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重慶市與越南、孟加拉國、老撾等國家的有關城市開展雜交水稻合作示范和技術推廣,重慶品牌水稻在國外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
2024年7月10日上午9時,重慶市墊江縣,天灰蒙蒙的,山雨欲來。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李賢勇見此情景,有點著急。
“現在正值水稻授粉抽穗時期,下雨天沒辦法授粉,只能另尋時間。”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內,李賢勇一邊觀察水稻雌蕊和雄蕊的長勢,一邊向我們解釋。
一年四季幾乎都泡在試驗田里的李賢勇,皮膚被曬得黝黑,兩鬢斑白,身穿沾著水漬的襯衫和沾著泥土的涼鞋,儼然一副農民模樣。扎根雜交水稻領域30余年,他不僅是突破重慶優質稻空白的“第一人”,還帶領本土自主選育出的Q優系列雜交水稻走出國門,讓重慶水稻香飄海外。
摘掉重慶“劣質稻產區”帽子
20世紀60年代,李賢勇出生在四川省開縣(今重慶市開州區)的一個農村家庭。
讀大學本科期間,鄉親們最愛問這個大學生的問題是:怎么讓糧食高產?怎么插秧更省力、省時?漸漸地,學習師范專業的李賢勇萌生了一個想法:“當老師不能解決當時的實際困難,那就報考西南農學院(今西南大學)的研究生,改學農學。”
1991年,從學校畢業后,剛到工作崗位,李賢勇就陷入迷茫,“感覺水稻這一領域都被前輩們研究透了”。帶李賢勇的老師讓他別待在辦公室,去田里跑。于是,李賢勇開始蹲守在各個區縣的農技站,跟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天天待在一起。慢慢地,他發現自己之前的想法不太成熟,“農民的需求太多了,不下基層根本不知道”。那時候,種出產量高、質量好的優質稻米是農戶的最大需求,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李賢勇就把研究方向定在了自主選育優質稻上。
在當時看來,重慶本土自主選育優質稻,可謂癡人說夢。
“重慶種植優質稻有兩個難點,寡照和高溫。”李賢勇說。寡照意味著水稻光合作用的時間不夠,高溫則會將水稻“逼熟”,導致灌漿時間太短,既不利于高產,又不利于提高水稻品質,即便是國內其他地區的優質稻品種來到重慶也同樣“水土不服”。因此,在那時,重慶稻區一直被認為是全國稻米品質改良難度最大的稻區之一,被劃為“劣質稻產區”。要實現重慶自主選育優質稻的想法,讓當時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各大資深專家聽了也搖頭。
“我想試一試。”李賢勇說。雖然當時所有人都說不可能,但是農民真真切切的需求擺在面前,哪怕最后沒成功他也無悔。
這一試,就是十年。
為了找出能抵抗寡照的特異育種材料,李賢勇在十幾萬份種子材料中“大海撈針”,終于找到了一株捕光色素葉綠素b含量高出普通株一倍的天然變異材料。
但找到材料,跟培育出新品種之間還有很長距離。經過反復育種和擴大種植實驗,2001年,“Q優1號”誕生。有了這個關鍵材料,2002年“Q優2號”培育成功,重慶實現了優質稻“零”的突破,米質達到國標三級。接下來的幾年里,Q優系列不斷迭代更新,重慶徹底摘掉了“劣質稻產區”的帽子,還向市外輸出了大量優質稻種子。如今,Q優系列品種已覆蓋整個南方稻區,累計水稻種子推廣應用面積達1.5億畝以上,增收100億元以上。
“讓優質稻走向更遠的世界”
“這一塊是出口孟加拉國的,那一片是出口越南的。”穿梭在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內,李賢勇向我們介紹起基地的各項數據:哪些是對照組,哪些是早育品種,哪些是稻油輪作品種,他都如數家珍。
在工作之初,李賢勇從沒想過他牽頭選育的水稻能走出國門。
2002年,李賢勇和團隊成員到泰國、孟加拉國、老撾等東南亞國家考察,發現一些東南亞國家的糧食需求非常大。水稻出口經濟效益好,還能讓東南亞的老百姓解決吃飯問題。就這樣,一些東南亞國家開始進口來自中國的優質水稻品種。
合作一直持續到2017年。隨著東南亞國家農業技術的發展,孟加拉國相關部門負責人提出希望“授人以漁”。2017年,重慶與孟加拉國的有關城市正式簽訂合作協議,開展水稻技術示范推廣,真正讓當地老百姓實現自給自足。
事實上,2002年到2017年,重慶就已先后在越南、老撾、孟加拉國、緬甸、尼日利亞、坦桑尼亞等國家實施以Q優系列雜交水稻為代表的試驗示范和技術推廣,審定雜交水稻品種8個,推廣種植面積100萬畝以上。
