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未成年讀者的個人信息刪除權

2024-11-22 00:00:00王浩然施小垚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4年11期

摘 要:在智慧閱讀盛行的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好未成年讀者的個人信息安全,是理論界和實務界都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刪除權成為破解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保護難題的一把金鑰匙,而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承載的人格利益,以及未成年讀者自身的特殊性,共同賦予刪除權適用的正當化基礎。通過分析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困境和實務困境,可以有針對性地完善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刪除權的制度建構,具體而言包括,兒童最佳(大)利益原則的價值指引,立足于未成年讀者弱勢地位的刪除權規范體系,以及個案中未成年人保護與公共利益保護的動態平衡。

關鍵詞: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保護;刪除權;制度建構

* 本文系“2023年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青年學者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23MFXH01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 引言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我國正在數字化的轉型時期高速發展,個人信息時刻都在以指數級的規模增長,而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成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2021年7月發布的《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未成年網民的數量已經達到1.83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94.9%,超過全國互聯網平均普及率接近25%。①一方面,互聯網的高普及率代表了知識時代的進步,使未成年人的閱讀學習有了更多渠道;但另一方面,科技這把雙刃劍也會帶來以學習為中心的未成年讀者的個人信息被過分收集、甚至泄露傳播之風險,嚴重影響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嚴。

目前,國內學者對于個人信息保護的研究異常活躍,已經基本形成相對完善的保護體系,但針對未成年人以及未成年讀者的個人信息保護的研究卻屈指可數。為數不多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從公共圖書館的角度敘述宏觀的規制路徑。比如,分析公共圖書館讀者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以及法律對讀者個人信息保護的規范缺失,從而提出完善法律、規范行業和升級網絡技術的對策;①又如,立足于物聯網中的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優化館藏管理和讀者服務的目標,以區塊鏈技術為圖書館個人信息保護提供支持;②還如,著眼于圖書館、未成年讀者與監護人三方的關系平衡,以及告知同意原則的固有缺陷,通過未成年人最佳(大)利益原則、公共健康模式和圖書館方的靈活政策協同構建未成年人個人信息保護體系;再如,主張監護人同意機制是未成年人個人信息保護的關鍵,依據民法監護理論的替代決定模式進行底層邏輯構建;③等等。此外,亦有學者通過比較歐盟法和美國法的經驗,主張在立法上設置專門的未成年人個人信息保護章節,為實務裁判提供清晰的請求權基礎。

總體來說,既有研究大多或著眼于圖書館視角下的讀者保護,或主張個人信息保護的制度構建,缺乏將兩種思路融會貫通構建專門針對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保護的具體制度的論述。因此,本文嘗試從未成年讀者的特殊性出發,進行信息保護的正當化論證,概括分析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的保護困境,然后有針對性地提出刪除權的制度建構藍圖,力爭為未成年讀者的個人信息保護提供具體可行的未來進路。

二 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保護的論證

1. 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的法律屬性

一般來說,個人信息是指可以被識別的特定自然人的一切數據集合,雖然關于個人信息的概念存在多種界定方式,但不同的定義方式最終都指向了“身份識別”的實質特征。④我國立法亦采納了“身份識別”的認定標準,通過相對成熟的“概括+列舉”模式擴張了個人信息的外延范圍。雖然我國法律并未明確規定個人信息的權益屬性,理論界也對個人信息屬權利說或利益說觀點分歧巨大,但不同觀點背后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態度都秉承著相同的價值取向,因此理論爭鳴對于實務中信息保護的影響有限。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將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法律條款置于人格權編,說明個人信息在本質上屬于人格權而非財產權,但不代表其缺乏財產利益和市場價值。相反,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個人信息的財產利益逐漸凸顯,逐漸成為數字社會的基礎性生產資料和新型資產,是極具商業價值和經濟潛力的“電子石油”。與此同時,巨大的經濟價值也直接導致個人信息更易遭受侵害,使作為信息主體的自然人經常暴露于“群狼環伺之下”。⑤

