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江流域擁有豐富的水資源,生物多樣性豐富,是我國重要的生物基因寶庫、生態安全屏障。21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提出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農村黑臭水體清零行動,建設美麗中國。通過對長江流域農村黑臭水體情況研究,分析了當前我國農村黑臭水體現狀,識別其主要污染源和成因,為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提出了建議,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貢獻智慧。
關鍵詞:長江流域;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鄉村振興;鄉村文明;人居環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基本消除黑臭水體,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1],根據《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整治提升(2021~2025年)》要求,到2025年要基本消除農村黑臭水體,因此,加強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勢在必行[2]。2024年,生態環保督察點名長江流域七省市農村水污染問題:在江西省九江、上饒等地,發現夜間直接排放生活污水;浙江省臨海、紹興等地存在污水收集處理不到位的情況;上海則面臨雨污混排、管網問題導致的污水溢流;湖北省武漢、孝感等地污水處理設施不足導致黑臭水體治理進度緩慢;湖南省被發現存在虛報污水收集率的情況,部分城市污水收集率不升反降,水環境質量卻在惡化的情況;重慶市則面臨污水處理能力不足,部分污水處理廠長期超負荷運行,生活污水溢流長江的情況。因此,積極尋找適宜的治理對策,提高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率至關重要。
1 概念界定
1.1 黑臭水體概念
黑臭水體是一種嚴重的水污染現象。是由于水環境遭受超過其自凈能力的有機污染,有機物的好氧分解使水體中耗氧速率大于復氧速率,造成水體缺氧,致使有機物降解不完全、速度減緩,厭氧生物降解過程生成硫化氫、氨、硫醇等發臭物質,同時,形成黑色物質,使水體發生黑臭的現象。黑臭水體分為城市黑臭水體和農村黑臭水體。城市黑臭水體指明確范圍為城市建成區內的水體,也就是居民身邊的黑臭水體;農村黑臭水體主要是指農村顏色明顯異常或散發濃烈(難聞)氣味的水體[3]。
1.2 黑臭水體判斷
農村黑臭水體主要有感官判斷、公眾評議、水質監測三種監測手段。感官判斷主要從水體異味和水體顏色出發;公眾評議指通過調查問卷,認為“黑”或“臭”問題的人數占被調查人數60%以上,則應判定該水體為“黑臭水體”;當開展公眾評議有困難時,通過水質監測判定是否黑臭。水質監測指標包括透明度、溶解氧、氨氮 3 項指標,指標閾值見表1。3項指標中任意1項達到閾值要求即判定為黑臭水體[3]。
2 長江流域農村黑臭水體現狀
我國農村黑臭水體數量多且底數不清,分布面廣,面積小且以河流、坑塘、溝渠為主;從空間分布來看,全國農村黑臭水體主要集中在華北和華南地區,分別占全國總數37.8%、34.5%,其中,長江經濟帶水體數量分別占全國總數的40.2% [4]。長江流域主要城市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農村黑臭水體進行治理,打造宜居宜業的農村環境。
浙江深入實施“五水共治”碧水行動,先后實施“清三河”、剿滅劣Ⅴ類、“美麗河湖”建設三項行動。共清理垃圾河6 500 km、黑臭河5 100 km,水體黑、臭等感官污染基本消除,建成省級“美麗河湖”316條、3 670 km;江西省持續加強美麗鄉村建設,2023年底,已完成6 130個行政村環境整治和
265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總結凝練出萍鄉上栗縣橋頭村污水資源化等30余個典型案例;2023年,湖北省嚴控農業農村污染,持續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全省新增完成1 917個行政村環境整治,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2.05%,新增完成208條納入監管清單的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對全市9 177個涉及農村的河流、池塘、溝渠進行摸底調查,截至2024年1月底,共排查建檔農村黑臭水體983個、面積274余萬m2。通過前期國家試點,初步探索出治理方法和路徑,累計完成155個水體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持續提升。