“選育高產量優質品種是雜交水稻領域研究的永恒課題。”李賢勇說。Q優系列品種的不斷突破,給了他探索更優質高產雜交水稻品種的底氣。
“西南地區的很多農戶希望水稻種植的直播方式能更簡化。”李賢勇提到的“直播”,指的是跳過傳統育秧和栽秧環節的一種高效種植技術。在重慶這個多山地丘陵的地區,機械種植難度大,主要還是依靠人工育秧和栽秧,生產成本高,直播技術應運而生。
但直播技術存在弊端:因稻種在水下很難正常發芽和生長,廣泛推廣的直播技術為先放干水,播種一個月后再蓄水,這種方式對降雨節點的把握要求很高,如果放水期多雨,蓄水期又少雨,稻田就可能歉收。“出口東南亞的Q優系列水稻多被種植在平原地區,丘陵山地地區則需要其他種子來克服自然劣勢。”李賢勇說,如果能找到水稻耐水淹、耐缺氧的基因,就能選育出能在水淹狀態下發芽的品種,跳過放水環節,直接圍水就能種。
想法很好,要實現卻困難重重。“雜交水稻品種選育好比沙里淘金。”李賢勇說。他們逐一鑒定從全國各地搜集的近萬份材料,再將表現好的材料作為親本繼續雜交,不斷在水淹狀態下找尋耐缺氧的品種。
“頭幾年沒有任何收獲,有些團隊成員都垂頭喪氣了。”但李賢勇一直認為,“育種十年都算快的,只要方向正確,沉心靜氣慢慢找,總歸有收獲”。
不驕不躁,經過年復一年的實驗,團隊逐漸總結出包括“避免播種前青苔和浮萍生長”在內的一套水淹種植技術規范,也找出了耐水淹的水稻特異株。終于在2018年,精米率超過65%的“神9優28”水稻品種培育成功。這個品種不僅改變了傳統種稻的“辛勞模式”,節約了成本,還能實現以水壓草,減少除草劑的施用,有利于農業環保。如今,“神9優28”淹水直播技術已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特色高效糧油生產中推廣開,并實現了南方稻區全覆蓋。
“雜交水稻的新課題是在田間地頭發現的”
“2024年8月,我們響應共建‘一帶一路’號召,派專家前往尼泊爾開展雜交水稻技術示范推廣工作。”李賢勇說。他雖臨近退休,卻深感還有太多事情要做。
從迷茫的科研新人到成果累累的團隊領頭人,李賢勇始終秉承“雜交水稻的新課題是在田間地頭發現的”這一理念。“李老師基本都是在各個基地的實驗田里待著,常常能發現我們沒發現的問題。他總是有很多創新的想法。”墊江基地負責人管玉圣說。
這些創新點源于實際。“我們的優質稻,不僅要勝在口感,更要勝在健康。”李賢勇說。近幾年,糖尿病人、高血壓患者對稻米精細化的訴求越來越迫切。李賢勇曾聽到不少糖尿病患者表示希望有人能研究出“吃了血糖波動小的大米”,剛開始,他也覺得這是天方夜譚,但當他把訴求變作研究方向,卻發現并非沒有可能。
李賢勇在查閱醫學書籍的同時,拜訪了一些醫學專家,了解到只要讓稻米在煮熟的情況下也能保持淀粉高抗性,就能讓人體在攝入淀粉后將其緩慢吸收,保持血糖穩定。僅僅是把高抗淀粉性基因分離出來,李賢勇團隊就花了幾年時間,最終這種功能米于2022年在部分地區開始進行推廣,重慶市南川區就是其中之一。
“若不是親自試驗,怎敢相信還有不用育秧、插秧,吃了血糖波動小的大米。”南川區鳴玉鎮明月村水稻種植戶張治華說,村里和他一起搶著種李專家帶來的“金種子”的農戶有100多戶。不僅種植戶滿意,消費者的反饋也很好。為老百姓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正是李賢勇多年如一日地耕耘在雜交水稻領域的初心。
“水稻領域的一些研究者也許一輩子都沒有特別大的突破,但是他們一直在堅持,而我算很幸運的。”李賢勇說。他時常教育后輩,研究方向論證好后,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因為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年累月的付出換來的。
智慧農業、精細化農業……李賢勇還有太多事想做,這些也需要下一輩雜交水稻科研人來接力。只要腳踏大地、用心為民,我們相信,袁隆平先生的“禾下乘涼夢”就會后繼有人。
李賢勇,男,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第二屆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和重慶市杰出專業技術人才。他先后主持國家和市級重大科技項目14項,培育水稻新品種24個,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農業科技推廣標兵”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