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既是幼兒園教育的收官之作,又扮演著承上啟下的重要角色,是進入小學教育的序曲階段。幼兒園、學校和家庭三位一體的幼小銜接教育模式,能夠幫助幼兒做好進入小學前的各項準備。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幫助幼兒順利進入小學呢?“幼小銜接”工作該如何開展呢?《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應密切配合家庭、社區,與小學進行有效銜接,使各種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讓孩子們發展得更好。”我們從《綱要》中了解到,“幼小銜接”并不是哪一方單方面就能做好的,家庭、社區、小學都需要密切配合幼兒園教育。結合《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我們深刻認識到:只有讓入學準備教育與幼兒園三年的保教工作融為一體,才能幫助幼兒在身心各方面做好充分準備,進而順利地進入小學。
“幼小銜接”對于大班幼兒至關重要。我園通過常規學習、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教育教學活動,幫助幼兒做好入學準備工作。而目前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更多停留在幼兒園層面上,利用社區資源、家長資源的情況在幼小銜接工作中很少出現。那如何讓家長盡快跟上幼兒的入學節奏,配合幼兒園、小學實現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呢?現結合我園以往開展幼小銜接的經驗,在此談談大班家長助推幼小銜接工作的有效做法。
大班家長幼小銜接現狀分析
1.重知識學習,輕有效陪伴
小學的教學內容與幼兒園相比較為寬泛,家長們對此深有體會,當幼兒進入小學后便要開始系統的學習知識,學習模式也會隨之改變,其主要任務從游戲變成了學習。大多數家長為了讓幼兒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往往在幼兒園期間會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知識學習上,一味地關注幼兒能背多少首古詩詞、能做對多少道數學題、參加各種興趣班,給幼兒增加學習的負擔,而忽略了教育的最重點是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雖然這種方法能夠讓幼兒快速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但可能會使其在小學課堂失去學習興趣,短暫的滿足后失去原有的學習熱情。此外,家長往往會忽視對幼兒的有效陪伴,認為在幼兒身邊即可,甚至還會有家長邊玩手機邊要求幼兒做這做那。長時間的無效陪伴,會讓幼兒產生逆反心理,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
2.重物質準備,輕心理構建
隨著幼兒年齡的不斷增長和對周圍環境好奇心的加重,幼兒的需求也會相應地增加。大多數家長認為,物質的充分滿足可以幫助幼兒學習新知識,這便促使很多家長在幼小銜接階段盲目地為幼兒準備各類電子產品、學習軟件等,卻忽略了對幼兒的心理引導,最終造成幼兒不愿融入小學新環境,在集體中格格不入。幼兒過渡期的工作重點不在于知識和物質上的準備,而在于如何激發他們對小學生活的向往,培養他們對上小學充滿期待和渴望的情感,這也是幼兒進入小學前心理準備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我們要注重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自主地學習、快速地適應,幫助幼兒平穩地過渡幼小銜接階段,為小學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父母永遠是孩子的良師益友。孩子學習開始的地方,永遠是他們的堅強后盾。幼小銜接工作的關鍵在于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大班家長銜接有效做法措施
一、搭建橋梁,家長學校
借力“家長學校”,為家長樹立正確的幼小銜接理念。幼兒園通過家庭教育,針對幼兒在“幼小銜接”中遇到的問題,做到及時解答。家長學校中可以開展調查問卷、優秀育兒經驗分享、你問我答、好習慣養成21天在行動、親子閱讀、優秀畢業生家長從自身視角解讀幼小銜接、邀請家長走進班級、專家講座等有意義的活動對家長進行正向的引導,及時了解家長們的需要,為幼兒入學做出積極的示范和指導作用。
二、家園共育,有效陪伴
家長的有效陪伴使得孩子能夠做到充分準備、有效銜接,養好習慣、順利銜接。
1.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中提到:“在小學階段,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能夠幫助孩子更快地適應每天的作息和居住環境。”對此,我們鼓勵家庭自建“小天地”,如,給孩子布置睡房,讓其養成獨立入睡習慣;為培養閱讀習慣,準備一個書櫥;為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準備一張學習桌。
2.加強孩子的時間觀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培養幼兒良好的作息習慣,給幼兒創造有規律的生活環境。”對于即將告別幼兒園步入小學的大班幼兒來說,擁有良好的時間觀念對于他們的小學生活具有指向性作用。我們通過每天吃飯計時、幼兒園路途計時、玩游戲計時等方式,讓幼兒感受到做每一件事情所需時間的長短,給幼兒最直觀的時間感受。
小學的每節課時間相比幼兒園課程活動時間增加了不少,如何讓幼兒擁有更為持久的專注力也是每一位家長需要考慮的問題。家長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幼兒盡可能長時間地堅持做一件事,尤其需重點關注一些活潑好動的孩子。例如,可以讓幼兒畫畫并敘述所畫內容,家長補充幼兒作品并參與敘述活動,能夠有效培養幼兒的專注力并延長專注時間。總之,通過多種形式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進行一日生活中的各項活動,從小事入手讓幼兒養成按時作息、專注持久的良好習慣,需要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努力。

3.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我們需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自我發展的空間,幫助他們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習慣,因為父母越是事無巨細地照顧,就越難以培養出自理能力超群的孩子。同時家長也要引導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必要時學會“偷懶”,適時給孩子嘗試操作的機會,這樣不但能夠增強孩子的責任感,而且能讓孩子懂得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
4.關注學習品質,不盲從
《指南》中明確指出:“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是十分重要的。成人的耐心和尊重,有助于培養幼兒在幼兒園期間的學習習慣;要耐心對待他們不斷提出的小問題,尊重幼兒好問的天性。”當幼兒提出疑問時,教師應耐心解答,切忌敷衍了事,同時創設一些好奇的問題情境,支持幼兒持續的探究行為。保持幼兒的興趣進而讓幼兒愛上學習,因為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比學到知識更為重要。呵護幼兒興趣的同時也要關注幼兒的傾聽與表達,應多帶幼兒看看外面多姿多彩的世界,可以與幼兒圍繞某個主題展開談話及計劃,引導幼兒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
多陪伴幼兒看書,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與習慣,在溫馨的環境中家長與孩子共同閱讀一本書,閱讀后一同談論故事內容,再延伸到創編、繪畫等多方面。同時保護幼兒的前書寫興趣,引導幼兒掌握正確的握筆姿勢。家長要注意避免呆板的、單一的指導方法,可以運用一些兒歌、控筆游戲等引導幼兒做好必要的前書寫準備。
從幼兒園步入小學的過程,不僅需要孩子盡快適應,更需要家長提前適應并付諸相應的努力,這樣才能有目標、有方向地開展幼小銜接工作。孩子進入小學學習,就意味著踏入了人生的又一幅畫卷,在這其中,不僅需要孩子努力,更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希望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們能夠順利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在小學生活中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