長江是中國最重要的水系之一,為中國南部地區的主要水源地。長江及其支流為當地居民提供飲用水、農業灌溉和工業用水,是維持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水資源來源。因此,長江流域的水體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對于實現綜合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目標至關重要。
3 長江流域農村地區黑臭水體成因
3.1 農村生活污水污染
農村生活污水的主要來源包括家庭洗滌、洗浴、廚房用水、沖廁等,以及農村公用設施和商業場所的排水。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的污水處理設施和技術相對落后,缺乏完善的污水收集和處理系統,這導致部分地區的農村生活污水未經處理便直接或間接排入了村莊周圍的溝渠、坑塘和河流,造成了水體的黑臭問題。農村地區,房屋分布較為分散,居民常常將生活污水和廢水直接傾倒在房前屋后的溝渠中,這些廢水最終流入池塘,而池塘的自凈能力和流動性有限,導致污染物在池塘內積累,最終引發了水體的黑臭現象。
3.2 農村生活垃圾污染
農村地區習慣將生活垃圾和農業廢棄物直接堆放在河流沿岸。生活垃圾的沿岸堆放會直接對水體造成物理污染。這些垃圾包括塑料、紙張、玻璃等難降解材料,不僅破壞了水體自然景觀,還威脅水生生物,大量垃圾進入水體易造成水流阻塞、垃圾堆積,導致水體富營養化,促使藻類過度生長,危及水生態平衡。生活垃圾進入受納水體后會形成沉積物阻礙水系暢通,同時在降解的過程中會釋放有毒有害物質,進而引起水體黑臭。
3.3 畜禽養殖污染
畜禽養殖污染主要指在畜禽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如糞便、尿液、飼料殘留、廢水等。農村大多屬于分散畜禽養殖類型,村民家中均喂養不同數量的畜禽,單戶家庭養殖量較少,但是,由于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條件較差,農戶家庭的圈舍糞池大部分為露天糞池,糞污堆存逸散嚴重,畜禽糞便隨處可見,致使村內水溝污染嚴重,這些污染物最終流入村內池塘,成為影響水塘水質的污染源之一。
3.4 底泥淤積污染
淤積物中富含大量的氮、磷等營養元素,一旦受到干擾就會向水體釋放,從而成為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來源。淤積物包括土壤、垃圾和其他雜質。當各種外部污染物被排入水體后,其中,一部分污染物會通過吸附降解進入底泥,另一部分,則含有不溶物質或色素腐殖質的顆粒進入底泥,這導致了底泥的積聚。在高溫條件下,大量污染物會從底泥中釋放出來,加速水體的氧化過程,導致水體的含氧量減少,從而影響動植物的正常生長,破壞水體的生態系統。這會形成惡性循環,使水體失去自我凈化功能,最終導致水體發生惡臭。
4 長江流域農村地區黑臭水體治理對策
4.1 控制污染源頭
污染源頭控制是黑臭水體整治的首要任務。新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積極推進農村地區污水管網與城鎮相連。以減量化、生態化、資源化為導向,因地制宜選擇達標排放與綜合利用相結合模式,梯次推進農村聚居點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以資源化利用、可持續治理為導向,選擇符合農村實際情況的生活污水治理技術,加強與農村廁所改革工作相銜接,提高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糞污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的效率[4]。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范點,在農村人口聚集區設置生活垃圾收集點,配置垃圾箱,及時維修更換受損垃圾桶,加強鄉鎮轉運站養護,確保收運處置設施運轉正常。
4.2 內源污染治理
底泥異位修復和原位修復結合方式治理底泥,去除底泥中的污染。異位修復主要包括衛生填埋、堆肥和干式熱處理三種模式[5],與原位修復技術相比,其成本和缺點大于優點。原位修復技術主要包括物理修復技術、生物修復技術和化學修復技術,物理修復技術主要包括引水沖泥、曝氣充氧、底泥覆蓋三種方法,這種修復技術見效快,適用于應急處理;生物修復是通過向水體或底泥中添加微生物制劑,以促進底泥中有機物的降解;化學方法包括向底泥中添加絮凝劑,以減少污染物向水中釋放,或者添加硬化劑和助劑,以減少氮、磷和重金屬等污染物的溶解性、遷移性或毒性。原位修復技術是治理底泥淤積的理想方案,在各方面都占有優勢,若與其他修復技術相結合,可以達到短期見效,長期修復的效果。
