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美術教育中的審美能力
幼兒美術教育是將審美活動深度融入教育過程,從而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面對新時代新挑戰,學前教育需積極響應素質教育的號召,轉變傳統教學模式,著重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并強化藝術審美在教學內容中的核心地位,以促進幼兒的全面、健康成長。
為有效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學前教育必須依托專業的美術教師的力量,通過強化幼兒的形象思維能力,塑造幼兒高雅的審美情趣,進而在提升幼兒審美能力的同時,促進其人格與品德的健全發展。具體而言,應從以下幾方面積極實施:第一,全面調動幼兒的多感官體驗,深化其對美的感知與領悟。敏銳的感受力是情感積累的基石,若忽視對幼兒感受力的培養,將阻礙其形成專注、精準及深刻的審美體驗,還會限制其思維發展;第二,鼓勵幼兒勇于突破常規,大膽想象,以此培養其審美能力與創造力。審美活動應激發幼兒對美的初步感知,進而激發其豐富的想象力;第三,引導幼兒深入思考與想象,重點培養其藝術理解力,以塑造其健康的審美觀與價值觀,并增強其創造力;第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引導幼兒積極參與藝術創作實踐,通過動手操作提升其審美能力;第五,目標明確、計劃周詳,循序漸進地培養幼兒的審美認知,穩步提升其審美判斷、感受與創造力。
幼兒美術教育培養審美能力的困境
一、教師專業素質有待提高
教師的審美素養及專業技能的不足,直接導致了教學方法的單一化,難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與創造力。部分教師以成人的審美標準來評判幼兒的美術作品,強調作品的形似度與美觀,卻忽視了幼兒豐富的想象力與獨特的表達力;還有教師采用獎懲機制來刺激或約束幼兒行為,造成幼兒間的攀比與競爭心理,影響了幼兒審美情趣的培養與創造性的體驗。
二、美術教學內容單調
由于美術教材和教具的質量與數量不能充分滿足教學需求的標準,導致教學內容的單一性和局限性,難以滿足幼兒的審美體驗及探索欲望。在美術教材和教具的選用與運用過程中,未能充分顧及幼兒特有的認知水平及審美特征,無法有效引導其進行細致觀察與美感感知,亦難以在審美情趣與審美判斷能力上給予幼兒充分的培育。部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過于側重技巧的傳授與范畫的展示,剝奪了幼兒自主探索與創造的寶貴機會,使其成為被動的模仿者;另有一些教師則過分追求教學活動的效率與規范性,從而限制了幼兒在選擇與表達上的自由度,致使其轉變為被動執行的角色。
三、家長對美育認識不足
家長在對幼兒美術教育方面的認識尚顯不足,部分家長可能將美術活動視為無用或乏味的活動,因而反對幼兒參與其中;有些家長則可能認為美術活動會消耗過多時間或金錢,從而不愿為幼兒提供相應的美術材料和學習環境;還有部分家長將美術教育的責任完全推給教師,自身則缺乏與幼兒共同進行美術活動的意愿或方法。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幼兒美術教育的發展。
幼兒美術教育培養審美能力的完善策略
一、開展多元化、有效化的幼兒美術活動
多元化、有效化、豐富化的美術活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學方式,幼兒教師引導幼兒開展寫生、手工、欣賞等多種藝術創作活動,培養幼兒的多方面創作能力,培養幼兒的藝術思維,激發幼兒的創作欲和表現欲。通過美術教育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能夠促進幼兒實現綜合全面的發展與成長,為其它知識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對幼兒今后的成長也有很大幫助。
幼兒園的美術教育活動應以趣味美術活動為重點,通過開展系列的趣味美術活動,讓幼兒感受美術作品的形式美和內容美,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活動開始前,首先明確美術活動重難點,提升活動質量;研究幼兒美術教育的價值內涵,解讀幼兒美術活動的設計意圖;開展幼兒美術核心經驗與趣味表達方式的目標研究,提升幼兒園美術活動質量;分析與解讀幼兒園趣味美術活動課例、案例,反思美術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問題。
二、積極開展美術欣賞教學活動
