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快速發展,人工智能(AI)成為全球科技領域的新寵。從硅谷初創企業到科技巨頭,都在加大AI技術研發投入,引發全球人工智能浪潮。自動駕駛、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技術突破,使AI深入日常生活。
AI在醫療、教育、交通、金融等行業的應用,提升了效率,催生了創新產品和服務。全球范圍內,AI影響力擴大,各國尋求構建具有本土特色和主權的AI系統,以適應和引領變革。因此,“主權AI”這一概念的提出愈發顯得重要。在2024年世界政府峰會上,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勛提出了“主權人工智能”的概念。他表示,每個國家都需要擁有自己的AI基礎設施,以便保護自己的文化和經濟安全。人工智能DIKWP測評國際標準委員會主任段玉聰在“主權AI”技術報告中指出,“主權AI”是指由國家自主開發、訓練和控制的綜合性人工智能系統,“主權AI”具備高級的學習、感知、推理和自我認知能力,能夠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進行決策和互動,體現該國的文化、社會和倫理價值觀。
隨著全球科技競爭加劇,“主權AI”建設成為各國科技戰略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科技強國,我國面臨復雜形勢。在國際競爭背景下,確保“主權AI”穩健發展,是維護國家安全與穩定、提升國家競爭力和國際地位的重要舉措。同時,人工智能浪潮的洶涌來襲,既為全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給各國在AI領域的發展帶來了各方面的考驗。對于我國而言,“主權AI”的建設更是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主權AI”發展的基石挑戰——AI算力供需失衡。在AI時代,算力成為緊缺戰略資源,對構建國家“主權AI”體系至關重要。我國算力基建雖居世界前列,但標準化、普惠化服務市場未完全形成,制約“主權AI”發展。同時,面臨算力供給緊張與資源閑置問題,芯片技術瓶頸加劇算力短缺。AI產業和深度學習技術快速發展推高對高性能計算需求,而我國計算基建滯后,尤其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和高性能計算集群方面與國際有差距,限制AI算法訓練與模型優化,阻礙技術創新。
“主權AI”創新的桎梏——大模型同質化。近年來,我國AI大模型的開發呈現出“一窩蜂”現象,眾多企業和研究機構紛紛推出自己的大模型。?根據相關報告和數據顯示,我國10億參數規模以上的大模型數量已超過100個。但國內大模型的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各自為政較為突出,缺乏差異化和創新性,技術同質化較為嚴重,很多大模型都是用ChatGPT支撐。
“主權AI”發展不平衡——場景應用偏重與底層技術缺失。盡管我國在AI應用場景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如智能客服、自動駕駛、圖像識別等,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注重應用技術層面的學習和模仿,缺乏底層技術和原創核心算法,存在“頭重腳輕”發展不均衡問題。我國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環節受制于人,阻礙了人工智能領域重大科技創新,也不利于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
“主權AI”語言應用的瓶頸——優質中文語料匱乏。中文是全球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其在AI領域的應用潛力巨大。但目前中文語料庫規模較小,質量不一,無法滿足大規模AI模型訓練需求。全球科學性最強的語料主要來自學術資料庫,如期刊和出版物。研究發現,1900至2015年間,SCI收錄的3000多萬篇文章中,92.5%為英語發表;SSCI收錄的400多萬篇文章中,93%為英語發表。在ChatGPT的訓練數據中,英文語料占比92.6%,中文語料不足千分之一。這限制了中文AI模型的訓練效果和應用性能,難以與英文模型相比。
“主權AI”發展的智力支撐不足——基礎層AI人才短缺。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數量顯著增加,但基礎層人才儲備不足。盡管在AI人才培養上投入巨大,高端人才特別是基礎理論和底層技術研發人才仍然稀缺。人才流失嚴重,優秀人才流向國際大公司,加劇了國內人才短缺。《中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白皮書》指出,2022年美國在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的人才比例分別為22.8%、37.3%、39.9%,中國為3.3%、34.9%和61.8%,基礎層領軍人才尤其短缺。