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保護是個人信息保護在未成年讀者領域的投射,旨在保護未成年讀者在進行日常的閱讀學習中具有的,其個人信息免受他人侵害的權利以及被侵權后的權利救濟。個人信息與個人存在著一定的對應關系,是信息主體區別于其他人的關鍵要素。未成年讀者的個人信息承載著未成年人的人格利益、少量財產利益以及一定程度的公共利益。由于社會分工的差異,未成年讀者創造的經濟利益和市場價值較成年人相對有限,但其人格尊嚴和人格自由相較于成年人卻相差無幾。因此,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中的人格利益遠超過居于次要地位的財產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說保護未成年讀者的個人信息就是在保護其基本人格尊嚴與人格自由。而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的財產屬性,則生動地呈現出個人信息“主體性弱化”的典型特征,即個人信息易受侵害,但對個體而言造成的財產損害相對微小。①

2. 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的特殊性

互聯網對于個人信息的超強記憶功能使記憶成為新常態,遺忘卻成為例外。②面對當今泛娛樂化的經濟現狀,以營利為目的的閱讀服務機構為吸引讀者流量往往會提供個性化、多元化的閱讀體驗,除收集未成年讀者的基礎信息、賬號記錄和預訂請求等必要信息外,還可能通過瀏覽賬號歷史、數據緩存和Cookies分析等方式有意無意地獲取未成年用戶的更為敏感的個人信息,如情感狀態、宗教信仰、身體心理健康狀況等。未成年讀者的風險防控意識較差,往往對于信息泄露所面臨的風險防備不足。當個人信息甚至敏感信息存儲上網、任人瀏覽而難以刪除時,未成年讀者會感受到空前強烈的不安甚至恐懼。而這種恐懼,很可能會對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讀者造成嚴重沖擊,妨害其健全人格的健康發展。面對此種困境,個人信息刪除權成了破局的關鍵。

從行為能力的角度出發,只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才能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我國《民法典》規定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是成年人,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綜上,對于未成年讀者而言,即便是其自愿做出的出讓個人信息行為,該行為的法律效力也處于無效效力待定的狀態。加之未成年讀者的行為模式穩定性較低,其個人信息與成年后人格價值相差懸殊的情況比比皆是。有數據統計顯示,中學階段的未成年人普遍處于叛逆期,常因情緒波動或貪圖享樂而輕易泄露自身的個人信息,實務中中學生個人信息受到侵害的可能性最高。③同時,該年齡段讀者數量在未成年讀者群體中也占比最大,因此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問題的解決很大程度上是對中學生讀者信息安全的解決。

刪除權是個人信息刪除權的簡稱,本質上歸屬于個人信息權益概念之下,指在符合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情形下,信息主體請求信息擁有者及時刪除自身個人信息的權利。④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刪除權的適用范圍持續擴張,最終成為互聯網上擦除自身信息印記的權利。雖有學者主張區分刪除權與被遺忘權,但二者在權利構成與技術安排上具有內在同一性,最多只是稱謂上的多元化而已。①況且,我國現行規范中的刪除權完全能涵蓋被遺忘權的全部內容,并沒有必要疊床架屋地另行規定被遺忘權。在實際生活中,未成年讀者及其監護人可以請求刪除閱讀服務機構上的讀者信息,在最大程度上起到及時止損的效果。

3. 未成年讀者適用刪除權的正當化基礎

在大數據時代,未成年讀者的個人信息保護具有顯而易見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應以個人信息刪除權確保未成年讀者的個人信息免受非法處理,使未成年讀者依據自身意愿刪除部分已經公開的個人信息,為未成年讀者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網絡環境。未成年讀者適用刪除權具有正當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未成年讀者風險識別能力的欠缺。互聯網上的豐富元素和未成年讀者的好奇心是大數據時代的孿生子。②受制于行為能力和生活閱歷的雙重限制,未成年讀者對風險的識別能力和抵御能力都相對有限。同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相比,未成年讀者對于互聯網中充斥的利益與誘惑難以抵御,對于發布個人信息的行為后果也缺乏認知。另外,以閱讀服務機構為代表的互聯網運營商常常會利用未成年讀者風險意識方面的欠缺,通過多種方式大肆攫取甚至巧取豪奪讀者個人信息。閱讀服務機構推出的各種私人定制服務,常常是在科技的幫助下隱藏了“個人信息換服務”的侵權行為,導致未成年人甚至成年人都難以辨別這樣的信息陷阱而泄露過多的個人信息。根據相關機構的調查,未成年人常因在互聯網上發布過多信息而追悔莫及,也因信息難以刪除而倍感困擾。①此時,借助刪除權賦予未成年人清除自身不適當信息的權利具有現實意義。

