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峽紅葉、層林盡染。深秋登高夔門,游客在人民幣十元背景圖實景地駐足拍照“打卡”。身邊是屹立千年的白帝城,腳下是滾滾逝去東流水。雖時光荏苒,它們仍勾起那聲聲歷史厚重的回響。
三峽文化,讓重慶這座山水城市的積淀更足。重慶,歷經三次建都、四次筑城、八次大移民,孕育出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等,人文薈萃、底蘊厚重。
文化因城市而興,城市因文化而盛。近年來,重慶加快打造新時代文化強市,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以文潤城塑造城市氣質,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重慶力量。
凝心鑄魂 弘揚以文化人新風尚
“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需要我們挖掘生態特色農業?!?/p>
“不僅錢袋子要鼓起來,我們還要讓生態宜居、讓鄉風文明?!?/p>
……
不久前,重慶市涪陵區南沱鎮治坪村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宣講會,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潘豐以家庭會話的形式,向村民宣講普及黨的創新理論。會后,潘豐還和村民討論了村里發展的事兒。
這場通俗易懂的宣講會在涪陵不是個例。今年5月以來,涪陵區委宣傳部在全區開展了系列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理論宣講活動,全力打造“理響重慶 鶴鳴涪陵”宣講品牌。
黨的創新理論宣傳闡釋是以文化人的根基,更是開展精神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縱觀重慶發展歷史,從建設人民的生產的新重慶到建設繁榮、富裕、文明、進步的新重慶,再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靠的是我們黨帶領人民朝著目標不懈奮斗。
如今,我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用更接地氣、聚人氣、揚正氣、淳風氣的方式鼓舞人心?!袄碚撝挥醒芯筷U釋好,才能為人民群眾所接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蓬勃精神力量?!敝貞c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馮顏利認為。
強化“渝字號”社科品牌正是重慶研究闡釋黨的創新理論的重要舉措之一。近年來,作為中堅力量的重慶社會科學院,不斷健全“2345”黨的創新理論制度化學習體系,分專題分領域模塊化梳理、系統化掌握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在中央媒體發表理論文章40余篇。
研究宣傳闡釋好黨的創新理論是為了更好地將其運用于實踐之中,在干部群眾中形成擔當之志、實干之風。
10月18日,在西南大學聯合重慶工商大學開展的共享思政課上,來自中國人民大學、深圳大學等高校的學者,向學生分享如何生動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課程既有歷史厚度又有生活氣息,讓我受益匪淺?!蔽髂洗髮W新聞傳媒學院學生鄭金湫說,共享思政課讓大家對新聞實踐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打造集約共享的數字思政新平臺、構建“1458N”紅巖思政育人體系、建好用好“紅巖思政”實踐教學基地……近年來,重慶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將其納入市委黨的建設等工作的重要內容。
新征程上,機遇與挑戰并存。全市上下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以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以昂揚精神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提供強大文化支撐。
賡續文脈 挖掘以文育人新資源
“我將繼續為更多人講解紅巖精神?!?0月16日,在“弘揚紅巖精神 爭做時代新人——讓烈士回家”走進山東系列主題活動現場,78歲的夏吉演難掩激動。
原來,這位老人是紅巖英烈夏惠祿的后代,已擔任了14年紅巖精神志愿講解員。雖銀發滿頭,但他還是執著于讓更多年輕人銘記那段紅色歲月,不忘蘊藏其中的力量。
這場跨越山海、穿越時空的活動,是由重慶、山東兩地宣傳部門聯合推出的,通過主題展覽、贈送文史資料、故事講解、情景劇展演等形式,送7名山東籍紅巖英烈“回家”,讓紅巖精神不斷綻放時代光芒。
“紅巖精神特別具有重慶辨識度,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植根于偉大建黨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重慶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黨委書記、重慶紅巖干部學院院長徐光煦認為。
如今,重慶大力挖掘紅色文化,保護文物資源,整體保護文物本體和改善周邊環境,合理保護傳統文化生態,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采用“無壓容器”原址保護的白鶴梁正是其中之一。
10月4日,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中,游客熙熙攘攘。這里的火爆并非意外。
漲水隱沒、水枯顯露的白鶴梁,古時便引得過往文人墨客、官吏商賈一探究竟。長1600米、平均寬約15米的天然石梁上,集合了歷代名家大師墨寶,素有“水下碑林”之譽。
隨著重慶三峽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它的光彩得以再次展現。
“文物保護是傳承的基礎。只有文物得到了妥善的保護,才能夠為傳承提供可能?!敝貞c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館長蔣銳介紹,自開放以來,博物館共接待中外游客超200萬人次。
