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1日,多米尼克·卡明斯同意施以援手,成立一個脫歐游說組織,這個組織隨后被命名為“投票脫歐”。第二天,他便開始了那項艱巨的任務——讓英國人放棄擁有近50年的歐盟成員國身份。
要想讓公投獲得成功,必須說服很多人做出改變。不管是提高原來的最低工資標準,還是放棄已經存在40多年的經濟一體化、農業補貼和自由貿易,都需要人們改弦易轍。
就英國而言,離開歐盟的風險特別高。英國的大部分食品、燃料和藥品依靠進口,因此只要貿易放緩,就有可能導致這些物品短缺。經濟學家擔心英國脫歐會影響進出口貿易,還會導致英鎊貶值。
因此,很少有人認為這項公投會通過,這不足為奇。大多數民意調查顯示,英國將會繼續留在歐盟。博彩公司的看法也一樣,賠率顯示親歐盟陣營獲勝的可能性為80%。
卡明斯意識到,公投在信息傳遞上存在挑戰。從根本上說,當前的狀況更容易解釋。“留歐派”并不需要剖析為什么歐盟對英國人不利,或者歐盟給予英國的種種補貼、撥款和其他支持能不能抵銷英國對歐盟的投資。他們只需要告訴人們堅持到底、保持現狀、不要搗亂就行。
如果說“脫歐派”有機會爆冷門的話,那他們就不會陷在困境中無法自拔了。他們需要一條任何人都可以理解的簡單信息。
于是,卡明斯給“投票脫歐”組織買了一輛紅色的大巴士,讓政客們開著車在全國轉,同時向選民喊話。巴士的一側用白色大字寫著:“我們每周給歐盟3.5億英鎊,這些錢不如用來資助我們的醫療服務體系。”
這輛巴士后來被稱為“脫歐巴士”,它不僅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還指出了不做出改變的代價。英國人可能原以為留在歐盟更安全,并且沒有什么代價。但是,巴士向他們展示了另一面,即英國每周要向歐盟繳納數億英鎊的會費,這些錢本可以用在完善國家醫療服務體系之類的地方。
此外,巴士還有一個作用。卡明斯在這條信息的下方用較小的字體寫下了“脫歐派”的口號。
最開始的口號是“掌握控制權”。卡明斯很喜歡它的簡潔,但還是覺得缺了點什么。所以,他想到了另外一種表達。
卡明斯可謂精通損失厭惡和現狀偏差的大師。他知道人們更愿意安于現狀,而不愿意嘗試新的事物,雖然“掌握控制權”這個口號不錯,但它隱含著這樣一個前提,即“脫歐是行動,留歐是現狀”,這正中對手的下懷。
如果他能將其翻轉過來,讓大家認為脫歐才是現狀,那么……于是,他靈光一現,把口號改了一下,但改動不多,只是把“掌握”換成了“拿回”。不過,這么一改,參考點就完全變了。
這回,口號變成了“拿回控制權”。
卡明斯在博客中寫道:“‘拿回’是人類的一種強烈的進化本能,我們討厭失去,尤其是失去控制權。”“拿回”這個詞觸發了損失厭惡效應,讓人們覺得他們失去了什么東西,而離開歐盟正是重拾這些東西的一種方式。
英國大選研究團隊對選民進行調查時發現,喜歡“拿回控制權”這一口號的人數是喜歡“掌握控制權”的人數的4倍。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脫歐公投,計票結果出人意料。英國人通過投票決定退出歐盟。
(摘自《催化》)
我們的大腦是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發育、成長的,因此各種關系最能夠重塑我們的大腦。人際關系不融洽不僅會妨礙生活,還會對我們的大腦發育和身心健康都產生負面影響。可惜的是,學校并沒有教我們這項厲害的生活技能,所以我們必須抱著一顆虔誠的心去學習。
要想成為一個關系領導者,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四點: 一是承認自己陷入困境,敢于張口尋求幫助。二是為自己希望的結果承擔個人責任。三是不斷學習、成長和進步。四是擁抱沖突,解決沖突。
當你不再是受害者而是譜寫者的時候,你就成了關系中的領導者。關系領導者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現在擋在他們面前的障礙,將來都會成為他們的路。
——[加拿大]杰森·蓋迪斯《成為關系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