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林業經濟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新局面。然而,有害生物一直是阻礙林業經濟持續、快速和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積極采取各種方式,不斷加強有害生物防治,有著十分突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本文以三門峽市為對象,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林業;有害生物;防治
三門峽市林業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市林地總面積為60.85萬hm2;其中喬木林地為
40.916萬hm2,占比67.24%;灌木林地為4.01萬hm2,占比6.60%;竹林地為0.01萬hm2,占比0.02%;其他各類林地為15.912萬hm2,占比26.14%。全市林下經濟用地總面積為23.92萬hm2,其中林下種植面積為
6.178萬hm2,占比25.83%;林下養殖面積為2.404萬hm2,
占比10.05%;林產品采集面積為8萬hm2,占比33.35%;森林景觀利用面積為7.33萬hm2,占比30.66%。由上可以看出,三門峽市林業面積廣闊,林業經濟發展迅速。
近年來,為有效防治各類有害生物,三門峽市各級責任陸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2022年6月20日,
三門峽市政府印發了《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應急預案》,對組織指揮體系、監測預警、應急響應、后期處置等流程進行了明確規定;2020年6月,三門峽市森防站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合作,利用無人機噴灑新型納米微生態調節劑,以防治松材線蟲病。
現結合三門峽市實際情況,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必要性以及防治措施進行分析和研究。
1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維持生態系統多樣性及完整性
森林生態系統是自然界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林業生態建設情況直接影響著整個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水平。總的來說,林業生態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等特點,在林業生態中往往分布著大量的植物,如樹木、草木以及人工養殖、種植的其他生物等,一旦發生病蟲草害,很可能會導致整個林業生態受到破壞,甚至會導致一些稀缺物種逐漸消失[1]。因此,積極開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有利于維持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和完整性。
1.2 有利于實現更多的環境效益
森林被稱為地球的“肺”,在調節環境方面有著十分明顯的作用。病蟲草害往往會導致大量的樹木死亡,從而降低林業資源涵養水源的功能,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劇該區域發生旱情的風險。同時,大量的樹木死亡還會導致水土流失的情況。因此,積極開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有利于取得更高的環境效益。
1.3 有利于實現更多的經濟效益
林業是世界各國的重要經濟來源。例如,林業資源是木材原料的主要來源,不僅關系到當地的木材產業,同時還關系到林產品加工和進出口產業。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長,“生態游”產業蓬勃發展,而林業生態是“生態游”產業的重要支撐,因此林業生態安全直接關系到旅游產業的發展水平。此外,近年來林下經濟發展迅速,逐漸成為區域經濟的重要增長點[2]。林業生態安全不僅直接關系到林木本身,還關系到“林業經濟”的安全。由此可見,不斷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有利于實現更多的經濟效益。
1.4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
很多有害生物對人類健康有著嚴重的威脅,如蚊蟲叮咬會傳播登革熱、瘧疾等疾病,老鼠會傳播鼠疫、鉤端螺旋體病、出血熱等疾病。林業生態中往往集聚著大量的有害生物,不僅直接危害到林業生態安全,甚至可能對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在此情況下,積極開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有利于降低有害生物的“擴散性”和“連鎖型”危害,從而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
2 三門峽市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從總體上來看,近年來三門峽市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方面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
2.1 監測預警機制不健全
如前文所述,林業有害生物侵害有著傳播快、危害大等特點,需要在第一時間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病蟲草害蔓延,這就需要建立健全監測預警機制,及時發現有害生物侵害苗頭,并在第一時間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治。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近年來三門峽市雖然不斷加強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點建設,但基礎設施建設仍然較為薄弱,監測點數量少、難以實現全覆蓋,專職人員不足、人少活多,設施設備簡陋、自動化水平不高[3]。據調查,尤其是在鄉、村等“神經末梢”更是普遍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監測預警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從而容易導致危害大規模發生時才被發現,監測預警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不足。
2.2 防治手段較為單一
當林業生態面臨有害生物侵害時,需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對其進行滅殺,并防止其迅速擴散。從總體上來看,三門峽市不少地區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方面還存在防治手段單一的問題。首先,大部分地區仍然采取單一的化學防治,即噴灑農藥的方式,以生態調控為主的無害化防控和生物綜合治理技術較為缺乏,不僅費時費力且易造成污染,容易導致有害生物抗藥性增強,從而增加了防治難度;其次,不少工作人員專業素質不高,對病蟲災害的發生原因、演變趨勢、防治技術等不清楚,難以在第一時間有針對性地采取相關防治手段[4]。
2.3 多元治理體系尚未建立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生態環境事關子孫后代,事關每個人的美好家園,因此每個人有著參與“家園治理”的責任和義務。同時,林業生態規模大、分布廣,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有著任務多、責任重、壓力大等特點,單單依靠政府相關部門單打獨斗難以勝任現實需求,因此需要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
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三門峽絕大多數地區在林業生態安全建設方面仍然主要依靠政府相關部門“孤軍奮戰”,多元治理新格局尚未建立,社會公眾參與積極性不高。同時,即便是政府相關部門,由于編制限制,同樣存在人力配備不足的問題。例如,不少縣級林業部門往往只有十余名專職工作人員,卻要負責全縣數百畝的林業生態資源建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況極為普遍。
2.4 缺乏資金投入長效機制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項長期性和系統性工程,離不開充足的資金保障。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三門峽市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方面投入的資金相對不足,不少基層縣區投入的資金甚至只有寥寥幾十萬元,導致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防治鏈條不完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情況較為常見。尤其是今年包括三門峽在內的河南不少地區“旱汛兩極化”,再加上專項資金不足的限制,導致蟲害多、造林難、保住佳林更難的情況愈加突出[5]。
