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四川攀枝花的黃先馳敏銳地捕捉到了鮮食玉米的商機,卻也同時發現了一個弊端:這種玉米的上市時間很短。黃先馳幾經尋找,終于找到了理想的種植地——云南省芒市。芒市地處亞熱帶地區,日照時間長、雨水充沛、晝夜溫差大,即使在冬季,這里的鮮食瓜果蔬菜仍然一應俱全。
黃先馳種植玉米秉持的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原則。每年八九月是玉米的上市時間,黃先馳卻在這個時候開始種植,因為這樣他的玉米就能趕在歲末年初上市;大家一壟地種兩行或三行玉米,他卻以種西瓜的方式去種玉米,一壟地種四行,這樣能在不影響品質的前提下畝產更高;別人一年只種一季玉米,他卻計算好上市時間,一茬壓著一茬種植,確保一年四季都有玉米出售。正因如此,黃先馳的玉米地在同一時間有不同生長階段的甜玉米,十五天的、一個月的、兩個月的……最讓黃先馳得意的是,每到冬季整個市場只有他有貨,因此價格很可觀。看到黃先馳種植鮮食玉米賺了錢,當地很多村民開始跟著他一起種植。幾年之后,芒市遍地都是甜玉米。
玉米一多,芒市本地市場就消化不了,怎么辦呢?黃先馳意識到,必須要拓展省外市場了。他四處奔跑考察市場,好不容易與湖北武漢一個農副產品市場的客商達成合作協議,卻沒想到,第一車貨運到武漢時箱里的玉米皮全黃了,大部分玉米也變質了。原來,芒市白天氣溫高,玉米采收下來后沒有打冷降溫,在運輸途中持續散熱,導致壓在中間的玉米變色變質。
從那之后,黃先馳盡量選擇在晚上天涼后采收玉米,并且陸續建起5個冷庫,即使晚上采收的玉米也要進入冷庫降溫處理,然后分選、打包、裝箱。為保險起見,黃先馳還在保鮮箱里放置冰瓶。這樣,鮮嫩的甜玉米即使經過10天左右的運輸和保存,也仍然很新鮮。
如今,黃先馳每年銷售自產和村民的鮮食玉米1000多噸,輻射上海、廣州、大連、成都等多個城市。靠著一手抓市場、一手抓品質,黃先馳掙得盆滿缽滿。
與他一樣,四川省成都市的李建兵在經營陽光玫瑰葡萄時也是在種植和市場這兩個方面苦下功夫。
很多年前,李建兵從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礦產專業博士畢業,之后創辦公司做勘探工作。這個過程中,他在都江堰的河西地區發現了一塊寶地——這里的土壤是黑土,天然原生的有機質含量達到了2%;地處青城山的腳下,在夏天和秋天晝夜溫差極大。這兩個特點,讓李建兵覺得這里很適合種植陽光玫瑰葡萄。
不過現實有點殘酷。第一年收獲時李建兵發現自己種出的陽光玫瑰葡萄不僅“大小果”嚴重,大的大,小的小,而且病蟲害也多,大部分是殘次果。于是,他到處請教專家,到國內一些有名的果園參觀學習。
陽光玫瑰葡萄對溫度、濕度要求比較高,尤其到了夏天,土壤溫度一旦過高,陽光玫瑰葡萄的根系就會停止生長。李建兵建造的大棚從外觀上看沒什么特別,實際上是高科技。只需要從手機上設置好數值,當棚內溫度偏高(28℃及以上)時,大棚就會自動打開通風散熱;而當溫度偏低(20℃及以下)時,大棚就會自動關閉,起到保暖作用。
此外,李建兵還獨創了精細化管理陽光玫瑰葡萄的方法,枝條之間的距離是多少、疏果疏多少、葉片留多少,他都有很精準的要求。為什么要做到這么細致呢?答案只有四個字:市場喜歡。陽光玫瑰葡萄的市場很大,但很多人在種植時追求短期效益,或在果實沒成熟時銷售,或把顆粒種得很大。在李建兵看來,陽光玫瑰葡萄要想賣得長久,賣得俏,品質穩定是關鍵。他通過精細化管理種出來的陽光玫瑰葡萄,就好像是一串串復制品——每串果子有60粒左右,每粒果子的重量都在15克左右,且每粒果子的糖分都差不多。這樣好看又好吃的葡萄,自然是搶手貨。
有句話說得好:抬頭看天,低頭看路。抬頭看“天”,看的是市場的“天時”,只有好好地研究市場,根據市場需要,才能選出最有競爭力的種植品種;低頭看“路”,看的是種植路,只有好好研究農作物的生長規律,才能種出優質的農產品。黃先馳和李建兵都是緊緊抓住深挖市場需求和精細化種植這兩個抓手,在各自擅長的領域里不斷深耕,最終成為行業的佼佼者。
(編輯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