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消費者健康飲食觀念的提升,食用品質安全、口味豐富、方便快捷的綠色農產品已成為市場消費者的主要需求,鮮食玉米營養豐富、生長周期短的特征為鮮食玉米產業附加高經濟價值。基于此,本文對白甜糯602鮮食玉米品種的優質高產綠色栽培技術進行研究,結合玉米品種特征與先進栽培理念推進鮮食玉米綠色栽培技術創新發展。
關鍵詞:鮮食玉米;白甜糯602;栽培技術
鮮食玉米綠色栽培技術要求通過科學合理的種植方法,減少高殘留、高污染化學藥劑使用,提高鮮食玉米質量與產量。應基于鮮食玉米產業發展要求合理規劃種植方案,通過種植環境與栽培技術的創新應用提升種植經濟效益,促進地方農業產業發展。
1 鮮食玉米品種白甜糯602的種植優勢
1.1 營養成分豐富
鮮食玉米因其特殊風味與品質廣受市場消費者喜愛,其豐富的營養成分與甜、糯、嫩、香的口味特征是白甜糯鮮食玉米的市場競爭天然優勢,白甜糯玉米品種普遍呈現適口性好的特征,白甜糯602含有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植物固醇等營養成分,有益于食用者改善消化系統功能與增強免疫系統,為人體健康提供多樣營養成分。
1.2 產量與品質高
白甜糯602可于春夏兩季進行播種,出苗到鮮果穗采收時間在76 d左右,其雄穗分枝10~12個,鮮籽粒千粒重388 g,出籽率67.1%,鮮果穗平均畝產約為1 043 kg,畝產量較高。白甜糯602品種含粗蛋白質11.1%,粗脂肪4.9%,粗淀粉65.91%,直鏈淀粉占淀粉總量比例0.61%,支鏈淀粉占樣品干重比例0.44%,可應用于食品、化工、醫藥等產業,產品加工價值極高。
1.3 抗病、抗倒伏性強
白甜糯602于夏季生長較為旺盛,具備高抗病、抗倒伏優勢,據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鑒定,該鮮食玉米品種高抗矮花葉病、抗瘤黑粉病、小斑病與絲黑穗病,中抗大斑病,在高溫高濕的暴雨大風天氣下抗倒伏性較強。
2 鮮食玉米白甜糯602優質高產綠色栽培技術
2.1 選地
鮮食玉米喜光喜熱性較強,需水量多,應優選地勢高、土層深厚、土體結構疏松、排灌性能強的高肥力地塊,盡量避開黏土、堿性地塊,優選砂壤土與壤土地塊進行種植,可根據白甜糯602株高251 cm,穗位96 cm的品種特征合理規劃種植地塊面積,在保持地塊底墑充足的基礎上保持玉米出苗整齊,去雄時間集中。鮮食玉米對外界環境因素較為敏感,在選地時應考慮當地人口密集程度與外界污染情況,保持種植地塊與居民區、工業生產區域至少500 m的安全距離。可規劃地塊布置大氣、水體、土壤檢測設備,邀請技術專家使用對地塊土壤pH、水體重金屬污染度、大氣污染顆粒濃度等關鍵數據進行分析,結合污染數據與《鮮食玉米綠色生產技術規程》(DB33/T 602-2021)要求選擇符合綠色栽培條件的地塊進行種植。
鮮食玉米屬雜交種,其產品易受生物學混雜影響而改變性狀,在選地時應考慮外來玉米授粉問題,根據當地地勢選擇海拔800~1 000 m的山區、丘陵平整區域進行種植,在種植多品種玉米時應隔開不同玉米品種的種植區塊,確保種植地200 m之內沒有其他品種玉米種植地塊,必要時設置高約2 m的圍欄物理隔絕外來花粉。鮮食玉米產業結構主要包括生產、加工與銷售環節,基于鮮食玉米市場生產規模大、銷售渠道廣的特征,應根據農貿市場、超市、加工企業、網絡銷售渠道需求選擇運輸條件與生產要素齊全,產業密集度高的區域地塊進行種植。當前,我國鮮食玉米市場呈現供過于求的供需關系特征,農產品時效性與質量是市場競爭重要指標,可結合當地農產品產業規劃發展立體空間農業體系,通過套種等種植模式提高鮮食玉米質量,規劃符合產業需求的立體種植地塊[1]。
2.2 整地
鮮食玉米籽粒秕瘦、種子頂土能力差,苗勢較普通品種玉米弱,需運用人工與機械設備結合進行精細化土地整理,可在秋末冬初進行深耕作業,依據土層深度與土壤結構疏松度開展25~35 cm深度的深耕作業,結合機械設備與人工方式打破犁底層,使土壤毛細管與外界空氣、水汽充分貫通。應保持30~50 cm的壟距開展翻地作業,在完成前季作物收獲后及時耕整土地,打散土壤顆粒,方便玉米根系向深層發展,可使用旋耕滅茬機進行滅茬作業,進行12~15 cm深度的淺層耕作破碎前茬作物根系,保證耕層內土塊尺寸≤6 cm,于深耕后立即耙耱,并重復重壓1~2次。