面對人工智能浪潮,我國“主權AI”的發展應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為。
建立自主安全可控的AI基礎設施,確保關鍵核心技術基本實現自主控制。我們需構建自主可控的AI基礎設施,確保國家信息安全和技術獨立。隨著AI應用普及,國家級算力需求增長,關鍵環節需實現自主創新。國內應設立開發和運行團隊,進行定制化開發和維護,確保數據安全和用戶隱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關鍵共性技術體系,在短板上抓緊布局,確保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國應聚焦人工智能基礎理論框架體系,開展研究布局,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原創理論體系。加大研發投入,鼓勵創新,確保核心技術自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為自主技術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建設一體化中文語料庫,確保AI發展符合我國價值觀,構建AI全球治理話語權。我國互聯網用戶眾多,為建立中文語料庫提供便利。國家應建多領域、多語種、多模態的語料庫,并鼓勵數據共享、保護隱私,以提升AI能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文化自信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應用符合本國文化的數據訓練AI大模型。借鑒OpenAI經驗,加速中文GPT語料庫建設,并確保數據安全。建議結合中華文化與AI訓練,提升GPT在全球的影響力。此外,要加強網絡治理,構建國際傳播體系。生成式AI能傳播價值觀,塑造輿論,“主權AI”須符合我國主流價值觀,避免歧視。建議構建展現我國文化和價值觀的生成式AI雙語大模型國際傳播體系。在全球治理變革中,我國應積極參與構建全球AI治理,展示大國形象,倡導AI發展符合全人類共同價值,利用多渠道構建國際制度性話語權。
培養人工智能底層技術領域的領軍人才,加強科研創新,突破核心技術瓶頸。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教育、科技、人才對現代化的重要性,特別是人工智能作為關鍵技術的作用。發展“主權AI”需通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推進,培養AI領軍人才。要求設立AI課程,鼓勵學生研究AI,并提供獎學金吸引人才。需與產業界合作,建立實習項目,提升實踐能力,還可與國際頂尖機構合作,提升全球視野。實施“產、學、研”一體模式,推動AI自主創新。政府和企業應增加AI研究投資,鼓勵深入研究,推動跨學科研究,支持高風險科研項目,建立數據共享平臺,激發創新思維。政策上鼓勵創新,為AI技術發展奠定基礎。
加快制定出臺《人工智能法》。2024年5月,歐盟理事會批準了全球首部綜合性《人工智能法案》,強調風險防控。我國于2023年8月實施了首部關于生成式AI的立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并建議在此基礎上加快制定《人工智能法》。國務院2024年度立法計劃提出審議該法草案。我國AI立法旨在統籌國內外大局,應對科技革命,促進創新與法治,支持新生產力,弘揚文化,確立人才體制,推進治理現代化,并展現中國在全球AI治理中的智慧。
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產業集群發展。中國作為全球重要的人工智能市場,正優化產業布局以推動“主權AI”發展。政府和企業探索適合國情的產業集群模式,實現資源共享和協同創新。多地建設AI產業園區,打造全產業鏈生態,并通過政策鼓勵AI與傳統產業融合,提升國內AI產業核心競爭力。在國內條件成熟的高校設立數據標注專業,開設數據標注課程,培養數據標注專業應用型人才,并與相關產業園區合作,打造數據要素高端產業集群。
拓展國內市場應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人工智能正廣泛應用于國內市場,如智能家居、自動駕駛等,改變著傳統行業模式。在醫療、教育、零售和服務業中,AI提高了效率和服務質量。政府和企業推動AI在農業、物流和金融等傳統行業應用,促進產業升級,為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注入新活力。
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全球化趨勢下,人工智能領域的國際合作至關重要。國際間共享AI技術、共同研究及制定國際標準和規范,是推動全球AI發展的關鍵。通過跨國合作,各國可共享數據資源,解決跨學科問題,提升AI研究水平。聯合研究項目和研討會可促進技術交流,提高AI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倫理標準,推動全球統一準則的建立。
(作者為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