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產量的提高對于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已成為提升玉米產量的關鍵途徑。本文旨在探討玉米高產栽培的關鍵技術要點,分析其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效果,并提出進一步優化和推廣的策略,以期為實現玉米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玉米;高產;栽培技術
在當今世界,隨著人口的持續增長和耕地資源的有限性,提高作物產量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已成為農業科研的重要課題[1]。玉米,作為全球范圍內廣泛種植的作物之一,其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1 玉米高產栽培意義
玉米作為全球重要的糧食作物和能源作物,其高產栽培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當前全球人口不斷增長和耕地資源日益緊張的背景下,提高玉米產量是緩解糧食壓力、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的有效途徑。通過高產栽培技術,不僅可以增加單位面積的產量,還能提升作物的抗逆性和適應性,減少因氣候異常等因素造成的損失[2]。玉米高產栽培還有助于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科學的種植管理,可以優化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還能帶動相關農業產業的發展,如種子產業、肥料產業和農業機械產業,從而促進整個農業產業鏈的升級和轉型。
2 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2.1 品種選擇
品種選擇是玉米高產栽培的首要環節,它直接關系到作物的生長表現和最終產量。在吉林省東豐縣,由于其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選擇適宜的玉米品種尤為關鍵。東豐縣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在600~700 mm,年均氣溫在5~7℃,這些條件對玉米品種的耐寒性、耐旱性以及抗病性提出了較高要求。根據東豐縣的農業特點,選擇的玉米品種應具備以下特性:一是熟期適宜,年平均有效積溫2 600~2 700℃的中熟或者中晚熟品種;二是抗倒伏能力強,以抵御夏季的風害;三是抗病性好,尤其是對玉米大斑病、莖腐病等地方性病害有較強的抵抗力。例如,東豐縣近年來推廣的玉米品種有“金苑玉Z658”“天育108”“宏博691”“瑞普909”等系列品種,近2年表現優良,具有較好的適應性,豐產性,平均產量可達12 000 kg/hm2左右,籽粒容重高,品質好,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
2.2 播種技術
在吉林省東豐縣,播種技術需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特性進行優化。東豐縣春季氣溫逐漸回升,但春季干旱和夏季多雨是常見的氣候特點,因此播種時間的選擇至關重要。一般而言,東豐縣適宜的玉米播種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以確保玉米能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順利出苗;播種深度控制在3~5 cm,以保證種子與土壤充分接觸,同時避免過深導致出苗困難;播種密度也是影響產量的重要因素,東豐縣推薦播種3 500~4 000株/667 m2,以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播種方式上,推薦使用機械化播種,以提高播種效率和均勻性。根據東豐縣的農業實踐,采用機械化播種的玉米田,平均產量可達12 000 kg/hm2,比傳統手工播種提高約10%。
2.3 田間管理技術
東豐縣春季干旱、夏季多雨,因此灌溉和排水管理是田間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灌溉可以保證玉米在關鍵生長期獲得充足的水分。東豐縣的玉米田在播種后至出苗期間,需要保證土壤濕潤,以促進種子發芽和出苗。在玉米的拔節期和開花期,這兩個階段對水分的需求尤為關鍵,需要適時灌溉,以避免干旱對產量的影響。根據東豐縣的農業數據,適時灌溉可以提高玉米產量5%~10%。除草和病蟲害防治也是田間管理的重要內容,東豐縣的玉米田在生長季節需要至少2~3次的中耕除草,以減少雜草對玉米生長的競爭。同時,東豐縣的玉米主要病蟲害包括玉米螟、黏蟲等,通過定期巡查和適時施用生物或化學農藥,可以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減少損失。施肥管理同樣是田間管理中不可忽視的一環,東豐縣的玉米田在播種時施用底肥,一般施用氮磷鉀復合肥40~50 kg/667 m2,播種時用磷酸二銨作口肥施入,8~10 kg/667 m2。在玉米的生長中期,根據土壤肥力和玉米生長情況,適時追施氮肥,用量約為10~15 kg/667 m2,以促進玉米莖葉生長和籽粒形成。
