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位于杭州錢塘江下游南岸的濱江區,匯聚著多家以數字安防業務起家的國內核心企業。提及業界代表時,“海大宇”是個常出現的組合,分別指海康威視、大華股份以及宇視科技。
以大華股份為例,其全稱為浙江大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華”)。作為以數字安防業務起家的解決方案提供商和服務商,大華如今已是智能物聯領域的龍頭企業之一。
所謂智能物聯,在杭州特指一個產業鏈群生態體系,大致可劃分為三層:基礎層指物聯網、傳感器及芯片;技術層由感知、認知及平臺構成,是為行業核心;應用層則涉及機器視覺、物聯網、人工智能、智能生活及辦公等泛在場景。
以核心技術和特定應用場景集成不斷突破、發展為基礎,大華2023年營收達322.18億元(同比增5.41%),其中智能物聯產品及方案收入占比達82.7%(同比增5.79%),包括機器視覺及移動機器人、智慧生活、智慧教育等創新業務。
“數字安防—視覺智能—智能物聯”的產業轉型升級脈絡,既受宏觀經濟及海外市場波動影響,也折射相關行業技術迭代趨勢——從“看得見”到“看得清”,再逐步邁向“看得懂”。一系列挑戰由此而來,除繼續深耕視覺領域,還需引入或培育傳感器、數字通信、人工智能等技術,理順新產業路徑。
基于在垂直領域內的場景服務能力、硬件制造經驗,大華如何融合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方能滿足客戶日益強烈的降本增效要求?優勢領域內垂直但相對封閉的經驗,又如何運用到平臺搭建和生態營造?大華的所思所為,或有一定參考價值。
“大華1993年起步,自主研發第一臺調度通信機;2001年,大華股份成立;2002年,開發第一臺8路音視頻同步嵌入式DVR(數字視頻錄像機);2008年,大華股份上市;2015年,營業收入突破100億元……”大華股份董事長兼總裁傅利泉回顧企業發展節點。
大華的發展脈絡分三個階段:2001年進入相關行業之初,國內市場主流攝像機品牌大多來自國外廠家,大華選擇從后端產品DVR突圍。借助國內高速發展帶來的市場增量,其在國內安防行業中的地位攀升至前列。
2008年上市是大華的又一個重要發展節點,助力公司橫向擴張產品線,并順利完成從后端存儲產品向前端的攝像機等產品轉型。大華研發及立體化系統布局,亦進入加速期,例如推出CMOS和CCD高清網絡攝像機等。
2015年是大華橫向拓寬產品布局、從傳統安防轉向以視覺為核心智能物聯廠商的起點。
“從創業到2015年營收做到百億元,是大華的產品創業階段。董事長對我們的要求就是做好視頻的主軸業務。”大華股份高級副總裁劉明這樣向《財經智庫》調研組解析。
2015年前后,全行業開啟高清化、智能化技術升級周期,視頻監控逐步由單一功能產品向多元化AIoT發展,聚焦主業的大華等企業逐漸向方案服務商拓展。一方面,圍繞各行業數字化轉型趨勢,從供給導向轉為需求導向,由單純賣器材向提供軟硬件一體化服務邁進;另一方面,集中設立相關一系列多元化子公司。兩項并舉,大華突破百億元收入天花板,整體營收開始快速增長。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讓“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模式有了更多可能。梳理產業延展脈絡,推動視覺能力的迭代升級,是大華等傳統優勢企業的基本盤。例如,圍繞紅外光線及紫外光線的感知能力迭代,加之視覺分析和視覺能力的提升,大華得以從傳統的安防逐漸擴展至環保監測和機器視覺等領域。
為夯實在技術及服務客戶層面的優勢,大華近年來的主要舉措大致分為幾類:首先,保持以視覺為核心,進一步擴展物聯感知能力,同時基于行業大模型推進商業化落地;其次,搭建更寬泛的以視覺為核心的連接能力,例如進行通信技術的基礎研究,推出數據通信產品(數通產品);最后,加強大數據能力,以視覺數據為主要內容,提升數據產業實力。
從2021年起,對整體業務發展已有相對清晰脈絡的大華,開始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并提出兩橫兩縱的“Dahua Think#”戰略:兩縱指業務戰略聚焦城市、企業,兩橫則指技術布局AIoT、物聯數智平臺。
在這一架構中,以視覺智能技術為核心,大華正逐漸培育其“云、網、邊、端”的融合服務能力。與之相輔相成的,則是為滿足數字經濟建設中多場景、差異化需求,大華希望同時夯實全感知、全智能、全連接、全計算、全生態的五全數智能力基座。
