孢克洛和頭孢唑肟屬于β-內酰胺類下的頭孢菌素類,均為典型的時間依賴型抗生素,半衰期短,給藥重點在于延長和維持藥物的最低抑菌濃度時間,每日三次的給藥方案,其關鍵點在于每間隔8h給藥一次,而非飯后半小時給藥一次。該病例中的頭孢克洛三餐飯后給藥,患者7點早飯,12點午飯,18點晚飯,其晚飯與次日早飯的間隔時間超過11h,該時間段不僅無法維持最低抑菌濃度,反而容易增加細菌耐藥性;頭孢唑肟每日二次給藥的關鍵在于每隔12h給藥一次,間隔時間必須做到準確,例如臨床如果上午10點掛瓶第一次,那么下午3點掛瓶第二次就是錯誤的(正確對應時間應為晚上10點),否則以頭孢唑肟1.5~1.9h的短暫半衰期,根本不能維持24h的最低抑菌濃度。所以臨床工作者需要學好相關專業知識,常用藥物重點掌握,知道頭孢類規范給藥的必要性,才能防止兩次給藥的間隔太短,或將每日兩次給藥方案合并為每日一次。因為如果將兩次的劑量一次性給藥,增加血藥濃度對治療意義不大的同時,還增加了藥物的毒副作用,同時又由于每日一次方案不能維持24h有效濃度,而達不到治療效果,醫師會誤以為國產藥物質量不佳,患者則誤會醫院治療水平較差,其實追其根源竟然是用藥時間錯誤,給藥間隔不合理。所以對于時間依賴型抗生素,只有制訂最適時間的治療方案,嚴格執行準確的用藥間隔時間,才能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