2.4 生長調節
生長調節技術的應用需要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特性,以及玉米的生長需求。東豐縣的玉米生長季節,春季溫度逐漸回升,但春季干旱和夏季多雨是常見的氣候特點,這對玉米的生長調節提出了特殊要求。例如,春季干旱期間,適當增加灌溉可以緩解干旱對玉米生長的影響,而夏季多雨時,合理排水則可以避免根部病害的發生。在生長調節方面,東豐縣的農業實踐中,通常會在玉米的拔節期和開花期使用生長調節劑。例如,使用適量的赤霉素可以促進玉米莖葉的生長,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從而增加產量。東豐縣農業數據顯示,合理使用赤霉素可以使玉米產量提高約8%~12%。生長調節還包括對玉米植株密度的調整,東豐縣推薦的玉米種植密度為3 500~4 000株/667 m2,這有助于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同時,通過適時的修剪和去雄,可以減少植株間的相互遮蔽,提高光能利用率[3]。
2.5 收獲與晾曬
東豐縣的玉米最佳收獲期通常在10月上中旬,此時玉米的籽粒已經充分成熟,含水量降至25%左右,這是收獲的最佳水分標準。過早收獲會導致籽粒不飽滿,影響產量和品質;過晚則會增加霉變和病蟲害的風險。在收獲過程中,東豐縣的農業實踐推薦使用機械化收割,這不僅可以提高效率,減少人工成本,還能減少對玉米的損傷,保證籽粒的完整性。機械化收割后的玉米,應立即進行晾曬,以降低籽粒的水分含量。東豐縣的農業數據顯示,晾曬后的玉米籽粒水分應降至14%以下,這有助于延長儲存期并減少霉變。晾曬方式上,推薦使用自然晾曬或機械烘干。自然晾曬應選擇通風良好、陽光充足的場地,將玉米平鋪晾曬,定期翻動以保證晾曬均勻。機械烘干則可以快速降低水分,適用于大規模種植和連續陰雨天氣。
3 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應用
3.1 高產栽培技術應用
通過種子包衣技術,增強種子的抗病性和抗蟲性,減少早期病蟲害的發生,提高幼苗的生長質量和成活率。在田間管理上,實施水肥一體化技術,通過精準控制灌溉和施肥,提高水肥利用率,促進玉米均衡生長。合理密植技術的應用,根據土壤肥力和氣候條件,確定適宜的種植密度,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也是提高玉米產量的重要手段。通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式,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減少農藥使用量,保障玉米的健康生長。在生長調節方面,適時使用生長調節劑,如赤霉素等,促進玉米莖葉生長,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產量。同時,通過修剪和去雄等措施,改善植株間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在收獲期,采用機械化收割技術,提高收割效率,減少籽粒損失,確保玉米的及時收獲和晾曬,為玉米的高產穩產提供保障[4]。
3.2 機械化栽培技術應用
機械化播種技術通過精準控制播種深度和行距,確保種子均勻分布,提高出苗率和生長一致性。機械化施肥技術通過自動化設備實現肥料的均勻施用,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減少了浪費。灌溉方面,機械化灌溉系統,如滴灌和噴灌,能夠根據作物需水情況及時補充水分,保證玉米在關鍵生長期的水分需求,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病蟲害防治方面,無人機噴灑技術的應用,可以更均勻、更精準地施用農藥,減少農藥殘留,提高防治效果。在玉米生長過程中,機械化中耕技術可以及時進行土壤松土,改善土壤結構,促進根系發展。此外,機械化收割技術的應用,不僅縮短了收割周期,還減少了因手工收割造成的籽粒損失,提高了收割效率和作物的完整性[5]。機械化秸稈處理技術,如秸稈還田或打包回收,不僅提高了秸稈的利用率,還有助于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為下一季作物的種植創造了良好的土壤條件。
3.3 精準農業技術應用
精準農業技術的應用在玉米高產栽培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通過精確的數據收集與分析,實現作物管理的優化。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和無人機監測,可以實時獲取玉米田的植被指數、生物量等信息,幫助農戶了解作物的生長狀況和需水量,從而進行精確灌溉和施肥。土壤傳感器網絡的應用,能夠收集不同區域的土壤濕度、溫度、pH和營養水平等數據,指導農戶進行變量施肥,確保每一塊土地都能獲得適宜的養分供給。例如,通過土壤傳感器網絡,可以實現肥料使用量的精確控制,減少20%的肥料浪費。精準播種技術通過GPS導航系統和自動化播種設備,確保播種的精確性,減少種子浪費。這種技術能夠使播種誤差降低至厘米級,提高種子的均勻出苗率。