4.3 建立生態護岸
生態護岸是一種利用植物與工程相結合的方法對河道岸坡進行保護和修復的技術。它的目的在于防止水土流失、增強岸坡的穩定性,并且通過植被的根系作用來改善土壤結構,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自然景觀的美感。生態浮島是一種在水體表面構建的浮動結構,其上種植水生或陸生植物,用以吸收水中的營養物質,從而減少水體富營養化現象,改善水質。生態浮島不僅具有水質凈化的功能,還能為水生生物提供棲息地,增加生物多樣性。生態護岸和生態浮島可以結合使用,以實現更全面的水體生態修復效果。生態護岸強化了岸邊的生態功能和穩定性,而生態浮島則直接在水體中吸收污染物,兩者的結合能夠更有效地提升水體的自凈能力,恢復和重建水體生態系統。
4.4 社會監督與公眾參與
農村黑臭水體的治理與村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引導和加強村民自治,充分運用“一事一議”村規民約,引導農民積極參與住房旁黑臭水體治理過程。每季度或每年該地區縣(區)和所在行政村需對黑臭水體整治情況進行公示,同時,建立互動交流平臺,包括網站、社交媒體賬號等,為公民提供參與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的渠道和機會。通過這些平臺,公民可以獲取相關信息、提出意見建議等,接受村民監督舉報,增強其參與感和歸屬感。此外,通過開展宣傳活動、舉辦宣講會、發布宣傳資料等方式,向公眾普及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的重要性,引導公民關注并參與到治理工作中來。組織公民參與清理河道、植樹綠化等黑臭水體治理的志愿服務活動,增強責任感和參與意識。
4.5 政策支持與資金保障
完善以區縣為主、市級適當獎補的政府投入機制,加強農村黑臭水體整治財政投入,確保財政投入與黑臭水體整治目標任務相適應。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及黑臭水體整治專項資金支持,保障農村黑臭水體整治資金投入,支持企業與區縣、鄉鎮和村開展工作對接,推廣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提高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水平和整治水平。此外,政府應出臺相應的政策,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確保整治工作的順利進行,對于治理成效顯著的地區,給予政策傾斜和資金獎勵,激勵更多地區積極參與黑臭水體的整治工作。建立長效的管護機制,實施河湖長制,明確水域養護單位的職責,建立定期監測機制,強化對水域岸線的管理、水污染的防治以及水環境的治理。
5 結語
農村黑臭水體的治理,不僅是對水環境的修復,更是對農村地區生態環境和居民生活質量的全面提升。通過實施一系列科學、有效的治理措施,長江流域地區農村黑臭水體已經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但這只是一個開始。未來,需要繼續深化對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的研究,不斷探索更加科學、經濟、高效的治理技術和方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持續投入,為農村地區創造一個更加美好、宜居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 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 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李學依.《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2021—2025年)》出臺 農機行業迎來商機[J].中國農機監理,2022(3):11-13.
[3] 佚名.下一步怎么走?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新規釋放重磅信號[J].西南給排水,2020,42(2):2.
[4] 崔艷智,賈小梅,黃亞捷,等.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J].中國環境管理,2022,14(3):54-59.
[5] 李濤,龔逸,蔡浩瀚,等.黑臭水體底泥處理技術發展現狀[J].水處理技術,2024,50(4):8-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