2.5 部門協同性不強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離不開相關部門的協同配合。只有各相關部門協同發力擰成一股繩,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控制危害蔓延。目前,許昌市制定出臺了《三門峽市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應急預案》,其中對林業局、發改委、自然資源規劃局、農業農村局、水利局、公安局、交通運輸局、衛健委等相關部門的職能進行了明確。然而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個別部門卻是存在“聽調不聽宣”的情況,導致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過程中仍然主要依靠林業部門“單打獨斗”,因此很容易導致“這邊火未滅,那邊火又起”。
3 三門峽市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對策建議
3.1 提高科技含量,強化監測預警
計算機網絡、視頻監控、大數據等高新技術在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信息交換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為提高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水平帶來了重大機遇。因此,應積極加強信息化建設,從而進一步提高預警監測能力。
第一,借助視頻監控技術拓展信息收集渠道。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范圍廣、內容多、任務重,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對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環節進行人工巡查。在此情況下,可以充分利用視頻監控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對重點領域、重點方位、重點場所進行全覆蓋,實行24 h全天候不間斷監控,從而確保在第一時間發現安全隱患。
第二,借助大數據技術分析有害生物疫情的演變趨勢。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很多有害生物疫情有著突發性、不可預知性等特點,因此對其進行應對與處置有著較大的難度。在此情況下,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的優勢,基于已收集的相關資料,對其演變趨勢進行分析和預測,從而為采取下一步措施提供依據。
3.2 豐富防治手段,提高防治成效
如前文所述,三門峽市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方面存在手段單一的問題,從而導致效率和效益較為低下,因此有必要進一步豐富防治手段。第一,慎用化學防治手段。化學防治是指通過噴灑農藥或化學藥劑的方式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和危害。需要注意的是,在采取化學防治時,應選擇合適的藥劑,并控制使用量和頻率。第二,善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敵”、病原微生物對有害生物進行防治,不僅污染小,而且森林樹木不易產生抗藥性。第三,強化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指通過使用覆蓋物、遮陰蔭網以及利用器械器具進行火焚、電擊等方式,防治有害生物,主要適用于小面積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第四,加強遺傳防治。遺傳防治是指通過基因工程技術不斷提高林木的抗病蟲能力,在育新林時盡量選擇抗病能力較強的優良品種[6]。
3.3 加強多元共治格局建設,強化專業力量配備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有著任務多、責任重、壓力大等特點,建立多元共治格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一,全面推行“林長制”。要按照“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基本原則,全面構建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制體系,明確各級林長的具體職責,由各級林長負責轄區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協調解決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各項問題。第二,不斷提高社會公眾參與積極性。政府相關部門要強化主導意識,充分利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積極宣傳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意義以及相關技術,逐漸構建人人知曉、人人參與的濃厚氛圍。第三,充分借助社會組織的專業優勢。在病蟲害防治方面,高校、研究院等社會組織在技術和人力物力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因此,各個地區相關部門應積極通過宣傳教育、財稅支持等方式,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3.4 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強化資金保障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做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完善資金保障機制。第一,完善資金撥付機制。可以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國庫支持和地方財政支持相結合的資金保障模式,即除了國家撥款之外,地方政府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林業有害生物疫情的發生頻次等因素將專項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同時,森林大多地處偏遠地區,附近的縣、鄉(鎮)是有害生物防治的主體,因此應對附近的縣、鄉(鎮)等相關部門加大財政撥付力度。第二,加快臨時性資金的撥付速度。要進一步健全緊急性、臨時性資金撥付制度,既要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資金及時、足額撥付到位,從而確保資金不出現斷檔情況,又要加強對臨時性資金使用情況的審計,從而確保專款專用。
3.5 加強部門協同,加大責任追究
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各部門之所以存在“各自為戰”“一盤散沙”等情況,其根本原因在于聯動協調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不完善。因此,三門峽市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完善聯動協調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第一,明確各部門的職責。要出臺相關制度,進一步明確每一類林業有害生物災害的責任單位以及其他各個單位的責任和義務;在各單位內部,也要明確每一個部門、每一名領導、每一名工作人員的具體職責。第二,提高林業部門的“權力”。林業部門作為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主要負責和牽頭部門,卻經常面臨“下達指令無人聽”“協調事情無人理”等情況。在此情況下,有必要適當提高林業部門的“權力”。例如,將林業部門對各部門落實相關職責情況的評價,納入各部門績效考核范疇。第三,完善責任追究制度。要堅持過程與結果相結合,加大對各部門履職不力的問責力度,通過誡勉談話、通報批評、調整崗位、降職免職等方式,對于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的相關部門和責任人進行嚴肅問責。
4 結語
林業高質量發展是國家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三門峽地區林業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病蟲害防治的形勢仍然較為嚴重。總的來說,三門峽地區林業病蟲害有著種類多、隱蔽性強、傳播速度快等特點,給防治工作帶來了較大的難度。同時,三門峽不少地區仍然主要依靠化學防治的方式,不僅效率低,而且“治標不治本”。在此情況下,政府相關部門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不斷豐富防治手段,積極構建多元共治新格局,持續完善長效保障機制,從而進一步提高有害生物防治的效率和效益。
參考文獻
[1] 林燕山.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技術與推廣探討[J].新農業,2023(8):16-17.
[2] 李鳳英.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問題與對策[J].新農業,2023(23):49-50.
[3] 趙潔.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對策淺析[J].山西林業,2022(6):42-43.
[4] 張宗俠,閆凡峰,呂娟.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對策[J].廣東蠶業,2021(11):34-36.
[5] 靳承東.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優化策略及措施[J].農村科學實驗,2022(22):180-182.
[6] 馬淑梅.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無公害防治技術的應用初探[J].種子科技,2022(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