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田欽祚,據《宋史》記載:“欽祚性陰狡,尤不喜儒士,好狎侮同列,人多惡之。”宋太宗時,田欽祚在郭進軍中做監軍,他“恣為奸利諸不法事”,郭進看不過眼,多次與他爭論,田欽祚于是在宋太宗面前搬弄是非,誣陷郭進,郭進性情剛烈,憤而自殺以證清白。這是田欽祚最為人所詬病的小人行徑,大家都唯恐避之而不及。
田欽祚雖然為人陰險狡詐,但是有一個突出的優點,那就是打仗勇猛,宋太祖趙匡胤因此時常對他委以重任。
開寶三年(970年),契丹突然集結六萬兵馬,偷襲宋朝的邊境重鎮定州。宋初太祖趙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統一全國”的大戰略。此時,宋朝的主力軍都集中在南方,面對契丹,趙匡胤手里能夠調動的只有三千兵馬,而他選擇的主帥即是田欽祚。田欽祚背城列戰,豪氣沖天,帶領全軍三千人出擊,一路將六萬契丹人追到了遂城(今屬保定徐水所轄,時為宋、遼界城)。契丹人索性停下來不跑了,反過來將三千宋軍團團包圍起來。田欽祚一馬當先沖了上去,契丹軍箭如雨下,田欽祚的戰馬被亂箭射死了,他也跟著滾落馬背,不過他馬上站了起來,大喊:“給我換匹馬!”一個叫王超的騎士把自己的馬讓給了他,他翻身上馬,繼續作戰,結果“軍復振,敵解去”,宋軍士氣大振,契丹軍解圍而去。這場大戰,史書記載“自旦至晡,殺傷甚眾”。從早晨天蒙蒙亮一直打到下午,給契丹人以極大殺傷。
趙匡胤決定南征,任命大將曹彬為主帥,潘美為先鋒,然后征求曹彬意見,問他希望誰當幫手。曹彬隨即請求讓田欽祚做副將,他說:“臣只要這一個人,望陛下恩準!”趙匡胤很是疑惑,因為他知道田欽祚和曹彬平時關系不睦,曹彬又解釋說:“田將軍作戰勇猛,盡忠職守,而且頗有韜略,計謀奇多,臣懇請授予他中軍副將隨軍出征。”
趙匡胤批準了曹彬的請求,然而這卻把潘美給氣壞了,從太祖那里一出來,他就生氣地對曹彬說:“誰都知道,田欽祚是個狡詐小人。他總是顛倒黑白,詆毀忠義之士,讓我們屢次吃虧。此等小人,避之猶恐不及,你卻帶上他,這不是引狼入室嘛!”
曹彬說:“此次遠征,時間很長,而且陛下把精兵都交到了我手里。如果把田欽祚留在陛下身邊,他肯定要搬弄是非,咱們遠離陛下,沒辦法解釋,說不定等打完勝仗,回來腦袋也沒了。現在把他帶在身邊,和我們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可以免除這些禍患。”
最終一切如曹彬所料,田欽祚不僅沒從中作梗,還盡心竭力地出謀劃策,并且“領兵敗吳軍萬余于溧水,斬其主帥李雄等五人,擒裨將二人”,為攻滅南唐立下了赫赫戰功。
古語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意思是說再好的人或物都有缺點或不足,再不好的也有他的優勢,再有智慧的人也有不明白的時候。宋太祖和曹彬都深諳此道,因為知人之短,卻能用人以長,所以小人能發揮出正能量,做出對社會有益的事。為此,司馬光總結說:“凡人之才性,各有所能,或優于德而強于才,或長于此而短于彼。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對于領導者而言,這是一個很好的借鑒。
(編輯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