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現代化農業技術在玉米種植中的應用不斷深化,顯著提高了玉米的生產效率以及品質。當前,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應用,在玉米種植中彰顯出顯著優勢,通過智能化設備、精準農業技術和先進的種植管理方法,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推廣,使得這些現代化農業技術在玉米種植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推動農業生產向更高水平發展。基于此,本文對現代化農業技術在玉米種植中的運用進行了分析和探究,旨在通過探究,能夠為相關生產種植工作的進行起到一定參考作用。
關鍵詞:現代化;農業技術;玉米;種植技術
玉米作為國內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在山東地區廣泛種植,其不僅有較強的食用價值,同時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玉米的需求持續增長,這使得如何保證玉米的品質和產量,成為當前農業種植中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現代化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為解決該問題注入了活力,當前需要加強對技術的應用,以提高玉米的整體產量和質量。
1 現代化農業技術在玉米種植中的應用優勢
當前,通過對現代化農業技術如智能化設備、精準農業和先進的種植管理方法的應用,顯著提高了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像自動化播種機的應用,其能夠確保播種的均勻性以及精準度,提高了種植效率;無人機監測系統的應用,即能夠實現實時監控作物生長情況,及時做好調整與管理,促進植株的健康生長。智能灌溉系統和精準施肥技術進一步優化了資源的使用,其能夠保證玉米在最佳生長條件下獲得充足的水分和營養,從而有效提高了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現代化農業技術在生產效率的同時,顯著降低了生產成本。傳統玉米種植過程中,人工成本、選種成本以及病蟲害管理成本較高。但是,隨著智能化設備的應用,如自動化播種機和智能灌溉系統,這些設備能夠有效減少人工投入,降低人工成本。精準農業技術的使用,使得種植者可以結合實時數據調整施肥和灌溉策略,從而減少了資源浪費和選種成本。并且,病蟲害的綜合防治等技術的應用,減少了對化學農藥的依賴,降低了病蟲害管理的成本[1]。
現代化農業技術的創新,實現了種植管理的創新。像輪作制度、病蟲害綜合防治和生物肥料的使用,其作為現代化種植管理的重要措施,在使用過程中,彰顯出一定的優勢。像輪作制度的應用,其能夠有效防止了土壤退化和病蟲害的積累,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減少了農藥使用,生物肥料改善了土壤質量和作物健康。相關管理方法的綜合應用,在推動實現種植管理創新的同時,能夠進一步提升了玉米的生產效益和可持續性。
2 現代化農業技術在玉米種植中的應用措施
2.1 科學選種及種子改良技術
2.1.1 基因組選擇技術
基因組選擇技術在現代植物育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玉米等經濟作物的改良中。技術通過全面分析基因組信息,即能夠識別出與目標性狀,如產量、抗逆性等相關的基因組,從而實現對種質資源的精準評價和高效利用。技術應用時,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即能夠獲取玉米的全基因組序列信息。之后運用生物信息學和大數據分析工具,挖掘基因組中的重要標記,分析其與農藝性狀之間的關聯,并結合基因組信息和表型數據,利用統計模型和機器學習方法,對候選種質的表型性能進行預測。最終結合預測結果,育種者可以在早期階段選擇出具有潛力的種質,從而顯著提高育種的效率和成功率[2]。
2.1.2 分子標記輔助選育(MAS)技術
分子標記輔助選育技術是一種利用分子標記來指導植物育種的方法,其在改良復雜性狀如抗病蟲害、耐逆境等方面,彰顯出一定的優勢。其能夠在早期階段如玉米的幼苗期,就預測和選擇目標性狀,避免了依賴表型表現的時間成本。通過標記直接關聯到目標性狀,能夠避免由于環境因素對表型的影響,提高了選育的準確性。在玉米的遺傳背景中,通過分子標記對個體進行篩選。即能夠使得育種者能夠在不依賴于性狀表現的情況下,選擇那些具有目標性狀基因的個體。基于篩選結果,選擇有利基因的個體進行交配,進而加速優良性狀的固定和品種的改良,實現玉米的優質高產。
2.2 玉米綜合病蟲害管理(IPM)
綜合病蟲害管理是一種綜合、可持續的病蟲害防控策略,當前其在玉米生產過程中的高效應用,對病蟲害的防控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其能夠通過多種措施來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防控工作進行時,不僅考慮了病蟲害的生態特性,還結合了農業實踐中的各類防控手段,以實現最優的防治效果,降低病蟲害可能對玉米生長造成的威脅。
