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搖搖晃晃的鴨子,似乎與“穩”字毫不沾邊。可是,在剛過去的“摩羯”臺風中,有一群湛江的鴨子,卻在連電線桿、大樹都被刮倒的11級狂風里,穩穩站立,創造了一個網絡新詞——“穩如老鴨”。
老鴨之穩,穩于何故?我想無外乎以下三點。
鴨子腿短,矮胖,是典型的低姿態動物。在臺風天里,這種低姿態很好地降低了重心,從而大大減小了被刮跑的概率。一念及此,我不由聯想到舉世聞名的兵馬俑。
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結構,上覆沙土。在兩千多年的時間里,種種原因導致棚頂坍塌、土木俱下之時,高大的立姿兵馬俑全都不同程度受損。唯有二號坑東北角弩兵方陣中的160尊跪射俑受損輕微,其中一尊跪射俑居然完好如初,無須人工修復便可直面世人,因此成為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這尊跪射俑之所以保存完整,得益于它的低姿態。其作蹲跪之姿,右足、右膝、左足三個支點呈等腰三角支撐,重心在下,增加了穩定性。由此可見,在各種災難來臨之際,低姿態是安然脫險的法門之一。
老鴨之穩的第二個緣由,是其能夠分散疏導氣流的羽毛結構。這些羽毛構成了鴨子的流線型身材,有著阻力小的優勢,可以使氣流沿著身體表面平順滑過。這樣就可以分散疏導臺風的集中攻擊,進而規避了與臺風的正面硬剛,成為鴨子化險為夷的關鍵招數。
倒是有頭掉進枯井的老驢,其分散疏導滅頂之災的本事,比鴨子高妙了許多。某天,一個農夫催著一頭老驢趕路,不料驢子失足掉進一口枯井。農夫想方設法要救出驢子,卻總不奏效。無奈之下,農夫放棄了。他請來幾個鄉鄰,要把驢子埋在井里,以減輕其痛苦。
隨著泥土的填入,驢子驚慌失措,拼命掙扎??善讨?,它居然安靜了下來。農夫不解,探頭向井底張望,瞬時目瞪口呆。原來,那頭老驢并沒有認命等死,而是把埋葬它的泥土抖落身下,再立于其上。
驢子不斷地把無情的填埋之土分散疏導于四蹄之下,反將危難轉換為救命的墊腳之“石”。如此一來,隨著泥土的抬升,驢子也隨之步步高升,很快就脫困重生。
老鴨之穩的最后一個原因,是有一雙大腳。其寬大帶蹼的腳掌,無疑給身體提供了大面積的支撐,所以上身的重心,不容易超出支撐范圍,是以不易倒下。簡言之,有支撐自己的能力,是鴨子脫險的最大本事。
若論憑能力絕處逢生,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是代表之一。帕格尼尼生平坎坷,多災多難,還一度身陷囹圄。當時,獄卒給了他一把只有G弦的小提琴,命他演奏出完整的樂曲,致使帕格尼尼當眾出丑。不服輸的帕格尼尼沒有灰心,而是下定決心,要在一根琴弦上練出超凡的能力。
每天勞作之余,他刻苦練琴不曾停歇一日,終于練就了一根琴弦上的驚世絕技,成為無數人膜拜的偶像。強大的能力,才是困境里屹立不倒的最大依仗。
萬物同理。滄海橫流之中,物競天擇之下,只要不斷強大自己,學會放低姿態,懂得順應疏導,那么即便遭遇再大的風暴,也可以穩如老鴨。
(編輯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