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還存在著銜接意識不夠、銜接不準確、銜接不全面等問題。規則教育作為貫穿義務教育的主題之一,在四個學段中體現著差異。因為這些差異,實現了規則教育在內容和教育目標上的螺旋上升,避免了簡單重復性的教學。本文將以課標為依據,通過對比不同學段的核心素養表現、學段目標、課程內容和學業質量要求,探索義務教育階段法治教育目標銜接的策略,并提出相應銜接建議。
│關鍵詞│義務教育階段;法治教育目標;銜接策略
* 本文系北京市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研究項目“法治教育目標在義教階段的銜接研究”(項目編號:XXSZ2023ZC30)的階段性成果。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政課教師要上好思政課,必須解決好學段之間教育目標銜接的問題。道德與法治課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做好法治教育目標的學段銜接,是落實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法治教育目標銜接是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關鍵。目前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義務教育階段法治教育目標的銜接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一)教師只關注本學段教材,缺乏目標銜接意識
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只關注本學段教材,教材講什么,他們就教什么,并按照教材內容確定教育目標,導致各學段教學目標銜接不上。其實,在大中小學不同學段的教材編寫過程中,各教材的編委是不同的人員,他們對教材內容的選擇有著一定的主觀性,加之各教材主題跳躍,因此很難看到不同學段法治教育目標的差異。因此,單純依靠本學段教材內容來確定法治教育目標,會導致目標出現偏差,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源于教師缺乏課標意識和目標銜接意識。
(二)只關注本學段課標內容,使教學目標銜接不準確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第四學段(7~9年級)在課程內容中規定要“了解憲法基本知識”,如果不將義務教育前三個學段的課程內容放在一起看,往往會誤認為憲法教育是從初中才開始啟蒙的,這就會造成目標銜接的不準確。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缺乏“課標意識”,只關注自己所教學段的課標要求,不關注相鄰學段的課標,使學段之間教學目標割裂。
(三)只關注法治知識傳授,使教育目標銜接不全
《課標》是圍繞核心素養來確立課程目標的,其中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①。有鑒于此,也必然要把學生的法治知識學習與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開展法治教育。而單純關注法治知識的傳授,是法治教育目標銜接不全的表現,背離了使時代新人全面發展的要求。這種以“教知識”為主的割裂了“教書”和“育人”的教學關系,是教師對自身崗位職責認識不到位造成的。
《課標》以核心素養統領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學業質量標準,從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視角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因此,義務教育階段法治教育目標的銜接也必須遵循這一思路。鑒于目前使用的教材與《課標》還不匹配,筆者以規則教育為例,探索目標銜接的基本策略。
(一)從核心素養學段表現看法治教育目標的一致性
核心素養是《課標》的靈魂,其統領各學段的法治教育目標。要做好不同學段法治教育目標的銜接,首先要正確理解不同學段核心素養的表現差異。《課標》在文末用附錄的形式呈現了“核心素養學段表現”,以規則為例:1~6年級為“了解生活中的法律規范,形成規則意識”;7~9年級為“了解習近平法治思想”“強化憲法法律至上”??梢?,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素養表現從學習生活中的規則到擁護國家治理,由學規則向守規則過渡,體現了規則教育的一致性。只不過,1~6年級是規則意識的啟蒙階段,學生要在其生活范圍內初步了解和認識規則;而7~9年級側重對學生法治參與能力的培養,需要促進其規則意識內化為法治思維,進行法治實踐。
(二)從學段目標看法治教育目標的連續性
學段目標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成長需求,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則,對義務教育四個學段法治觀念進行細化,分階段落實學生法治觀念素養的持續培育。
在規則教育中,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段目標是如何兼顧連續性和差異性的呢?