在化凍期結束與春播開始期間,應使用機械設備進行耕地保墑作業,在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使用耙地機打碎土體結構,破壞將深層土壤水分輸送至地表的土層縫隙及前茬根系,通過連續翻耕消除土壤表面立壟,保持土壤松散狀態以保存水分。應在整地時同步進行施肥作業,在打碎土體時施足底肥,畝施500 kg有機肥作為底肥,適量增施鋅、硼元素微肥,追施200~300 kg氮、磷、鉀復合肥,將其深翻至土層20 cm深度處,并于深耕后使用耙地機平整土壤表層。為增強播種土壤排灌保墑性能,可于種植地塊兩側挖掘排灌溝,基于地方季節性降水特征設置地塊排水系統,盡量保持排水溝處于透光透氣環境,并在整地工作中預留備耕區域,方便后續開展種苗作業。
2.3 種子處理
鮮食玉米種子處理包含選種、曬種、浸種、拌種、包衣工作環節,在選種階段,應采購具備農業局資格與審定編號認證的正規渠道玉米種,對種子發芽率、純度、凈度、水分進行測試,保證純度不低于96%、凈度不低于98%、發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13%。應在購買玉米種時優選種子表面無破損、蟲蛀與霉斑,粒大飽滿的玉米種子,使用稱量工具篩選均勻飽滿的優質種子進行儲存,有利于提高玉米發芽率與存活率。
根據晾曬環境與氣候條件不同,應在播種前的
1~2個月選擇晴朗天氣進行曬種作業,曬種時長應保持2~3 d,于院落地面鋪放薄布,將種子均勻平鋪在薄布上,每天翻動1~2次,利用紫外線消殺種子表面病菌、霉菌,促使鮮食玉米提前出苗,降低絲黑穗病風險。
浸種作業是提高玉米種發芽率的有效方法,可將晾曬后的種子放置于陰涼處風干,隨后使用約50℃溫水浸泡種子6~12 h,在溫水浸種后將其風干,隨即在20 kg自來水中加入0.2 kg矮壯素進行浸種作業,通過降低玉米植株高度增強玉米田透風透光效果,也可使用磷酸二氫鉀溶液、ABT生根粉與抗旱劑對玉米種進行浸泡,以此增強玉米發育生長效果。
拌種作業是預防玉米種子受病蟲害侵擾的重要措施,可使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或15%粉銹寧按種子重量的0.4%進行拌種作業,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5%~0.7%拌種,以此預防玉米絲黑穗病與黑粉病。為提高玉米種出苗率與抗病蟲害能力,可于拌種作業中添加500 g氮、磷、鉀等微量元素肥料與250 mL水配制而成的藥液,與種子量1.5%~2%的sa-1吸水劑,并保持拌種藥劑與設備遠離水源,避免在拌種后進行浸種作業,以保持拌種作業效果。
包衣作業是為玉米種子提供長久防護的先進技術,可通過采購種子公司機械包衣的玉米種或人工進行包衣作業,以人工包衣工作為例,可根據播種需求準備含辛硫磷、微肥等原料的種子包衣劑,將種子與種衣劑按相應比例倒入有蓋的鐵桶中快速搖動拌勻。包衣劑將于種子表面生成帶有警戒色的包衣保護膜,以此防止病蟲害侵蝕玉米種,若采用非包衣法進行播種,應在播種前晾曬玉米種1~2 d,以此打破種子封閉狀態,提升玉米種植發芽率。
2.4 播種
白甜糯602鮮食玉米品種的春季播種期在4月1日~5月中旬期間,夏季播種期在5月下旬—6月末,通常于土層5 cm低溫高于12℃時進行春播作業,為保證鮮食玉米種植經濟效益,可在播種期前約10 d提前進行種植作業,保證鮮食玉米市場價格穩定。播種人員應在正式播種前以每畝3 500株為適宜種植密度挖掘深度為5 cm的播種土穴,保持行距65 cm、株距27 cm的種植間距進行播種作業,按每穴3粒標準進行連續播種,可根據種植需求應用寬窄行復合種植模式進行播種作業,將鮮食玉米與大豆、棉花、煙草等作物進行混合播種,增強種植地塊肥力。在套種作業模式下,種植人員應根據種植地塊玉米授粉隔離要求對播種前地塊進行自然與人工隔離,按不同品種玉米花期相隔20 d以上標準劃分規劃播種時間。應在播種過程中畝施1 500 kg農家肥、20 kg磷酸二銨、10 kg氮肥為基肥,并于播種后的土穴表層覆蓋1~2 cm薄土,隨即通過大量灌溉徹底澆濕玉米種,促使種子快速發芽[2]。
2.5 田間管理
補苗定苗是鮮食玉米田間管理的初步工作環節,在玉米出苗至拔節的1個月時間內觀察幼苗情況,若玉米種早播則應在播種后及時覆蓋地膜,于3葉期檢查幼苗生長情況,按除弱留強原則將土穴中病苗、瘦苗移植備耕區域,每穴僅保留長勢最好的壯苗,在4~5葉期進行定苗間苗作業,提升出苗整齊度,應在幼苗3~4葉期時進行追肥,以幼苗多施、壯苗少施原則施農家肥,結合有機、無機肥料促進幼苗生長。