4 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研究策略
4.1 高產機理研究
高產機理研究聚焦于玉米生長發育的內在規律和環境適應性,以期通過科學手段提升產量潛力。研究工作從基因層面著手,通過分子生物學技術,識別和克隆控制玉米產量的關鍵基因,如影響籽粒大小、數量和灌漿速率的基因,以及與抗旱、抗病等性狀相關的基因。進一步,研究將關注光合作用效率的優化,探索提高光能轉化率的途徑,如通過改良葉片結構、調整葉綠素含量和改善光合途徑。同時,根系結構與功能的改良也是研究的重點,旨在通過根系形態和生理特性的優化,增強玉米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能力,提高作物的抗旱和抗倒伏性能。環境因素對玉米高產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研究將分析不同氣候條件下玉米的生長響應,以及土壤肥力、水分和溫度等因素對產量的具體影響,為栽培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4.2 高效施肥技術研究
土壤測試與配方施肥技術是高效施肥技術研究的基礎,通過對土壤進行詳細的化學和物理性質分析,確定土壤中各種養分的豐缺情況,從而制定出科學的施肥配方,確保肥料的合理配比和精準施用。緩/控釋肥料技術的研究,旨在開發能夠在玉米生長周期內緩慢釋放養分的肥料產品。這類肥料可以減少養分的流失,提高作物對肥料的吸收率,同時減少對環境的潛在影響。水肥一體化技術的研究,通過將灌溉與施肥相結合,實現水分和養分的同步管理和精準供給。這種技術可以減少水分的浪費,同時確保作物在關鍵生長期獲得充足的養分。微生物肥料和有機肥料的研究也是高效施肥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利用微生物的固氮、解磷、解鉀等作用,提高土壤的自然肥力,同時改善土壤結構和生態環境。
4.3 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
綠色防控技術著重于生態友好和可持續性的方法,以降低對環境的影響。生物防治技術是綠色防控的核心,它利用天敵和病原微生物來控制害蟲和病害。例如,釋放捕食性昆蟲和寄生性昆蟲,如瓢蟲和寄生蜂,可以有效控制玉米螟等害蟲;同時,應用病原真菌和細菌,如綠僵菌和芽孢桿菌,對特定害蟲進行針對性控制??剐云贩N的選育是綠色防控的另一重要方面,通過傳統育種和現代生物技術,培育出具有抗病蟲害特性的玉米品種,減少病害發生的概率,降低農藥的使用需求。農業生態工程的實施,通過作物輪作、間作和覆蓋作物等方法,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增加生物多樣性,從而提高農田自然控制病蟲害的能力。
4.4 機械化栽培技術創新研究
智能農業機器人的開發,這些機器人能夠進行自主導航和田間作業,如自動化除草、精準施肥和病蟲害監測。它們利用機器視覺和傳感器技術,實現對作物生長狀況的實時監控和精確管理。無人機技術在玉米栽培中的應用日益廣泛,無人機不僅可用于田間巡查,監測作物生長情況,還能搭載噴灑系統進行精準施藥,有效提高農藥和肥料的使用效率,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物聯網技術與機械化栽培設備的結合,通過安裝在田間的各種傳感器收集數據,實時傳輸至中央控制系統,實現遠程監控和智能決策支持,優化作物管理策略。自動化收割技術的創新,如采用多光譜傳感器識別成熟度不同的玉米,實現按需收割,減少資源浪費。同時,智能化的秸稈處理機械,能夠自動完成秸稈的收集、打包和運輸,提高秸稈的綜合利用率。
5 結語
隨著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一系列創新的栽培策略和機械化技術被提出并應用于實踐。這些技術不僅提高了玉米的產量和品質,還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展望未來,持續的科研投入和技術創新將為全球糧食安全和農業現代化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 許燦雄,楊桃,王文康.鮮食甜玉米高產栽培[J].云南農業,2024(7):54-55.
[2] 韋玉節.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高產栽培技術[J].種子科技,2024,42(2):38-40.
[3] 王玉峰.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應用的關鍵問題探究[J].農場經濟管理,2024(6):44-45.
[4] 張四華.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23(12):42-44+48.
[5] 蔡治平.農業信息化在玉米高產栽培技術中的應用要點[J].農業工程技術,2023,43(1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