截至目前,重慶共登錄不可移動文物近2.6萬處、可移動文物148.2萬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170項。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重慶市文物局)黨委委員、副主任幸軍表示:“下一步,我們要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理念,深化重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制機制改革,讓歷史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成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加快建設新時代文化強市?!?/p>
改革創新 打造以文惠民新業態
10月12日,在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一道文化與創新交融的“佳肴”正喚醒著市民的“味蕾”。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策劃推出的沉浸式話劇《霧起江州》,通過8位主演與觀眾互動演繹,輔以現代聲光電技術,讓觀眾身臨其境地體驗懸疑諜戰大戲。
“不僅僅是《霧起江州》,我們還創排了紅色黨建話劇《無聲英雄》。有別于以往傳統的黨課形式,這部話劇讓全體黨員共同演繹,體驗感滿滿。”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共考古中心主任吳廣說。
兩部話劇自2022年7月1日上線以來,累計演出近500場,接待觀眾上萬人次。這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
除了創新文化展現形式,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還打造了多個具有巴渝特色的文化品牌:研究院坐落在渝中區枇杷山上,有多處歷史文物建筑,以此為載體,開放枇杷山(考古)書院,為文化愛好者提供交流學習的平臺;培育“探方咖啡”品牌,將考古元素融入時尚生活;利用3D全息投影技術和VR(虛擬現實)技術,讓展出文物“活起來”,帶給參觀者“時空穿越”的體驗。
這些改革舉措,都是重慶文化體制機制創新下的積極探索。
10月20日,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數字展陳區,游客通過數字大屏,沉浸式探索三峽美景。伴隨著AI語言模型針對不同游客定制的詩詞誦讀聲響起,一幅幅歷史畫卷躍然眼前,將人們帶回一段段波瀾壯闊的歲月?!斑@些創新呈現形式不僅讓我們對三峽文化有了更深理解,同時增強了我們重慶人的認同感、歸屬感?!庇^眾趙女士說。
隨著數字文化產業轉型的深入推進,重慶在文化創新、業態創新、產業轉型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據統計,2023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1200億元,同比增長7.5%。文創產品的銷售也呈現出強勁增長勢頭,成為文化產業的新亮點。
從文創產品的開發、文化活動的舉辦再到數字化技術的應用,重慶正用實際行動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添磚加瓦。如今,重慶正持續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讓文化產業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文旅融合 拓展以文聚人新陣地
接待國內外游客2268.35萬人次,同比增長14.1%。
今年國慶假期,重慶再次迎來旅游熱潮。
為了接住這“潑天”的流量,重慶做了哪些“功課”?
“國慶假期,我和家人在重慶玩了好幾天。以前我對重慶的印象就是‘8D’城市,這次希望有更深入的了解,于是帶孩子去了大足石刻,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10月6日,來自青海的游客吳女士即將踏上歸途,但她對自己的重慶之旅仍意猶未盡。
大足石刻景區里,每一塊石頭都印刻著歷史的痕跡,每一尊造像都鬼斧神工,世界文化遺產的瑰寶讓游客們不禁駐足流連、嘆為觀止。
不止于此,景區為游客帶來了一場更多元的歷史文化盛宴。在大足石刻數字影院,大足區創新推出的8K數字球幕影片《大足石刻》正在播放。極具科技感的球幕空間中,游客離這段寶貴的文化記憶更近了。球形幕布包裹了觀眾的視野,光影變幻中,石刻的細節仿佛觸手可及。
同時,大足石刻景區還設置了6個互動表演區域,超過200場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不間斷上演。“中敖火龍表演很震撼,不僅是孩子,我也大開眼界。”吳女士感慨,這些非遺表演讓游客更加了解大足,了解重慶。
數字賦能、場景增加……多措并舉之下,今年國慶假期,大足石刻景區購票入園游客數量超過10萬。
讓“老風景”產生新磁場的同時,“新耍事”也在不斷涌現,聚集更多人氣。
在重慶市南岸區南濱路上,一條依山而上的老街迅速走紅。這里曾是有著百年歷史但房屋危舊的下浩老街,如今變成生機蓬勃、游人如織的下浩里歷史文化街區。
沿著青石板路拾級而上,曲曲折折的小巷里、高低錯落的建筑間,游客既能看到老重慶的建筑風貌和時代風格,也能看到多元年輕的商業體,黑膠唱片、古籍書屋、新式茶館……走走停停,拍照“打卡”,可以在其間徜徉一整天。
近年來,南岸區充分考慮、精心設計,保留巴渝建筑風貌,對老街提檔升級,打造出一條兼具老重慶氣質和新風尚的活力街區,為市民游客提供了更多“游在山城”的選擇。
一城千面的重慶,讓游客“N刷”之后仍有驚喜——
你能站在南山一棵樹觀景臺上,將渝中半島流光溢彩的夜景盡收眼底;能行船烏江之上,覽山巒雄奇、碧水清波;能駕車暢游金佛山178環線,享受無限風光和戶外體驗項目。
與高流量相呼應,重慶也做足了準備。僅今年國慶期間,重慶就開辦文旅活動超750場次、實施文旅惠民措施150余項,極大豐富了文旅產品供給。
文化是內核,旅游是載體。重慶正不斷開拓新業態、新賽道,帶著熱忱和盛景吸引八方來客。接下來,重慶還將堅持宣傳推廣與優化環境并重,不斷提升重慶文旅形象,講好重慶故事,持續擴大重慶文旅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