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位演員的采訪視頻,她說:“走向松弛感的必經(jīng)之路是用力過猛。我們得先往自己身上不斷添東西,才能達到運籌帷幄的松弛感。”我很贊同她說的話。她說的是演員的表演過程,而生活中的松弛感是同樣的道理。
“松弛感”這個詞如今被人們說濫了,但很多人并不了解什么是松弛感。有人以為徹底放松就是松弛感,有人覺得躺平甚至擺爛就是松弛感。其實完全不是這樣,松弛感是一種境界,而抵達這樣的境界必然要經(jīng)歷不松弛的過程,比如緊張煩躁的過程,沉重焦慮的過程。沒有誰天生就能擁有松弛感,因為每個人都要背負一些東西。而我們都想把責(zé)任盡到,把任務(wù)完成,不斷完善自己。重任在肩,松弛感難得,所以松弛感是一種境界。
從緊張煩躁、沉重焦慮到松弛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類似“繁華過后是平淡,喧囂過后是安寧”。松弛感換一種說法可以叫“從容”,人生至境是從容,生命松弛為最美。松弛感是放松、愉悅、平靜、平和的狀態(tài),讓人體驗到的是生命的快樂、靈性和希望。松弛感是一種內(nèi)心體驗,完全是自己的事,修煉松弛感也是一個修心的過程。
想要獲得松弛感,應(yīng)該明確自己內(nèi)心想要的是什么。比如晉代的陶淵明一定也有不那么松弛的時候,甚至他也像一般人那樣焦躁煩悶過。任彭澤縣令的時候,郡官派督郵來見他,別人讓他穿戴好衣冠迎接,他卻不肯“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于是毅然辭官,歸隱田園。過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后,他獲得了心靈的自由,活得無比松弛。再比如李白,離開長安后,他“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過得逍遙自在。經(jīng)歷過人生種種,你才會明白生命的終極目的,從而有所舍棄,同時有所堅守。堅守自己想要的,內(nèi)心是滿足的,便能擁有松弛感。
我們每個普通人也要經(jīng)歷逐漸走向松弛的過程。記得我年輕的時候,活得特別累,有些用力過猛。有時為了達到一個目的,我殫精竭慮,心里總繃著一根弦。那些年,我的目標一個接著一個,好像人生總有層出不窮的目標,等待著我去完成。我覺得四十歲是個分水嶺,難怪人們都說“四十不惑”。年過四十后,有一天我夜不成眠,于是捫心自問:這樣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我的目標過于功利,活得也過于世俗。于是,后來的日子我像放下了枷鎖一樣,開始刪減自己的所謂目標。那些目標,其實多半都是一些物質(zhì)欲望。我學(xué)著過一種恬淡安靜的慢生活,漸漸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節(jié)奏。現(xiàn)在想來,我并不后悔年輕時的殫精竭慮,那時我把自己的弓拉滿,充分發(fā)掘出了自己的潛能,最大限度釋放了生命的能量。而走向松弛人生后,我開始享受這種安然自適的狀態(tài)。
你或許正走在尋找松弛的路上,時不時會有惶惑之感。快節(jié)奏的生活,喧囂的社會,如何才能修煉出真正的松弛感?首先要把腳步放慢一些,然后審視和調(diào)整自己的狀態(tài),提醒自己保持平和從容。無論遇到什么情況,情緒穩(wěn)定才不至于焦頭爛額。另外可以給未來做個規(guī)劃,如果你有個明晰的規(guī)劃,就不會過得手忙腳亂了。還有,堅定自己的內(nèi)心,不隨波逐流,不盲目攀比,這樣才不會被世俗的東西左右,而讓自己過得輕松。
松弛感是一種境界,就像登山一樣,我們拼盡腳力,極力攀高,終將抵達“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大境界。
(編輯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