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提出:“重視幼兒通過繪畫、講述等方式對自己經歷過的游戲、閱讀圖畫書、觀察等活動進行表達表征;教師則能一對一傾聽并真實記錄幼兒的想法和體驗。”在自主散步活動中,我們遵循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理念,傾聽幼兒結合表征講述自己的散步感受。在傾聽、記錄、反思、推進的過程中,幼兒逐步感受到規則的重要性,并自主感悟、制定、內化并遵守規則。
課程緣起

隨著新學期的到來,幼兒討論著升入大班后的新變化,除了環境、材料、自身成長的轉變,教師的變化也讓幼兒們產生了許多感慨——槺槺說:“小朋友打人,老師把他兇哭了,老師生氣時頭發豎起來,眼睛睜得大大的、拳頭捏得緊緊的、嘴巴張得大大的。”菠蘿也有同樣的感受:“中班的時候,我們很開心;大班的時候,表現不好老師就要批評我們。”幼兒們的傾訴讓教師開始反思是不是有些“氣急攻心”了。升入大班后,幼兒的精力更加旺盛了,當出現攻擊性或破壞性行為時,教師因急躁而提高的嗓門會讓幼兒產生不好的情緒體驗。為了在不批評的前提下讓幼兒萌生秩序感和責任意識,我們決定以槺槺為突破口,以散步為切入點,嘗試通過槺槺的轉變來影響并帶動全體幼兒。
傾聽想法,靜待花開
一、散步“小老師”
1.散步日記一:不亂跑
在與槺槺交流過想法后,他欣然答應做小老師。第一次散步,槺槺這樣記錄:“今天散步時很吃力,腿有點酸,有的小朋友在爬高,還有的在玩滑梯,趁我不注意偷偷去玩的有太多人,我忙不過來了。”
沒有教師的帶領,幼兒們充滿了新鮮感,有人因為去了陌生的地方而感到驚喜。逗寶說:“‘槺槺老師’帶我們去所有地方玩了,我玩得很開心。”娜娜說:“‘槺槺老師’在跑,我也跟著跑,所以很開心。”有的幼兒沉浸在玩耍中不知道大家已經離開,點點說:“我去看小兔子,它蹦蹦跳跳的,很可愛。‘槺槺老師’走了,沒提醒我。”亦辰說:“我和晴晴在玩滑滑梯,看見‘槺槺老師’走了之后,我們要走快一點了。”嘉嘉發現同伴只想著玩,沒有跟著隊伍走:“‘槺槺老師’帶小朋友路過操場時,小朋友們都跑上了滑滑梯,‘槺槺老師’還要把他們拽下來。”
為了避免不愉快的散步體驗,我把幼兒們的想法告訴槺槺,槺槺說:“小朋友們跟不上我,我要走慢一點等等他們。但是太多人跑去玩,我拉不過來,我需要找幾個小幫手來幫助我。”


教師的思考
在這次散步活動中,我作為一名觀察者跟在隊伍最后密切關注著他們的活動情況。與教師引領的散步相比,同伴組織的散步活動讓幼兒感受到了更多的自主和開放。但由于意識不到自由的邊界在哪,隊伍中出現了亂跑、吵鬧等現象。而初任“散步小老師”的槺槺還缺乏一定的經驗和技巧。但驚喜的是,槺槺能夠結合同伴的評價自我反思,修正自己的行為——之前總是貪玩的槺槺,意識到亂跑行為是不好的,已經能做到主動勸阻同伴,維護散步秩序了。
2.散步日記二:不吵鬧
第二天散步時,槺槺選了幾個好朋友當幫手,并且解鎖了新的散步地點——多功能廳。有了幫手,散步是否井然有序了?大家的體驗似乎不太好,槺槺說:“今天有幾個小朋友幫助我,但是到了多功能廳大家吵得我耳朵疼,有人在多功能廳里亂跑亂跳,有的人還摔跤了。”

可可抱怨道:“中午散步的時候我不開心,因為我們到了多功能廳,睦睦、琪琪等很多小朋友吵得我頭暈耳朵痛,‘槺槺老師’叫他們不要吵,他們不聽。”“小助手”豇豆說:“有人在尖叫,我阻止他們,讓他們安靜,他們不聽。”