在技術的應用時,通過加強對生態系統了解與監測,科學監測病蟲害的發生情況、發展動態和影響因素,即能夠及時地發現各種玉米病蟲害,及時做誘捕與評估,通過使用誘蟲燈、性誘劑等工具進行早期識別和定量評估,即能夠科學判斷病蟲害的種類和數量,從而決定是否需要采取進一步措施。
日常在進行預防時,通過更換作物種類來縮短病蟲害的生命周期,減少病蟲害的積累與傳播,并且通過選用抗病蟲性強的玉米品種,能夠減少病蟲害對作物的損害。日常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和殘余作物,能夠消除病蟲害的滋生環境,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種植管理工作進行時,根據病蟲害的傳播特性合理調整種植密度,能減少病害傳播的機會。并且通過優化施肥和灌溉管理,即能夠顯著增強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3]。
生物防治技術的科學應用,能較好地替代其他防控技術,提高病蟲害的防治效果,節約化肥與農藥的使用量。防治時,通過引入或保護天敵,如捕食性昆蟲、寄生性昆蟲等,即能夠較好地利用自然敵害來控制病蟲害的數量,降低害蟲的基數;可以積極使用微生物制劑,借助生物農藥(如細菌、真菌等)進行防治,這些生物制劑可以對病蟲害產生抑制作用。
在應用化學防治技術時,還需重視藥物使用的科學性,根據具體的監測結果,合理選擇和使用化學農藥,確保藥物的有效性并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同時選擇最佳施藥時機,以提高藥效并減少對非靶標生物的危害,并注意首選高效低毒的藥物,降低防控工作對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
2.3 土壤及栽培技術的改良
2.3.1 土壤養分管理
土壤養分管理在農業生產中起著重要作用,通過科學的管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肥力,即能夠優化玉米等作物生長環境。現代精準農業技術,尤其是土壤養分快速檢測和變量施肥技術,逐漸成為實現土壤養分管理的關鍵手段。
在進行土壤養分管理時,通過進行土壤養分快速檢測技術的應用,廣大種植戶即能夠實時評估土壤的肥力狀況。該方法能夠快速獲取土壤樣本的養分數據,從而為施肥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結合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種植戶能夠科學分析土壤養分的空間變異性,制定精準的施肥方案。結合具體土壤養分檢測結果和空間分析,即能夠實施個性化的施肥策略。該精準施肥的方式不僅能夠促進作物對養分的充分吸收,還能有效避免過量施肥造成的環境污染。例如,使用變量施肥技術,根據不同區域的土壤養分情況,合理調整施肥劑量和種類,達到最佳施肥效果。
為了提升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和微生物多樣性,前期進行土壤養分管理時,還需提前施入基肥,具體可采用有機肥料與化學肥料相結合的施肥策略。這一策略不僅有助于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質,還能夠促進微生物活動,有利于作物生長;同時,通過進行合理地施肥,能夠進一步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前期針對土壤結構的實際情況,還可以適當做好改良。土壤結構的改善對后期玉米的生長有著重要意義。通過物理、化學和生物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透氣性、保水性和抗侵蝕能力。改良時,具體可采用物理方法,如進行深松技術的應用,其能夠打破土壤板結層,提高土壤的通氣性和滲透性,有助于根系的發展和水分養分的有效利用;可以利用化學方法,例如可使用石灰或石膏等土壤改良劑,以調節土壤pH,改善土壤酸堿度。這不僅釋放土壤中有效養分,還提升了土壤的肥力,能夠為后期玉米的生長提供更適宜的生長環境。
2.3.2 優化栽培管理措施
優化栽培管理同樣是促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重要措施。現代化農業技術強調科學地控制玉米種植密度。種植密度對玉米的生長和產量有直接影響。合理的種植密度能夠最大化地利用光照和土地資源,避免密度過高導致的光合作用效率下降和病害發生率增高。栽培管理工作進行時,可結合作物品種的生長特性和土壤肥力條件,計算適宜的種植密度。一般情況下,可以通過試驗和歷史數據來確定最佳種植密度范圍。并結合玉米的生長需求,合理調整種植行距和株距,確保每株作物能夠獲得足夠的生長空間和營養。后期在玉米生長過程中,還應定期監測作物的生長狀態,適時調整種植密度,以應對生長中的變化和挑戰。
要做好播種時間的控制。這能夠保證玉米在最佳生長期內獲得充足光照和溫度條件,以提高作物的生長效率和最終產量。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需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和氣象預報,選擇適宜的播種時間。考慮溫度、降水和其他氣候因素,以確保播種在適宜的土壤溫度和濕度條件下進行。同時還應了解和掌握不同玉米品種的生長周期和對溫度、光照的需求,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使作物能夠在最佳生長期內生長和發育。新時期,可以積極應用氣象預報系統和農業管理軟件,實時監控氣候變化,優化播種時間安排,提高生產工作的科學性[4]。
