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不僅是助推企業實現持續發展的強勁動能,也是一個區域實現經濟增長的必由之路。創新有時候憑一己之力難以實施,于是抱團創新、聯合創新應運而生。
聯合創新不是以前那種聚合能量熬過苦日子的“抱團取暖”,而是多方協同轉型,大家一起過上好日子。尤其對傳統產業來說,企業單打獨斗搞創新,往往面臨投入不足、技術瓶頸、人才短缺等諸多難題,“輕舟”難過萬重山。但如果融入創新聯合體、產業鏈聯盟、產業園區等共享平臺,企業就可以公平、便利地獲取創新資源,享用平臺提供的共性技術,從而提高整個行業的協同創新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真正推動產業發展。
創新聯合體是產學研合作領域的“新生代”。2022年,江蘇省科技廳啟動創新聯合體建設試點。首批10家試點主要聚焦集成電路、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牽頭單位涵蓋法爾勝、中復神鷹等創新型領軍企業以及華進半導體、蘇大維格等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展現強大的創新資源集聚效應。
江蘇各設區市積極探索成立創新聯合體:今年7月,在蘇州企業家創新發展大會上,新立項的27家創新聯合體獲授牌。截至目前,蘇州先后立項培育市級創新聯合體235家。無錫列入備案培育的創新聯合體有48家。在揚州,創新聯合體建設工作也在如火如荼進行中,通過專家評審,目前揚州已評選出首批22家揚州市創新聯合體,聯合創新單位超160家。創新聯合體已集聚成勢,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越發凸顯,成為各地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引擎。
產業鏈集群是聯合創新的重要模式之一。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2024年度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公示名單,全國100個產業集群入選,其中無錫市新吳區物聯網微機電系統傳感器產業集群、蘇州市吳江區光纖光纜產業集群、常州市金壇區能源電子產業集群等江蘇8個產業集群在列。至此,江蘇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增至19個。這些集群針對重點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從需求和技術雙向發力,支持企業實施協同攻關項目,從而突破一批又一批具有戰略意義的技術和產品,推動產業鏈共同成長。
園區共建也是聯合創新的重要路徑。在江蘇,蘇南蘇北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這些成績的背后,便是多年來江蘇各區域協同發展的結果。在今年的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中,“聯動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繼續被放到重要的位置。
聯合創新的背后也離不開強大的智力支持,類似于云龍湖實驗室這樣的高水平科創實驗室在江蘇多點開花。圍繞材料科學、未來網絡、深海探索、生物育種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發展需要,蘇州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太湖實驗室、鐘山實驗室等高能級平臺聚能創新,孕育了諸多“世界首次”“全球領先”。
除了“有形”的聯合體、產業園之外,類似于算力券這樣的“無形”載體也實實在在地幫助中小企業解決了數智化難題。企業目前的算力是有限的,算力券補貼可以減輕算力成本的支出,企業可以采購一些平臺上的算力來彌補目前算力不足的問題,大大減輕了企業負擔。
在江蘇,聯合創新無處不在,聯合的模式和路徑豐富多樣。通過各類聯合創新,不同領域的專家和機構能夠整合各自的資源,形成合力,避免資源的浪費,加快了創新成果的產出,提高了科研效率。聯合組織內各個成員之間可以形成互補的關系,共同協作、共同成長,實現合作共贏,最終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