多功能廳是密閉場所,空間小、回聲大,噪音一部分來源于因為興奮而尖叫的幼兒,另一部分是大聲阻止同伴的幼兒。我把這一現象講給幼兒聽,并提出問題:“進入功能廳應該遵守什么規則?如果有人違反,怎么提醒?”槺槺說:“我可以做一個禁止的手勢提醒小朋友不說話。”深受噪音干擾的可可為槺槺想了兩個手勢:“在多功能廳,‘槺槺小老師’可以做安靜的手勢,這樣所有的小朋友就安靜下來了,‘槺槺小老師’還可以做舉手排隊的手勢,讓小朋友都排好隊了。”
教師的思考
大班幼兒思維活躍,能針對現象思考對策。在本次散步活動中,幼兒們紛紛指出吵鬧的無序和危害,并提出解決辦法。但良好常規的執行不能只靠“領頭羊”的指引,還要靠大家共同維護。幼兒們是否明白這個道理呢?我們期待下一次的散步活動。
3.散步日記三:慢慢走
新的一周開始了,槺槺的領隊工作有什么進展呢?散步時間到了,槺槺主動招呼起小朋友整隊出發,并暖心地說:“老師,你可以在樓上休息一會兒,散步活動交給我就好了。”今天散步時,幼兒們激動地唱著歌,但在進入多功能廳時,槺槺高舉雙手做出安靜手勢,幼兒們也配合地閉上了嘴巴,歌聲戛然而止。
但其中似乎出現了不少新問題,槺槺記錄:“我帶小朋友散步時,他們跑得太快了。琪琪散步時想玩滑梯,我和別的小朋友告訴她現在不是玩滑梯的時間。但是維維趁我們不注意也跑去玩滑梯了,我們在滑梯下叫他下來,他不聽,后來又有幾個小朋友也去玩滑梯了。”
結合散步的照片,有的小朋友解釋道:“我們不是去玩滑梯的,我們是‘小助手’。”明明只有兩個小朋友不遵守規則,卻造成了一窩蜂的亂象,槺槺說:“‘小助手’太多了,大家都是‘小助手’,沒人在隊伍里了。”另外,在水池那邊,由于亂跑和追逐,維維摔了一跤:“我在水池里走,杰杰推了我,我摔倒了膝蓋很疼,他推人是不對的。”
其他小朋友也對亂跑行為感到憤慨,睦睦說:“散步時有的小朋友不跟著隊伍走,就讓她站在那兒。”有的小朋友說:“散步時要是有人跑,就做一個可怕的面具嚇他,他就不敢跑了。”幼兒們的提議雖然有些激進,但也讓琪琪和維維明白了不合時宜的“調皮”是不被允許的。
教師的思考
幼兒的自控力沒那么強,在規范行為的過程中,壞習慣反復出現是正常的,但維維摔跤這一安全問題的發生讓我們不禁反思——自主散步活動是否能繼續開展下去?但在今天的活動中,幼兒們已經感受到吵鬧是令人不悅的行為,在散步時需要主動保持安靜。當“散步小老師”的這些天,槺槺更有責任感了,不僅僅在散步時積極主動,還很愿意承擔班級的事務。看來規則意識的培養不能急于求成,還應讓幼兒體驗后果、思考對策、形成規則意識、主動自我約束。因此我們決定繼續等待。
4.散步日記四:路線圖
今天的散步顯得格外倉促,下樓沒轉兩圈,就到了睡覺時間。槺槺說:“今天散步的時間有點短,因為我們要等沒吃完飯的小朋友。”
維維說:“我和杰杰來到了山坡下,槺槺站在我們前面,我們知道了散步時不可以玩打槍的游戲,所以我和杰杰手牽手去看動物了,過了一會兒,我們發現槺槺老師不見了,就來到多功能廳發現有的小朋友也在找槺槺老師,最后我們在操場上找到了他。”
由于出來散步的時間晚了,每一站停留的時間也縮短了,有的小朋友沒反應過來隊伍已經離開,有的小朋友不知道槺槺去了哪里。面對這樣的情況,槺槺提出要制定散步的路線圖,這樣小朋友就知道每一站該去哪了。“我們先下去散步,他們吃完飯拿著路線圖就會找到我們。”下午,小朋友們分組制定散步路線,并商議以投票的方式選擇每天的路線圖。