第二,兒童最佳(大)利益原則的要求。二戰后,人權運動與兒童保護運動在國際社會上逐漸興起,并最終成為超越地緣政治與種族區分的人類共用規則指引。聯合國大會于1948年在《世界人權宣言》中明確提出了兒童權利保護的概念,規定兒童有權享有更優先的幫助和更特殊的對待。此后,《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對兒童在家庭、社會與國家間的特殊保護地位作出進一步的規定,與《世界人權宣言》一起共同構成國際社會對于兒童權利保護的法律體系。1989年,聯合國大會正式通過了《兒童權利公約》,這是第一份專門規定兒童權利、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人權文件,該公約第三條第一款確立的兒童最佳(大)利益原則(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在全球范圍內創設了具有包容性的價值導向和道德觀念框架,主張采取多種手段用以保障兒童“身體、心智、道德、精神和社會等方面的發展”。截至2015年,《兒童權利公約》已經獲得了196個國家的批準,成為迄今為止歷史上成員國數量最多的人權條約,②我國亦于1992年正式加入《兒童權利公約》。

未成年人的特殊地位導致其權利需要得到重點保護,此觀點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而刪除權在信息安全保護領域的應用,為未成年讀者及其他群體提供了刪除不利個人信息的途徑,與國際社會以及我國社會保障兒童健康發展的價值觀念相契合。

第三,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指引。隨著一系列法律法規的頒行與完善,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公私法協同治理的個人信息保護體系,突出體現對于未成年人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以下簡稱《公共圖書館法》)的頒行更是為閱讀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為未成年讀者的個人信息保護提供了立法支撐。

從公法層面出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并無關于隱私權或個人信息保護的直接規定,但《憲法》第三十三條、第三十八條分別確立了保護公民的人權與人格尊嚴的基本立場,通過對其進行擴張性解釋,可以使人權保護和人格尊嚴的適用范圍涵蓋個人信息。③此外,《憲法》第四十六條、第四十九條保障未成年人全面發展的權利規定,也為未成年人刪除權的確立提供了依據。也就是說,憲法從基本人權角度為未成年公民信息刪除權的確立提供了法理基礎。

從私法層面出發,《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條對個人信息保護作出了專門規定,在人格權編的第六章中更是集中規定了個人信息保護制度。也就是說,《民法典》建立起了相對完整的個人信息民法保護體系,從而為不同部門和領域內的相關規則提供民事基本法的支撐。《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以下簡稱《個人信息保護法》)作為個人信息保護的專門法,其第二十八條將不滿十四周歲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規定為敏感個人信息,第三十一條要求個人信息處理者在處理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時應當制定專門的個人信息處理規則,而第四十七條則構建了完整的信息刪除權規則。

基于保護讀者個人信息與對未成年讀者開展閱讀指導的考量,承載著完善公共閱讀文化服務體系使命的《公共圖書館法》應運而生。其中,《公共圖書館法》第三十七條規定要為未成年讀者提供內容適宜的文獻信息,第四十三條規定應當妥善保護讀者的個人信息,而第五十條設置了侵犯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的法律責任。

三 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的保護困境

1. 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困境

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相對完整的個人信息刪除權法律體系,《民法典》《個人信息保護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均已明確規定個人有權請求信息處理者刪除個人信息的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以下簡稱《未成年人保護法》)、《公共圖書館法》、國家網信辦頒布的 《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規定》也對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保護進行了規定。也就是說,我國對于個人信息保護與未成年人權利保障都設置了相應的法律規制條款。

在諸多法律法規中,《個人信息保護法》和《公共圖書館法》對于未成年讀者的個人信息保護意義最大。《個人信息保護法》的頒行標志著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水平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其采取“概括+列舉”的方式對敏感個人信息進行明文規定,明確將不滿十四周歲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認定為敏感信息,妥當地擴大了敏感信息的范圍,同時嚴格規范了信息處理者的告知義務以及信息主體的同意程序,有利于全面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①《公共圖書館法》作為我國學習型社會建設法規的中流砥柱,構建起服務于所有讀者的圖書館事業發展基本制度,初步規定了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保護的制度體系。相關制度的初步建立,都體現了我國法律制度對基本人權的尊重,反映了中國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所取得的巨大進步。

