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案例勝過一沓文件。人民日報社政治文化部、人民網聯合推出融媒體視頻欄目“說法”,記者出鏡,舉案說法,選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發布的社會關注度高、法律意義大、治理效果好的典型案例,還原每個案例的故事情節,揭示其背后蘊含的法律意義和司法工作成就,積極回應社會普遍關心的法治熱點問題。
對孩子來說,家庭是第一個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本期節目講述司法機關處理一個“熊孩子”惡作劇弄傷同學的案件全過程,以展現人民法院通過司法判決,督促家長進一步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切實履行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共同為未成年人平安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電影《第二十條》中,講了一個關于校園欺凌的故事。一時間,校園欺凌問題備受關注。現實中,面對校園欺凌,被欺凌者的反擊行為在法律上如何認定?造成欺凌者受傷是否構成正當防衛?2024年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一起這樣的指導性案例……

云南,普洱,景邁山。綠水青山,萬畝古茶林,與傣族、布朗族傳統村落交相輝映。
2023年,“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而申遺成功的背后,檢察公益訴訟也作出了一份貢獻。

一天,周女士騎電動車上班,途經某商場地面停車場時,不慎從電動車上摔了下來,造成右腿骨折。事后,周女士將商場訴至法院,要求賠償。那么,法院會支持周女士的訴訟請求嗎?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在哪里受傷,哪里就應該賠償”。這樣的觀念,在現實中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來看看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這起案例……

“探店視頻”還是“餐廳廣告”?有時真讓人分不清。濾鏡的加持下,每道菜品都色澤鮮亮,令人垂涎欲滴,據說價格還十分便宜,“排隊排斷腿也值”……可當消費者真去“拔草”,卻發現價格比探店視頻里貴不少,味道也遠沒有那么好。
探店“充值”、虛假宣傳、欺詐消費者……面對短視頻平臺上,“網紅”探店諸多亂象,看檢察機關如何立足公益訴訟,實現溯源治理,讓老百姓真正買得放心、吃得安全。

一戶屋內,不斷傳來金屬撞擊地面的聲音,巨大的音樂聲穿門而出。當公安民警敲開被投訴“噪聲擾民”的這一戶房門時,卻發現屋內的4名青年眼神躲閃、神情緊張,地上有多個氣球,陽臺角落里還有一個銀白色鋼瓶氣罐……氣球、氣罐、不正常的神情,這幾個元素組合在一起——“笑氣”兩個字就出現在民警的腦海中。
什么是“笑氣”?有人說“笑氣”不是毒品,吸食也不會成癮,是這樣嗎?販賣吸食“笑氣”會受到處罰嗎?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來深度認識“笑氣”這一理應引起大眾關注的毒品替代物。

沙老太太的獨子丁某某去世后,兩個孫子一直跟隨母親共同生活。沙老太太多次聯系孩子母親想見孩子,可都被拒絕了。無奈之下,沙老太太只得到法院起訴。可孩子母親一方卻提出,法律規定的“探望權”只限于父母,并不適用于祖父母。
母親為何不讓奶奶看望孫子?司法機關如何裁判才能既符合法律,又確保“最有利于未成年人”?讓我們來看這樣一起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指導性案例……

“你的手機系統已經被劫持了!”上海的吳先生因為手機里的彈窗廣告跳不過、關不掉,把手機送去修理,手機修理店卻給了他這樣的答復。于是,吳先生向公安機關報案。
手機彈窗廣告數量多、找不到關閉按鈕、不小心就跳轉……這些亂象往往令人不勝其擾。而這背后,有時就隱藏著App開發運營者的違法,甚至犯罪行為。讓我們關注這樣一起案例,看看司法、公安等部門如何治理那些“關不掉、跳不過”的彈窗廣告……

拌黃瓜、煮毛豆的冷菜廚師跳槽,竟要賠償餐飲公司10萬元?這是怎么回事?
小劉是一名冷菜廚師,在一家酒店工作。一天,小劉突然發現自己被此前工作的餐飲公司告上了法庭。原來,小劉在該餐飲公司工作時,簽訂了競業限制協議,約定離職后不能繼續從事類似的工作。得知小劉離職后繼續做廚師,公司要求小劉支付違約金并賠償損失。
那么,小劉要賠償嗎?競業限制的本意是保護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防止商業秘密的泄露和不正當競爭。但在實踐中,個別用人單位不當擴大了競業限制條款的應用范圍。

傅某在某個社交平臺上看到,有人利用“AI換臉”(AI:人工智能)技術,幫助他人通過相關平臺的人臉驗證,登錄非本人賬號,以此賺錢。傅某頓時覺得自己找到了一條“致富路”,便“立即行動”,從網上購買相關軟件和教程。在下了一番“苦功”之后,傅某“自學成才”。他開始發布“廣告”招攬“生意”,幫人通過人臉驗證,大量登錄非本人賬號,以此收費牟利。
傅某的行為,司法機關如何處理?等待傅某的,將是法律怎樣的制裁?

陳某在某電商平臺下單購買4臺手機,試用后覺得不滿意,第二天在平臺申請“七天無理由退貨”,卻被拒絕。原來,近半年來,陳某在該平臺購買了106部手機,同時,又在平臺生成了多達77個手機的退貨售后訂單。平臺認為,這樣的高退貨率不合常理,不是正常的消費行為,不適用“七天無理由退貨”。
平臺的做法是否合理?法律規定的“七天無理由退貨”是否可以無條件使用?法院又將如何判決?

某天,浙江臺州某地村民張某荷駕駛電動車外出時,被路邊突然出現的一只黑色大型犬追逐,受到驚嚇后摔倒在地,左腿嚴重受傷,構成十級傷殘。張某荷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犬只主人賠償各項損失20萬余元。犬只主人提出,原告張某荷承認自己并沒有被其所養的犬只咬到,甚至都沒有碰到,張某荷的損傷,完全是他自己駕駛電動車不小心所致,與其養的狗沒有關系。
被惡犬追逐,受驚嚇摔傷,養犬人要賠償嗎?是不是沒有被咬到、沒碰到就不用負責了呢?對于寵物“無接觸式”致人損害的情形,誰來擔責?法院將如何判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