加速推進與大數據有關的智能化發展能力及全方位多領域服務能力,是大華近年來產業發展的一條基本主線。以相關戰略為例,Think#1.0階段邁入Think#2.0階段的一個核心區別,便是從Intelligence(智能)到Integrated Intelligence(融合智能)。
2023年,大華又走出關鍵一步。中國移動戰略入股大華,獲得2.93億股份(占比8.81%),成為大華的第二大股東。兩家企業優勢互補,共同探索新的運營模式,將AI能力打造成增值業務。

2006年至2016年,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數字安防行業迎來“黃金十年”。內需強勢增長及宏觀政策等強力支撐,行業內企業坐享了較長一段時間的高增長、高利潤雙重紅利。
在此期間大華未雨綢繆,大致形成了國內業務、海外業務和快速增長的創新業務三大門類。再將國內業務細分,具體包括城市業務、企業業務、中小企業業務、創新業務。從客戶端來看,則是To G(政府)及To B(企業)兩大類。
隨著國內市場飽和,國外市場環境波動等宏觀形勢變化,實現千億元級銷售規模,服務于越來越多的B端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和C端(消費者)消費升級需求,是大華近年來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式之一。
如前所述,大華目前的定位是智能物聯解決方案提供商和運營服務商。在行業應用方面,除了城市治理,交通、能源以及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也在成為大華重點落地場景。
按照行業機構預測:到2026年,全球物聯網企業級支出規模將達到1.1萬億美元。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突破,人工智能逐步邁入AGI(通用人工智能)發展階段,也將進一步加速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應用。
大華對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亦有整體理解,希望通過智能物聯技術,結合人工智能應用,解決傳統人力密集型行業和傳統產業競爭力不足等難題,讓產品和服務快速下沉市場,滿足企業對數字化的基本需求。
這一新市場看似熱門,宏觀前景廣闊,背后卻充滿瑣碎細節。與個人消費市場的產品、品牌較為統一相比,企業市場具有規模大但碎片化特征,客戶涉及面廣,需求多樣且非標準化。
對于規模效益的降低,雖然眾多服務商提出了五花八門的方案,卻很少形成行業通用的模式。
正如國家智能制造專家咨詢委員會榮譽主任朱森第所言,“消費互聯網的特點是共性需求多。企業市場則是共性需求少、規模小導致得不償失。考慮不同層次的需求,讓盡可能多的企業用智能物聯技術實現轉型升級,具備全局性意義,值得思考。”
國內數字安防行業在起步及發展階段,也曾面臨過類似棘手問題。大華憑借與產業客戶長期合作的經驗,擁有了在垂直領域內解決零碎問題的能力。
“外界對大華的印象可能仍是做硬件、賣攝像頭,但我們的強項或許是軟硬件一體化、嵌入式服務。大華相關產品型號有3萬多種,是從行業發展中積累而來。在智能物聯方面,大華可較好地針對企業具體痛點、需求進行研發和服務。”大華股份研發中心副總裁、中央研究院院長鄧志吉指出。
深耕視覺領域30多年,大華積累了一系列視覺AI技術,并擁有超8000個細分場景,這為其在大模型相關算法和工程技術方面打下了基礎。大華選擇在醫療器械、汽車等高精度領域開展視覺技術應用推廣,加快視覺智能技術在工業可視化、缺陷檢測、人機協作交互等場景落地。
理性、務實且“接地氣”的關注具體業務場景,也是大華的研發思路之一。以業界高度關注的大模型開發為例,2023年10月,大華面向以視覺為核心的智能物聯領域發布了大華星漢大模型,通過融合圖像、點云、文本、語音等多模態數據,提升視覺解析能力。
“大華的模型主要從客戶角度出發看問題。目的是幫助客戶對其既有素材和內容做解析,客戶可根據解析的信息、發生的事情進行判斷。這是脫離行業應用場景的算法無法實現的。”劉明指出。
為加速相關模式落地,大華在降低成本方面亦有相應設想,即主要采用大模型小型化技術以及大小模型協同技術。“大小模型協同部署是構建用得起的大模型系統的關鍵,能夠保證大模型系統算力成本可控,加速商業落地。”大華方面表示。
一系列嘗試正在產生積極成效。大華財報顯示:2023年大華國內業務中,城市業務營收為43.33億元;企業業務營收則為90.8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