我國法律體系在未成年人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進步有目共睹,但這并不意味著相關法律法規已盡善盡美。相關法律規定總體而言相對簡單,大多為線條粗略的原則性指引,在實務中的可操作性不強。比如,《個人信息保護法》雖然將不滿十四周歲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界定為敏感信息,卻沒有進一步規定專門的未成年人信息保護條款,未體現出對于未成年人更大力度的保護姿態。《公共圖書館法》于2018年正式施行,但彼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已通過并生效,《民法典》與《個人信息保護法》亦開啟編纂征程并向社會公布立法草案,后三項立法均對個人信息進行了明確界定,但幾乎同時開展立法活動的《公共圖書館法》卻忽略了讀者個人信息的界定,也未搭建針對未成年讀者從信息收集到保存、利用、刪除的全方位保障體系。此外,《公共圖書館法》也沒有區分成年讀者與未成年讀者的信息保護政策,缺乏面向未成年人信息保護的專門條款,忽視了未成年讀者在保護上的特殊之處。

2. 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保護的實務困境

在實務中,為未成年讀者提供閱讀服務的機構主要分為兩類—傳統閱讀服務機構和云端閱讀服務機構,前者主要包括實體公共圖書館以及書店等線下閱讀場所,后者包括智慧圖書館以及各種智能閱讀軟件。個人信息保護政策可以有效提升讀者產品黏度,緩解讀者的隱私擔憂,是實現未成年讀者信息保護和權益保障的重要工具。但在實務中,不少閱讀服務機構對于個人信息保護政策不夠重視,使未成年讀者的個人信息保護力度不足。

對于傳統閱讀服務機構而言,我國傳統的讀者權益保護模式多基于實體環境建立,信息保護政策相對落后,也未出臺統一有效的未成年人個人信息保護行業標準。傳統閱讀服務機構從未成年人基本信息、讀者信息、借閱書目共享和Cookie技術使用、網站安全機制等方面制定了個人信息保護政策,有些用于讀書卡的制定和適用,有些用于書籍財產的保護,同時只依據簡單的技術手段匯集未成年讀者的個人信息。此外,傳統閱讀服務機構網絡環境下的技術系統運行亦存在風險,比如圖書館中的無線射頻技術會自動識別未成年讀者的個人信息,無線傳輸技術也容易遭受黑客的偵聽篡改和信號劫持。①但是,即便是如此簡陋的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政策,亦有諸多機構并未進行有效規定。比如,有學者對我國33個省級公共圖書館的個人信息保護政策進行分析,發現僅有兩所省級圖書館規定了詳細的讀者個人信息保護政策,所占比例之低令人咋舌。②

對于云端閱讀服務機構而言,其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保護模式多為“實體模式的線上化”,沒有依據大數據網絡的特性與時俱進,導致個人信息保護成為未成年讀者權益保護的薄弱環節。首先,云端閱讀服務機構關于未成年讀者的個人信息濫用及泄露問題十分嚴重,但專門規制未成年讀者信息保護的條款卻少之又少,規范性與合規性也較差。其次,云端閱讀服務機構普遍強調監護人對于隱私條款的責任(要求監護人事先同意),政策宣導意味強烈,卻缺乏針對未成年讀者自身的細化規范。再次,有關未成年讀者的定義并未統一,大部分閱讀軟件將未成年讀者定義為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但仍有部分閱讀服務機構使用“兒童”“孩子”的不同稱呼和不同年齡要求,造成了對于未成年讀者保護的規范漏洞。③最后,規制未成年讀者信息侵權的方式缺失,諸多閱讀軟件對于信息侵權責任的損害賠償規定或含糊不清,或避重就輕,或晦澀難懂,④不利于被侵害信息后的未成年人權益救濟。

通過對閱讀服務機構中未成年讀者信息保護困境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所有困境都最終指向個人信息的過度收集、濫用,卻又通過各種方式拒絕讀者的信息刪除。在閱讀服務機構與讀者的信息關系中,閱讀服務機構處于絕對主導地位,既具有技術優勢,又充斥經濟動機,而未成年讀者則處于相對弱勢的位置。因此,問題的最優解無疑是扭轉未成年讀者的劣勢地位,使閱讀服務徹底轉變為“買方市場”,但此解決進路耗時長且難度巨大。當下維護自身權益最便捷的規范進路,仍是賦予未成年讀者以個人信息刪除權的次優方式,因此,構建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刪除權制度成為破解困境的關鍵。