開展美術欣賞教學活動,需要挑選那些畫面生動、有趣味,主題保持豐富、多樣的美術作品,確保這些作品與幼兒的心理特點及年齡特點相契合。對于中班及大班幼兒,可適當引入更為復雜的作品,以激發他們的探索欲。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積極引導幼兒對這些作品進行欣賞與評價,并通過提問的方式,如“創作的動因是什么?”“這些作品好在哪里?”促使幼兒進行深入思考。這樣的欣賞活動能夠極大地激發幼兒的創作欲望與熱情,促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后續的美術創作中去。
即興創作是幼兒美術教育中的重要活動之一。在欣賞教學活動結束后,及時鼓勵幼兒進行即興創作,促使他們將欣賞活動中所獲得的感悟與體驗轉化為具體的創作成果,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例如:在以蒙德里安的格子畫為主題的美術欣賞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觀察畫作中的線條和色塊,感受畫家的情感和思想,然后鼓勵幼兒借鑒格子畫的特點,設計自己的T恤衫,并進行走秀表演。通過這一實踐活動,幼兒在不斷的嘗試與探索中,鍛煉了創作能力和思維能力,進而促進了其審美與鑒賞能力的提升。
在完成欣賞教學活動后,讓幼兒們使用自己的創作語言來詮釋和還原美術作品,能夠加深幼兒對作品的理解與認知,并有助于提升他們的審美與鑒賞能力。我們還應將美術欣賞和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幼兒在生活中也能感受美術的魅力,從而提升他們對美的感知力。通過美術欣賞活動,引導幼兒產生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聯想,激發他們內心美好的回憶,使他們體會到生活的樂趣,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審美能力。
三、正確的審美引導
如今的信息社會背景下,網絡文化已全面滲透至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幼兒不可避免地接觸網絡信息并受其影響,且常常遭遇與其既有認知大相徑庭的網絡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幼兒階段的強化美術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而其實質則在于培養幼兒形成健康的審美觀與價值觀,從而保障其身心茁壯成長。幼兒教師可以定期選擇那些積極向上的主題,組織豐富多彩的藝術創作活動,提升幼兒的綜合素養與藝術修養。具體舉措包括:
1.為幼兒提供感受美的機會
讓幼兒接觸大自然、社會生活場景和藝術場館,創設美的環境,讓他們能夠親身體驗和欣賞美的事物和藝術作品。例如,組織幼兒去公園、動物園、博物館等場所,讓他們觀察和感受自然之美、社會之美和藝術之美,培養幼兒發現美、欣賞美、表達美的能力。
2.尊重幼兒的審美體驗
避免將成人的審美標準強加給幼兒。教師應當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美好事物或藝術作品的感受,不要批評或糾正他們的觀點,而是秉持理解和接納的態度,引導他們進行更為深入思考和探索。
3.支持幼兒的情趣和愛好
對于幼兒收集糖紙、瓶蓋、果核、石子等行為,教師應給予肯定和鼓勵。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材料和方式進行創造性的表達,如繪畫、拼貼、剪紙等,讓幼兒能夠自由展現對美好事物或藝術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時對他們的努力與成果應給予充分的認可與贊揚。
4.引導幼兒參與欣賞交流
安排幼兒向教師、家長展示自己的美術作品或所收藏的“藝術品”,鼓勵幼兒分享創作背后的故事或收集過程中的體驗,同時教師應引導幼兒傾聽并接納他人的觀點與建議,以此拓寬視野,豐富思維。
對于幼兒美育的重視,實為提升國民審美素質、提高社會審美水平之基石。通過實施幼兒美術教育,幼兒的審美能力能夠提升,進而促進其全面發展與成長。這一舉措不僅有利于提升國民整體的審美素質,對于促進美善社會的構建還具有深遠意義。鑒于審美感受與審美能力的培養具有時效性,越早讓兒童接受美的熏陶與培養,越能在其心中播種下美善的種子,從而更加有利于美善社會的形成與構建。
此外,幼兒美術教育還有助于培養幼兒初步的審美能力,為未來的藝術創造奠定堅實基礎。審美能力涵蓋了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審美表達、審美欣賞與評價等多個方面,這些能力不僅是衡量個人美的表現力的重要標準,也是創造性思維與藝術創作的基礎。值得注意的是,幼兒雖處于藝術創造的初級階段,其創造往往樸素而原始,但這種創造卻是高級藝術創造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