教師的思考
這次散步除了被落下的幼兒,吵鬧與追逐的情況都改善了許多。在多功能廳,幼兒們會利用手勢相互提醒,有同伴想四處跑時,“小助手”會及時勸告。在復盤散步活動的過程中,一次次的提議讓我看到了槺槺敏捷的思維——他總能找到問題所在,積極參與到散步規則的制定中來。我們也及時表揚槺槺的進步,鼓勵他大膽嘗試。
二、爭當小老師
由于槺槺忙于收拾建構區玩具,來不及組織散步,其他小朋友紛紛毛遂自薦。琪琪在木頭人比拼中勝出,擔任“小老師”一職。琪琪第一次當隊長比較興奮,她想帶著小朋友四處游覽,卻沒有注意到腳下的步伐在無形中加快,也忽視了隊伍是否拖拉得太長,導致小朋友們最后都跑了起來。
然而琪琪似乎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聰聰說:“今天的‘散步小老師’跑得太快了,我跟不上她。小朋友沒有排好隊,散步的時候都在跑。”增增說:“今天琪琪當‘散步小老師’,她跑得太快了,后來琪琪上樓梯后又下來,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具備什么樣的本領才能當好“小老師”呢?幼兒們展開討論,槺槺作為前任隊長,率先分享了經驗:“一定要慢慢走,要看看后面的人有沒有跟上隊伍,沒跟上就停下來等一等,還可以用手勢提醒大家。”這些天,通過猜拳、投票、木頭人等方式,我們選出了許多“小老師”,在一段時間的實踐后,幼兒們通過自己的觀察、評價,建立了一套“散步小老師”的本領標準,并在散步后對照標準進行自評和互評。
教師的思考
我們發現,傾聽不僅僅在教師和幼兒之間,幼兒與幼兒之間也在進行著一對一評價、一對一傾聽,在傾聽、反思的過程中,幼兒們明白了如何當好“小老師”。這一階段,我們秉持“一日生活皆課程”的教育理念,用“一對一傾聽”的方式與幼兒探索散步的問題、散步的趣事。未來,我們準備將散步的經驗遷移到其他方面,讓幼兒自發地去了解、去內化。
課程反思
1.感悟規則,互助成長
大班的幼兒精力旺盛,不遵守紀律的現象時有發生。槺槺就是典型之一,但在擔任“散步小老師”的過程中,槺槺的管理能力、表達能力、思辨能力都讓我們驚嘆。生活教育中我們鼓勵幼兒自己開動腦筋解決問題,嘗試自我管理,在傾聽、表達、討論的過程中槺槺知道了規則的重要性,也引領全班幼兒對規則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2.親近自然,樂成一派
幼兒在結伴游玩、觀賞時發現了自然之美并積極與自然建立聯系。傾聽活動中,幼兒將觀察到的花卉、昆蟲、落葉等記錄在紙上,并繪聲繪色地講述散步見聞,使我們感受到幼兒與自然交往的快樂。
3.走入內心,亦師亦友
傾聽活動的開展使師幼關系更加親密——愿意分享散步感受的幼兒從寥寥無幾變成爭先恐后。我們在“一對一傾聽”活動中,從幼兒的視角出發共同感悟規則、體驗規則,尊重幼兒的嘗試與表達,充分地支持與助力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一對一傾聽是解讀兒童、認識兒童、信任兒童的過程,在本次由散步展開的傾聽活動中,我們帶著理解與共情的姿態與幼兒深度交流、共同成長,始終保持著好奇之心,聆聽幼兒成長拔節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