四 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刪除權的制度建構

1. 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刪除權的價值取向:兒童最佳(大)利益原則

在比較法上,歐盟法和美國法的個人信息保護模式分別代表了人格權益保護和言論自由至上的價值取向。兩種價值觀指導下的刪除權立法模式也分為兩種:以歐盟法為代表的優先保護模式和以美國法為代表的平等對待模式。前者主張積極適用刪除權來保障個人信息,后者主張限制刪除權適用范圍以促進信息流通。具體而言,歐盟法注重個人信息保護的原因在于其保護隱私信息的傳統和對二戰時期個人信息濫用的反思,主張將個人信息保護上升到人權保護的高度,因此對互聯網上可能給人類帶來威脅的行為持有一種警覺的態度。美國法更加強調個人信息的自由流動與侵害救濟,信息保護權衡比重通常讓位于言論自由。不同模式及內涵的價值取舍都是根據本國或本地區的文化、社會和歷史經驗等因素進行綜合權衡的結果,難以進行簡單的優劣評價。①然而,兩種保護模式均主張側重未成年人的利益保護,積極賦予未成年人刪除權,這再次印證了未成年人個人信息保護的特殊之處。

歐盟法和美國法對于未成年人個人信息保護的原則,其本質就是兒童最佳(大)利益原則。在我國,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刪除權也應堅持兒童最佳(大)利益的價值取向,并且秉持信息自主優先的理念。立法機構在立法活動和法律解釋中都應該以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保護作為基本原則,閱讀服務機構及其他信息處理者亦應對未成年讀者的信息保護給予最大程度的重視和保障。

2. 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刪除權的權利規則:未成年讀者的特殊保護

如上文所述,我國法律雖在宏觀上規定了刪除權的基本規則,但過于抽象的法律表述并未起到應有的指引作用。因此,應明確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刪除權的權利內容,包括主體范圍、權利內容和適用情形等。

第一,明確刪除權的主體范圍。刪除權的主體范圍既包括權利主體,也包括義務主體。在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規中,如《民法典》《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安全法》等,未明確未成年人個人信息刪除權的權利行使方式,現實生活中往往由監護人全權處理。可是,監護人代理的未成年人個人信息保護模式存在一個預設前提,即監護人與未成年人的利益始終一致。在現實中,家長本位的影響常常導致監護人的決策忽略未成年人的合理訴求,比如社交軟件中常見的“父母曬娃”行為。因此,應擴張刪除權的權利主體范圍,尊重未成年讀者的自決權,通過公共健康模式的方式宣傳教育監護人,使其知悉閱讀機構的個人信息保護政策,建構未成年讀者與其監護人共同參與的二元刪除權模式。關于具體內容設置,可以借鑒《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七十二條第二款之規定,將未成年人刪除權的權利主體范圍明確為“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

而在義務主體范圍的界定中,個人信息保護的權利主體是自然人而不是法人,但其義務主體卻不受此限。具體而言,義務主體應該是信息控制者,在未成年讀者保護的語境中主要是閱讀服務機構。當閱讀服務機構收到權利方的刪除通知時,應當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刪除并予以信息反饋。若閱讀服務機構發現未成年讀者的信息泄露,也應該主動將其刪除并及時通知相關人員。如果閱讀服務機構因合并、分立等情況導致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轉移時,接收方也要承繼信息刪除的義務。

第二,明確刪除權的權利內容。刪除權并非是將個人信息刪除清零的權利,畢竟閱讀服務機構維持正常的運營秩序也需要個人信息的授權和使用。因此,刪除權應包括個人信息刪除與個人信息保留兩方面。個人信息刪除的相關內容前文已有討論,在此不再贅述。個人信息保留是指,信息控制者出于合理利用信息的目的,在事先取得信息主體同意的情況下,對必要信息予以保留并進行匿名化處理后加以利用。在未成年讀者和閱讀服務機構之間通常存在服務合同,其中對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的合理使用既是其應履行合同的要求,也是開展閱讀服務的客觀條件。只不過要在這個過程中對未成年讀者的個人信息加以甄別,防止個人信息的過度收集和肆意傳播,如未成年讀者的父母職業、家庭收入、情感狀況、宗教信仰等,便屬于過度信息收集的范疇。

