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人民日報創新評論語態和傳播形態,在可視化傳播上展開新探索。新媒體評論欄目“人民評說”,截至9月1日,已推出62期。從“City不City”“禁止蕉綠”等網絡用語,到老年人網購沉迷、“村奧會”等社會話題,都被納入評論視野,以300—500字篇幅的文本、一分鐘左右的視頻時長,精準關注輿論熱點。新媒體平臺發布后,合適的選題還會向版面“倒灌”,改造成“來論”欄目的內容。
8月,人民日報推出新媒體評論新品牌“任新平”。作為人民日報在新媒體平臺的重磅評論,任新平繼承了任仲平和任平文章以深度見長的風格,但整體篇幅和段落更為短小精悍,“新”在適應新媒體平臺的傳播規律和新生代讀者的閱讀興趣。關注“飯圈”現象和00后成長的評論,話題具有明顯的年輕態趨勢,形式上圖文并茂,提高了表達效率,豐富了評論生態。
“評論君開講”欄目目前已推出17期,評論員從版面走向鏡頭,各展所長。《奧運會上的他們,同樣值得熱搜》關注巴黎奧運會上沒有贏得獎牌的運動員,講述他們默默無聞勇攀高峰的拼搏故事和體育精神。選題把握冷與熱的關系,在巴黎奧運這個熱點話題中找尋冷門角度,可謂獨辟蹊徑。出鏡評論員采用快板評說形式,評論語言順口順耳,入腦入心。《上班累了?云上黃山!》一期中,人民日報評論員連線在黃山現場的安徽日報評論員,在饒有趣味的一問一答中,共同探討保護和發展、人文與經濟的辯證關系,在輕松對話中逐步深挖主題,“深度評論+現場畫面”的呈現形態,讓4分鐘的評論視頻不顯冗長,兼具觀點價值和觀賞價值。《在村里,看見“不被看見”的他們》來自評論員的深度駐村觀察,評論員走進鄉村醫院、企業、公路、田間,展開一期體驗式、蹲點式評論。結尾處,評論員以第一人稱的評論語言,面對鏡頭將駐村的真實感受娓娓道來,在提倡“共情傳播”的時代拉滿情緒價值,以真情打動人心。



(作者為人民日報社研究部新聞報道業務研究室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