鮮食玉米綠色栽培要求盡量避免使用化學藥劑進行田間管理,可利用數字技術對玉米田進行實時監控,利用無人機遙感技術高空拍攝田間照片,結合田間傳感設備精準定位田間雜草、雜物,由無人機進行無污染清理。鮮食玉米苗期土壤水分應控制在55%左右,農業合作社可通過數據處理中心智能計算幼苗生長所需水分,利用電磁閥實現精準灌溉,最大程度節約水資源。
在4~5葉期進行中耕培土工作,通過約3 cm深度的中耕作業促進玉米根系生長,并在6~8葉期對玉米分蘗進行處理,及時去除小分蘗與多余雌穗,僅保留
1~2穗,避免分蘗與其余穗爭奪主株營養成分。拔節期鮮食玉米對水資源的需求量顯著增加,需按土壤水分含量70%標準進行大面積灌溉作業,并根據氣候條件與土壤墑情及時進行灌排水作業。需在拔節期追施每畝10 kg尿素或每畝5 kg氮肥,使用開溝機降低肥料釋放位置,引導玉米根系下扎,并于施肥后及時進行澆水作業,預防生理性病害。
大喇叭口期是玉米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鍵時期,應及時開展灌溉、施肥與中耕培土工作,在玉米植株莖基部培土10 cm,并每畝施尿素15 kg或純氮5 kg,控制土壤水分在80%左右,并于授粉去雄作業前10 d停止施用化學農藥。授粉去雄是決定果穗質量的關鍵作業環節,可結合自然與人工授粉方法提升授粉效率,風力授粉是玉米授粉的主要途徑,可通過人工設置隔板引導優質品種花粉傳播至玉米田,降低玉米性狀變更風險。人工授粉要求在玉米雄穗露出頂葉6~7 cm時進行隔株或隔行去雄作業,盡量在未開花散粉時進行去雄,應在晴朗天氣下進行去雄作業,以上午10點—下午4點為最佳作業時間,避免在作業中剪去植株葉子,待植株授粉后剪除所有雄穗,集中營養于玉米植株雌穗,促使提前3~5 d成熟,提高種植產量。
鮮食玉米口感與采摘時間高度相關,應在授粉去雄作業約15 d后批量采摘白甜糯602,根據銷售途徑確定玉米包裝類型,農貿市場、超市銷售渠道應在采摘時避免剝去大部分苞葉,通過內襯保鮮袋保存玉米新鮮狀態。產業加工與網絡銷售渠道運輸應在采摘果穗后及時使用真空包裝、速凍、低溫冷藏技術進行處理,保證鮮食玉米在長期貯藏中保持商品性。
2.6 病蟲害防治
鮮食玉米綠色栽培要求采用非化學手段進行病蟲害綠色防治,地老虎、黏蟲、玉米螟與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紋枯病是白甜糯602種植中的主要病蟲害,應結合農業、物理與生物病蟲害防治手段針對重點病蟲害進行處理。農業防治是通過農業種植技術減少病蟲害生長空間的防治手段,可通過選種、曬種、拌種等種子處理技術為玉米種提供優質生長空間,利用深耕、定苗、培土作業破壞蟲卵與病菌、霉菌繁衍環境,由合理密植與排灌系統改善玉米田自然生長條件,通過套種模式強化田間作物抗病性,在中耕培土、田間除草與科學施肥作業中降低病蟲害風險。物理防治手段包括人工處理與理化誘控方法,可對天牛等集中于植株固定部位的害蟲進行物理清理,及時清理病蟲害嚴重的玉米植株,從備耕區域優選健康植株進行種植。理化誘控是利用害蟲趨光、趨色性對其誘殺的防治方法,可利用蚜蟲等害蟲的趨色性,在玉米植株上方約30 cm處設置黃色、藍色粘蟲板,以每畝20~25塊標準懸掛粘蟲板,集中誘殺蚜蟲、斑潛蠅等有翅害蟲。針對地老虎、玉米螟等趨光性害蟲,可在田間每2~4 hm2區域設置高約2 m的太陽能殺蟲燈,及時清理害蟲成蟲,可結合糖醋液性誘劑對黏蟲等害蟲進行立體式誘殺,每畝設置高約1.5 m的糖醋毒液誘殺平臺集中清理害蟲。生物防治是自然天敵解決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方法,可在玉米田投放瓢蟲、食蚜蠅、赤眼蜂等天敵昆蟲治理玉米螟、蚜蟲等害蟲,并使用苦參堿、印楝素等生物源農藥防治病蟲害。
3 結語
鮮食玉米在我國農產品消費市場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白甜糯602廣受市場消費者喜愛,為提升白甜糯602種植品質與產量,本文從綠色栽培角度出發,對鮮食玉米種植選地、整地等作業技術進行全流程分析,為白甜糯602種植提供技術參考。
參考文獻
[1] 趙耀東.鮮食玉米優質高產綠色栽培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24(8):23-24.
[2] 羅珊.鮮食玉米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J].糧油與飼料科技,2024(3):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