第三,明確刪除權的適用情形。相對于成年讀者,未成年讀者的地位更弱勢、個人信息被侵害后的影響更大。鑒于未成年讀者的刪除權也應有其特殊性,要給予其更為嚴格的保護。首先,應確立更廣泛的刪除范圍。一般刪除權的客體為所涉及的個人信息數據及副本,只有當個人信息受侵犯情況嚴重時,才能例外主張刪除有關信息的所有引擎甚至相關頁面。當下,未成年人刪除權的客體應以相關個人信息、搜索引擎以及相關網頁為常態,無須情節嚴重的要求。另外,當閱讀服務機構解散、破產或未成年讀者注銷自身閱讀服務賬號時,未成年讀者也應有權主張刪除曾保存在該閱讀服務機構存儲的所有個人信息。其次,應采取更強的刪除力度。一般刪除權的行使多為對于個人信息的修正和暫時刪除,待信息控制者完成脫敏處理后再匿名利用。今后,對于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的刪除應賦予更強的力度,以個人信息的永久性刪除為主,但可例外允許閱讀服務機構經未成年讀者及其監護人的雙重許可后脫敏使用。最后,應設置更寬松的刪除時間限制。為緩和個人信息保護與言論自由之間的緊張關系,刪除權的行使多有時間限制,超過規定時間的個人信息則可能被認定為失去與所涉信息主體的相關性而予以保留。但是,未成年讀者的個人信息屬于敏感信息,不應對刪除權的適用設置時間限制條件,一經發現信息濫用就該立即刪除。

3. 明晰閱讀服務機構的抗辯事由:基于公共利益的動態考量

刪除權是個人信息保護體系建構的重要環節,但它從來都不是一項絕對且任意的權利。①個人信息不僅僅具有人格屬性和財產屬性,也承載著社會屬性和公共價值,對社會整體而言,必要時某些個人權利需讓位于社會公共利益。因此,當面臨國家安全、國防事務、公共衛生、行政調查和刑事訴訟等公共利益沖突時,刪除權的行使需要受到限制。以新冠疫情防控為例,只有準確掌握公民的身體健康、出行軌跡等個人信息,才能夠采取相應的措施來確保公共衛生安全。這說明,在涉公共利益的場合下,個人信息主體需要負擔一定程度的容忍義務,謹慎甚至限制刪除權的使用。《個人信息保護法》第十三條、《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九條為個人信息保護讓步于公共利益維護提供了法律基礎。

即使未成年讀者的個人信息保護中,也應賦予閱讀服務機構以個人信息限制處理權來對抗刪除權,作為對公共利益原則的貫徹。但需要注意的是,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作為敏感個人信息,其保護力度理應高于對一般個人信息的保護,而公共利益作為社會秩序正常運轉的基礎亦有優先保護之理。當兩種特殊的價值形態發生沖突時,不應產生孰優孰劣的絕對剛性規則,而是應該建立未成年讀者保護與兼顧公共利益的動態考量系統,根據案件情況進行具體規劃。此時,應將比例原則作為刪除權適用與否的判斷標準。

比例原則起源于公法領域的權力限制,旨在規定公權力機構在干預公民個人自由與私權行使時不能逾越必要的限度。提出比例原則的最初目的是防止公權力的濫用,但其“禁止過度”的宗旨與私法領域的公平原則也是完全契合的。①也就是說,比例原則適用于公私法領域的權利救濟,這一點并無邏輯障礙。具體到未成年讀者的刪除權事項上,若難以判斷未成年人利益保護與公共利益保護的順位,可以綜合考察此時公共利益的具體情節。比如,為了實施新聞報道和輿論監督(如時事評論)、應對緊急情況和突發事件(如抗震救災)而不得不使用未成年讀者的個人信息時,應更加傾向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但若前述公共利益的實現存在其他方式,則應更傾向于未成年人信息的保護。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對公共利益優先保護,但在披露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時也應對其信息作最大程度的技術和匿名化處理,保證比例原則的精神引導貫穿始終。

五 結語

高爾基曾言:“書籍是人類不可分離的生活伴侶和導師。”閱讀對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意義重大,保障未成年讀者的個人信息安全,既是對兒童最佳(大)利益原則的貫徹,也是規制個人信息安全的題中應有之義。互聯網既能傳播知識,也能產生風險,所以要將個人信息刪除權這把“奧卡姆剃刀”在未成年讀者的個人信息海洋中來回穿梭,依照未成年人及其監護人的意愿去除被侵害的信息。我國未成年讀者的個人信息保護應堅持兒童最佳(大)利益原則的價值取向,從其弱勢地位出發,構建完善妥當的刪除權規范體系,同時賦予閱讀服務機構以個人信息限制處理權作為抗辯手段,實現未成年人保護與公共利益保護的動態平衡。