對比表1可以看出,第一學段要求學生了解生活中的規則,知道生活中是有規則的,要遵守規則,這里的規則是外在的生活中的規則,比如學校紀律、課堂秩序這些簡單規則。第二學段要求學生了解社會交往過程中的規則,做到眼里有他人,能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感受規則、遵守規則。前兩個學段都是從個人角度展開的。第三學段要求學生從公民角度培養法治意識,樹立用法意識,形成守法意識。從此學段開始,主體對規則的認識由外向內發展。第四學段要求學生從國家角度認識法律的本質、認識國家基本制度、認識黨的領導地位,體現國家治理。綜上,前三個學段強調規則和規則在法律層面上的要求,都是從個人要遵守規則這個角度講的,而第四個學段是從國家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參與法治實踐,多從公民法治觀念、守法意識和用法能力等方面展開。從表1中還可以看出,規則教育貫穿義務教育階段的全過程,體現著法治觀念的大中小學一體化培養。
另外,從規則教育學段目標的要求中可以看出,義務教育四個學段從基本的遵守規則到守法用法意識的樹立,再到對法治實踐的理性參與,體現了法治教育目標的進階。
(三)從課程內容要求看法治教育目標的延展性
課程內容是核心素養的重要培育載體,在規則教育中,課程內容要求同樣體現了延展性的特點。以規則教育為例,其在義務教育階段圍繞“我與規則”這一主線逐漸展開。
第一學段圍繞學校生活規則、誠信規則展開,是規則教育的啟蒙階段。規則教育是從使學生適應校園生活開始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學校規則的由來,使其言行舉止符合基本的道德準則和規則,初步樹立規則意識。第二學段圍繞規則制定展開,目的是讓學生在參與模擬制定規則的過程中,初步感知規則是公共生活的必需品,進而能夠遵守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基本道德和法律,進一步樹立規則意識并自覺遵守規則。第三學段圍繞遵守公共生活規則展開,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社會公共生活的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做到遵守公共秩序,遵紀守法,養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增強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第四學段圍繞國家治理、國際規則展開,繼續強化學生對法治知識的理性認知、對法治思維和法治實踐的不斷磨練,側重提升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運用規則分析和評價社會生活中的現象的能力,從而打下參與社會生活的基礎。
(四)從學業質量標準中看法治教育評價的連貫性
學業質量標準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反映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考查目標達成度。學業質量標準“把核心素養轉化為做事能力”,“把核心素養由不可測的綜合品質轉化為可觀測、可操作的行為表現”①,是指導評價與考試命題的基本依據。學業質量標準從真實情境、學科知識、學科任務和行為表現四個維度劃分學業質量水平層級,是理解不同學段法治教育目標水平差異的關鍵。
從真實情境描述來看,第一學段到第四學段,分別以“家庭、學校生活”“家庭與社會生活”“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國家”為真實情境??梢?,從第一學段到第四學段,學生面對的真實情境是從身邊熟悉、簡單的情境,逐漸向陌生、復雜的情境拓展的。從學科知識來看,第一學段到第四學段,學生要學習的規則由班規校紀向社會規則、憲法法律、習近平法治思想延伸。從學科任務來看,第一學段到第四學段,學生要“識別道路交通和安全標識”“簡要分析遵守規則的重要性”“結合實例論述如何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結合實例闡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內容和意義”等,任務要求從辨識與判斷向闡釋與論證、探究與建構發展,展現了從簡單到復雜,難度逐漸增大的過程。從行為表現看,第一學段到第四學段,要求學生“遵守課堂紀律”“遵守規則”“維護公共秩序與社會安全,遵守法律規定”“正確認識和行使公民權利、履行公民義務”等,體現了行為表現質量要求從低到高的變化。綜上所述,學業質量標準從真實情境、學科知識、學科任務、行為表現四個維度不斷拓展延伸,體現法治教育評價的連貫性。
總之,義務教育階段法治教育目標的銜接,要以課程核心素養為統領,對比學段目標,梳理課程內容,分析不同學段學業質量標準,從中尋找法治教育目標一以貫之的連續性要求和學段差異,促進義務教育階段法治教育目標的有效銜接。
(一)明晰課標要求,強化法治教育目標銜接意識
教師一定要深度鉆研《課標》,從整體上把握《課標》的基本要求。關注不同學段目標的差異,以前一學段目標水平要求為起點,兼顧后一學段法治教育目標,努力做到不重復前一學段目標,不跨越后一學段目標,準確定位本學段法治教育目標。
(二)遵循課標設計思路,探尋法治教育目標銜接的實施策略
教師要明確課標設計的思路,并有意識地將法治教育目標的銜接與其聯系起來。依據《課標》設計教學思路,以核心素養為統領,從核心素養、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標準等維度,尋找法治教育目標的有效進階。
(三)素養為重,全面落實法治觀念素養培育
教師在進行義務教育階段法治教育目標銜接的過程中,要把法治知識學習、法治思維培養和法治實踐能力有機整合,避免過分關注知識教學,把“育知識”與“育人”有機融合,全面落實法治觀念素養培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第5頁。
①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修訂組、韓震、萬俊人:《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2023年第3期,第206頁。
閆鳳云,北京市延慶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初中道德與法治教研員,正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