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突出“七個聚焦”,其中之一就是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把過去收入增長、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人口、醫療等民生相關的論述都包括在此范圍之內。
《決定》提出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部署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這是中央文件首次提到“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回應了社會各界的一致期盼。
對此,筆者有以下幾方面的解讀:
第一,“生育友好型社會”是全新表述,具有頂層設計、綜合配套和激勵相容的突出特點。對全社會來說,最適合的替代水平生育率是2.1,但在每個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環境下的家庭選擇未必與此一致。研究表明,在沒有約束的情況下,家庭的理想生育數量也是兩個孩子。但實際上,家庭總會面臨各種條件約束。
當前我國生育率水平極低,意味著社會目標和家庭意愿出現了偏離,根源是激勵的不一致。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突出了激勵相容的特點,說明我國人口政策正式轉向鼓勵生育。過去我國的人口政策是控制生育,以管為主,實行的是限制生育政策,而后逐步取消生育限制,并越來越具有鼓勵性,但從未明確我國的人口政策是鼓勵生育。本次《決定》做出了非常明確的宣示,其表述具有前所未有的鼓勵性、激勵性。
第二,“生育友好型社會”強調政策整合,以更好發揮應對少子化、老齡化挑戰的改革效應、綜合效應?!稕Q定》提出,應對少子化、老齡化是完善人口發展戰略的重點?!笆奈濉逼陂g強調的“一老一小”,并不是只管老或只管小,而是既要管老也要管小,并且將“一老一小”的中間年齡段也都包含其中?!稕Q定》非常明確地強調,人口支持和服務政策要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
也就是說,解決生育意愿問題的關鍵在養育階段,但不僅止于養育階段;解決養老問題主要在老齡階段,但也不僅止于老齡階段。理解人口學的訣竅,就是要從人口回聲看人口轉變。因此,預期的未來人口結構需要從早計議、從長計議。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新解就是,無論是人力資本還是老有所為、延遲退休問題,都應該從養育階段統籌謀劃。
《決定》提出要“完善促進機會公平機制,暢通社會流動渠道”。相關問題在社會科學中被表述為“社會流動”問題,社會學稱之為“社會流動理論”或“社會分層理論”。在我國當前所處的發展階段,社會流動問題非常重要,也非常有針對性。過去大家常討論“中等收入陷阱”,似乎只要跨越這個門檻就可以解決發展中的很多問題。但筆者更傾向于使用“門檻階段分化”這樣的概念,因為在跨越門檻的前后階段上,國家之間通常會產生分化,有些國家會繼續發展,有些國家則陷入停滯甚至出現倒退。而伴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分化,國家之間也會出現社會流動性的分化。比如“拉美現象”本質上就是增長分化及其引致的社會流動性分化。
一般認為,社會流動有兩大支柱,一是市場機會,即經濟增長帶來就業擴大和收入增長,形成絕對社會流動;二是實施再分配類型的社會政策,促進相對社會流動。在居民收入迅速增長的同時,我國居民之間收入差距也較大。在高速增長時期,作為社會流動第一支柱的市場機會非常豐富,幫助實現大規模就業和大規模人口流動,保持著必要的社會流動性。而隨著經濟增速減緩,社會流動的第二支柱即社會政策的作用,變得日益不可或缺。
《決定》提到,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這一表述的內涵十分深遠。隨著我國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越來越需要基本公共服務來滿足。也就是說,在當前發展階段,人民生活品質不僅來自家庭收入決定的生活消費支出,而且對政府提供的公共品質需求越來越強。從各國現代化共性來看,無論是瓦格納定律還是豐裕社會理論,都揭示出隨著發展階段提高,一國公共品質邊界不斷向外拓展的基本規律。
如今,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已拓展到全生命周期的七個“有所”等方面,即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決定》強調“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是實現公平正義和遵循盡力而為、量力而為原則的最新表述。這里,需要著重把握三個主要方面。
第一,要按照更加普惠的思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在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建設全國統一社保平臺、健全社保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提高基礎養老金水平,以及建立和完善覆蓋重點人群、就業人群和特殊困難群體的多支柱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發力。
科技迅速發展必然帶來社會流動性環境的變化。例如,就業被機器和人工智能替代不可避免;就業的流動性也會提高,使轉崗和跳槽變得更加普遍;在這種情況下,對于保障對象的識別難度大幅度提高,譬如很難識別誰是懶漢、誰不是懶漢。此時,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更具普惠性、基礎性和兜底性,越來越成為必然和必要。
第二,要完善勞動力市場的制度建設,通過法律、法規和最低工資、勞動合同、集體協商等制度形式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形成和諧勞動關系,提高就業質量。
勞動力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凝結在人身上的生產要素。因此勞動力市場上的工資和勞動條件等,并非簡單地由勞動力供求關系決定,而是受到勞動力市場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稕Q定》特別強調要關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的權益保障和社會保護問題。
勞動力市場制度建設應該成為中國特色福利國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論證,勞動力成為商品后,剩余價值就會形成,就出現了剝削,從而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因此,北歐的福利國家建設從一開始就嘗試勞動力的去商品化。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制度建設、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化和普惠化,也可視為一種適合新階段的勞動力“去商品化”做法。
第三,要消除妨礙社會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這方面的改革也是中國獨特的制度潛力所在。高質量充分就業是保持社會流動的根基,勞動力有效配置是充分就業的前提,因此《決定》特別強調“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
人口區域增減分化現象,是人口發展新常態的表現之一?!稕Q定》特別強調要把握人口流動的客觀規律,推動相關公共服務“隨人走”,促進城鄉區域人口合理集聚、有序流動。實際上,人口合理流動制度和“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也是高度一致的。
(摘自“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