更進一步講,為實現對未成年讀者個人信息的徹底保護,在未來的立法中應吸取《公共圖書館法》立法不足的教訓,借鑒未成年人信息保護的單獨規制模式,設置內容具體、操作性強的未成年讀者信息保護法,以整合立法的碎片化情況。

① CNNIC:《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http://www.199it.com/archives/1286834.html,最后訪問日期2022年3月27日。

① 梅傲、勾明鳳:《〈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背景下公共圖書館讀者個人信息保護的缺失及完善》,《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1年第5期,第29—34頁。

② 柳林子、趙力:《區塊鏈技術下圖書館讀者個人信息保護研究》,《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年第5期,第96—101頁。

③ 蔡一博、吳濤:《未成年人個人信息保護的困境與制度應對—以“替代決定”的監護人同意機制完善為視角》,《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1年第2期,第126—133頁。

④ 葉名怡:《論個人信息權的基本范疇》,《清華法學》2018年第5期,第143—158頁。

⑤ 林玫君:《論個人資料保護法之“當事人同意”》,《東海大學法學研究》2017年第4期,第121—170頁。

① 張陳果:《個人信息保護救濟機制的比較法分析與解釋論展開》,《蘇州大學學報》( 法學版)2021年第4期,第77—86頁。

② Lawrence Siry:“Forget Me Forget Me Not: Reconciling Two Different Paradigms of the Right to Be Forgotten”,Kentucky Law Journal,2014,vol 103,PP.314.

③ 張曉冰:《未成年人個人信息保護的差異分析》,《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9年第4期,第114—119頁。

④ 王利明:《論個人信息刪除權》,《東方法學》2022年第1期,第38—52頁。

① 余筱蘭:《民法典編纂視角下信息刪除權建構》,《政治與法律》2018年第4期,第26—37頁。

② 孫宇、羅瑋琳:《從個人數據保護到數據主體人格權維護—兼評〈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規定〉的實施》,《電子政務》2020年第12期,第52—58頁。

① Jaclyn Kurin:“Does the Internet Eraser Button for Youth Delete First Amendment Right of Others”,Revista de Investigacoes Constitucionais,2017,vol4,PP.18.

② 隋燕飛:《〈兒童權利公約〉:保護兒童權利、增進兒童福利的專門人權法律文件》,《人權》2015年第4期,第126—142頁。

③ 林來梵:《人的尊嚴與人格尊嚴—兼論中國憲法第38條的解釋方案》,《浙江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第47—55、126頁。

① 金武剛:《公共圖書館服務:從行業共識到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解讀》,《圖書館雜志》2017年第11期,第15—19頁。

① 柳林子、趙力:《區塊鏈技術下圖書館讀者個人信息保護研究》,《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年第5期,第96—101頁。

② 王肅之:《公共圖書館讀者個人信息保護政策的完善—基于〈公共圖書館法〉》,《圖書館論壇》2018年第6期,第106—112頁。

③ 王苑:《中國未成年人網絡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進路—對“監護人或家長同意”機制的反思》,《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6期,第133—139頁。

④ 徐磊、郭旭:《大數據時代讀者個人信息保護的實踐邏輯與規范路徑—以圖書類App隱私政策文本為視角》,《圖書館建設》2021年第1期,第74—83、92頁。

① 宋亞輝:《個人信息的私法保護模式研究—〈民法總則〉第111條的解釋論》,《比較法研究》2019年第2期,第86—103頁。

① 萬方:《終將被遺忘的權利—我國引入被遺忘權的思考》,《法學評論》2016年第6期,第155—162頁。

① 鄭曉劍:《比例原則在民法上的適用及展開》,《中國法學》2016年第2期,第143—165頁。

作者簡介

王浩然,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施小垚,昆明市盤龍區法院法官。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午夜啪啪福利|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网拍在线|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99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青青网在线国产|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浓毛av| 国产在线八区|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白浆视频|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制服丝袜一区| 久久婷婷六月|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99视频在线| 黄色在线不卡| 欧美另类图片视频无弹跳第一页| 国产最爽的乱婬视频国语对白| 日韩123欧美字幕|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毛片在线区|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国产91高清视频|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日韩在线视频网|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国产喷水视频|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亚洲aⅴ天堂| 丁香六月综合网|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欧美午夜小视频|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色有码无码视频|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色婷婷在线播放|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99热亚洲精品6码|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亚洲午夜天堂|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亚洲成人精品| 久久夜夜视频|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免费一极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