2.3.3 科學的灌溉制度
當前在玉米灌溉工作進行時,應積極引入先進的灌溉技術,如滴灌和微噴灌,其能夠顯著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還能保持土壤濕度的均衡,減少水分脅迫,促進玉米的穩定高產。除了積極引入先進的灌溉系統,還應加強土壤濕度監測,結合土壤濕度傳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統,即能夠實時監測土壤濕度變化,自動調節灌溉量,提高灌溉系統的智能化水平。后期需結合作物的生長需求以及氣象條件,靈活調整灌溉策略,確保作物在不同生長階段,玉米均能夠獲得適宜的水分。
2.4 玉米施肥技術
2.4.1 精準施肥技術
精準施肥技術在現代農業中能發揮積極作用,其通過科學的施肥方法和先進的技術手段,即能夠顯著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養分流失,并降低環境污染。施肥工作應基于檢測結果,通過土壤采樣和實驗室分析,獲取土壤的養分含量數據。這些數據包括氮、磷、鉀等主要養分的含量,以及土壤的酸堿度和有機質含量等,結合測試結果,分析土壤中的養分缺乏或過剩情況。結合作物的養分需求,制訂針對性的施肥計劃,以提高施肥的精準度。
當前還應集成GPS技術和GIS技術,進一步提高施肥的準確性和效率,精確計算和控制施肥量,實現精確施肥,優化施肥策略。在技術的支持下,將不同的施肥方案應用到不同的地塊,確保每塊土地的施肥量和養分供給都能得到合理配置。
2.4.2 合理施用有機與無機肥料
肥料選擇時,還應科學選擇有機肥和無機肥。有機肥料能夠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改善土壤的透氣性、保水性和結構穩定性,減少土壤板結情況的出現,并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了豐富的營養源,從而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無機肥則能夠迅速釋放養分,尤其在作物快速生長期,可以及時補充作物所需的氮、磷、鉀等養分。無機肥料的配方和施用量可以根據作物的具體需求進行精準控制,有效提高養分利用效率。施肥時,需要結合土壤養分測試結果以及作物需求,合理制定有機肥與無機肥的配比方案。通常有機肥作為基礎肥料使用,無機肥則作為補充肥料使用。
2.4.3 優化施肥時機和方法
在玉米播種前,應提前施用基肥,能夠為玉米提供生長初期的基本養分,如氮、磷、鉀等。且基肥中的有機物料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使用時,可將基肥均勻撒布于土壤表面,然后翻耕入土,確保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合。在作物生長期,由于作物生長迅速,對養分的需求增加,需要通過追肥補充養分。追肥可抓住關鍵期,適時施入[5]。例如,玉米在拔節期其生長速度明顯的加快,此時施肥可提供充足的養分支持,促進莖葉生長;玉米抽穗期,適時施肥能夠促進花粉的形成和授粉,能夠大大提高產量。追肥還應結合灌溉系統施用追肥,可以減少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3 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化農業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玉米種植帶來了深遠的變革以及顯著效益。通過對各項農業技術以及先進種植管理方法的應用,顯著提高了玉米的生產效率以及作物質量,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各地區在農業發展的進程中,需要結合自身地區農業發展實際,應用適宜的現代化農業技術,從多方面出發,發揮技術優勢,為現代農業生產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進一步推動玉米種植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愛芝.現代化農業技術在玉米種植中的運用分析[J].河南農業,2024(12):37-39.
[2] 田文玲.現代化農業技術在玉米種植中的應用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4(5):160-162.
[3] 白英同.現代化農業中玉米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J].種子科技,2024,42(6):79-81.
[4] 莊會存.論現代化農業技術在玉米種植中的應用[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4(2):214-216.
[5] 龐瑞芬.論現代化農業技術在玉米種植中的應用[J].農村實用技術,2022(6):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