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不但承繼家業,更重要的是他能做大做強。
作為承繼守業者,其行事與創業不同。創業的團隊都是自己帶出來的,威信是打出來的。承繼守業之人,首先要獲得原來團隊的認可,團結新老隊伍。
團結新老隊伍,需要非常好的融合協調能力,換句話說,就是需要領導者有非常柔軟的身段。比如,張昭、秦松、周瑜、程普等重臣,都是哥哥孫策留下的人才;老將軍程普甚至在父親孫堅時代,就已經在戰場立了軍功。帶好、用好、管好這一批人非常不容易?!皟仁虏粵Q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這是一種信任、倚重,更是一種領導智慧。江東諸人只有團結在孫氏旗號下才能凝聚成一個命運共同體。
比較起來,劉璋就不行,他不能團結益州士人,甚至變成了傀儡。袁紹、劉表二人更是如此,他們的后代爭權內斗,關鍵是沒有一個兒子的能力超邁眾人,能夠掌控局面。這方面看,孫堅的兒子中,孫策之后還有孫權,顯然是更勝一籌的。
這是孫權的第一個能力,對新老隊伍有協調力、掌控力。
第二,包容心和忍耐力。赤壁之戰前,面對曹操的大軍壓境,文官首輔之臣張昭、秦松是有私心的,他們擔心如果不早早投降,會玉石俱焚。所謂投降,按照曹操的說法,就是歸附中央。因為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就代表中央。是周瑜與魯肅,加上諸葛亮的意見,堅定了孫權抗敵的決心,最終孫劉聯軍取得勝利。但是,孫權并沒有因此就冷落張昭和秦松,依然倚重他們。這就是胸襟。
孫權識人用人,有他的一套方略。對于周瑜,他肯定其膽略過人,赤壁之戰,開拓荊州,建立偉業。但是,孫權在赤壁之戰中,派周瑜主持前線軍務的同時,又派老將程普牽制周瑜,形成制約。
對于魯肅,孫權肯定其見識超群,并舉二事為證。一是榻中對,公元200年,年僅18歲的孫權初即位,二人初次見面,魯肅論及發展大略,謀求帝王之業,此是一大快事;二是曹操大兵壓境,張昭、秦松等人都主張投降,只有魯肅力主抗擊,勸孫權召周瑜總領兵事,最終獲勝,這是二大快事。孫權說魯肅也有錯失,認為魯肅力主借荊州給劉備的事,是其明顯失誤;當劉備不愿意歸還荊州之時,魯肅向關羽討要不成,說關羽沒有什么了不起,這是魯肅“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孫權說,瑕不掩瑜,我并不苛責于他。孫權還贊賞魯肅帶兵,軍令嚴肅,路不拾遺,有完美的法令制度。
孫權在對諸葛恪的問題上也是如此。他說:“夫不舍小過,纖微相責,久乃至家戶為怨,一國無復全行之士也。”意思是,不容忍部下小的過失,做錯一點事情就批評指責,時間一長,人人都埋怨不滿,全國都沒有一個完美之人。這可能是孫權用人的底層邏輯吧。
孫權第三個方面的優點是在對外關系中身段柔軟,通權達變,不像劉備有時還被“政治正確”綁架。
三國的外交縱橫中,東吳的身段最柔軟,聯劉抗曹,或者是降魏抗劉,端的看國家利益,沒有個人感情。赤壁之戰前的事情不說,赤壁之戰后,孫權與曹操有過多次交手,互有勝負,但是,如果國家利益受到威脅或者損害,孫權從來不吝惜與劉備翻臉。孫權有多次投降曹魏的舉動,又有多次與蜀漢盟誓的事情,一切皆是以國家利益為重。
當初劉備借荊州,一是因為劉備赤壁之戰確實有功,二是魯肅力主孫劉聯盟,對付北邊的曹操,把劉備當作看家護院的幫手。其實,劉孫兩家對于荊州的歸屬,有完全不同的理解。214年,劉備取益州,孫權就嘀咕著荊州的事情。魯肅死前,由于曹操在漢中的行為威脅到劉備,劉備做出讓步,孫劉兩家分荊州為二,東邊三郡歸孫吳,西邊三郡歸劉備,算是暫時熄滅了爭論。219年,劉備拿下漢中,稱漢中王,關羽在荊州地區采取配合行動,猛攻襄、樊,意欲從陸路上打通荊、益。孫權不想劉備在中原得計,更想乘劉備無暇東顧,將其勢力從荊州徹底清除出去。司馬懿看出了孫權心中的小九九,其時曹操正因為關羽咄咄逼人的攻勢頭疼,遷都的念頭都有了,司馬懿獻計曹操聯孫制劉。于是,孫曹一拍即合。孫權與曹操暗通款曲,結果關羽丟了性命,東吳得了荊州。
不久,曹操去世,時在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當年十月,曹丕禪代稱帝,次年八月,孫權遣使向比自己還年輕五歲的曹丕稱臣,表文極盡奉承討好,使得曹丕大悅,封孫權為大魏天下的藩王——吳王。對于孫權的甘做藩臣,曹魏陣營的人看得很清楚,無非是權宜之計,防止劉備報仇時,“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孫權面對曹丕派出的使者浩周,信誓旦旦,說是絕對誠意,甚至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解釋,指天發誓,絕無二心。
及至夷陵之戰蜀漢失敗,孫權解除了困境后,馬上不認賬了。曹丕大怒,派大兵征討,孫權又卑辭上書,請求改過自新,說:“若陛下認為我罪在難除,不能原諒,臣當奉還土地民人,把我流放到交州(今越南河內)去,終其余生?!蓖瑫r,孫權又與上過當的魏國使臣浩周寫信:“欲為兒子孫登求婚曹魏宗室,會派我弟弟和張昭隨孫登一起來求婚?!闭f得跟真的一樣。你看孫權的這些手段,說謊不眨眼,什么詞都講得出來。
但是,這次曹丕不上當了,決計親征東吳。孫權自知“說鬼話”不行了,于是一方面發兵臨江拒守,另一方又厚著臉皮通使蜀漢,以求聯合。蜀漢這時候已經沒有力量再戰,與曹魏又不存在和解的可能性(所謂“漢賊不兩立”),只好接受了東吳的和平使者。在劉備死前,蜀吳已經實際和解。223年,劉備駕崩,后主劉禪繼位,諸葛亮實際主持朝政。諸葛亮主動遣使東吳修好。于是東吳與蜀漢又維持了四十年的和平,直到三國局面的結束。
陳壽《三國志》這樣評價孫權:“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意思是說,孫權能忍辱負重,能任人唯才,崇尚計謀,像當年的越王勾踐一樣能屈能伸,所以能割據江東,成就三國鼎立的局面。這個評價應該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摘自《〈資治通鑒〉通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