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探討基于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的家庭協同式護理對年輕乳腺癌患者生育憂慮的影響。方法:選取2021年1月1日~2022年1月31日乳腺科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基于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的家庭協同式護理;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社會功能[采用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FRS)]、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測定量表(FACT-B)]、自我感受負擔[采用自我感受負擔量表(SPBS)]、生育憂慮[采用癌癥后生育憂慮量表(RCAC)]。結果:干預后,兩組SFRS評分及身體負擔評分、情感負擔評分、SPBS總分低于干預前(P<0.05),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1);出院后3個月,兩組FACT-B評分高于干預前(P<0.05),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1);研究組干預后RCAC評分低于干預前及對照組(P<0.01)。結論:基于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的家庭協同式護理有助于年輕乳腺癌患者社會功能恢復和生活質量提高,能夠減輕患者的身體負擔與情感負擔,通過個性化的生育規劃減輕生育憂慮。
【關鍵詞】
乳腺癌;全程無縫隙護理;家庭協同式護理;自我感受負擔;生育憂慮;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20.006" 文章編號:1006-7256(2024)20-0022-04
Impact of Family Collaborative Nursing based on the Whole Seamless Nursing Model on the Reproductive Concerns of Young Breast Cancer Patients
Li Yingli,Yu Hangna
(Affiliated Cancer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 450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family collaborative nursing based on the whole seamless nursing model on reproductive concerns of young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Methods: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dmitted from January 1,2021 to January 31,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routine nursing care was taken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family collaborative nursing based on the whole seamless nursing model was implement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social function(SFRS),quality of life(FACT-B),self-perceived burden(SPBS)and reproductive concerns(RCAC)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Results: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SFRS scores,physical burden scores,emotional burden scores and total SPB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intervention(Plt;0.05),and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lt;0.01).Three months after discharge,the FACT-B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Plt;0.05),and the FACT-B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lt;0.01).The RCAC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after intervention than that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lt;0.01).Conclusion:The families collaborative nursing based on the whole seamless nursing model can help patients with young breast cancer recover their social function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reduce their physical and emotional burden,and reduce their reproductive concerns through personalized fertility planning.
【Key words】
Breast cancer;Whole seamless nursing;Family collaborative nursing;Self-perceived burden;Reproductive concerns;Quality of life
乳腺癌是臨床常見癌癥之一,最新的全球癌癥負擔數字估計,2020年有226萬例乳腺癌發病患者,該疾病是全世界婦女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臨床主要采用手術切除的傳統治療方式,但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會產生切口出血、皮瓣積液壞死等不良情況,易導致患者產生恐懼、憂慮的心理問題,其康復時間會因此延長[1]。乳腺癌相關的治療可能導致不孕,導致部分患者產生生育憂慮。生育憂慮是指患者對生育與子女養育的焦慮,主要表現在對生育能力、對自己身體健康、對孩子健康以及對孩子照顧等方面。目前,對于乳腺癌的常規護理模式較為單一,靈活度較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全程無縫隙護理理念主要強調在護理過程中不斷查缺補漏、解決護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護理實施的改進。家庭式協同護理模式需要患者及家屬共同參加,要求家屬保持耐心、良好的心態面對患者的壓力問題,并積極開導患者。近年來,由于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和家庭協同式護理在治療乳腺癌方面有較好的護理效果,能夠幫助患者調整身心狀態、恢復正常生活。基于此,本研究討論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結合家庭協同式護理對年輕乳腺癌患者生育憂慮的影響,幫助年輕乳腺癌患者解決生育憂慮以及恢復生活質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1年1月1日~2022年1月31日乳腺科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病理學診斷為乳腺癌[2];成年患者且年齡lt;40歲;距離手術治療結束2個月以上且正在恢復期;受試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中途因自身原因退出研究的受試者;無生育想法或不孕不育者;其他嚴重惡性腫瘤者;伴嚴重精神疾病等。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年齡20~38(26.61±1.20)歲;體質量46~78(62.54±1.05)kg;受教育程度:高中4例,大專6例,大專以上20例;生育情況:已生育5例,未生育35例;家庭月總收入:lt;5000元20例,5000~10000元15例,gt;10000元5例;TNM分期:Ⅱ期10例,Ⅲ期19例,Ⅳ期11例。觀察組年齡20~38(26.61±1.20)歲;體質量46.41~77.88(62.66±0.81)kg;受教育程度:高中3例,大專5例,大專以上32例;生育情況:已生育4例,未生育36例;家庭月總收入:lt;5000元20例,5000~10000元15例,gt;10000元5例;TNM分期:Ⅱ期8例,Ⅲ期20例,Ⅳ期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倫理審查標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術前向患者介紹乳腺癌的發病機制、臨床癥狀、治療方法及預后,發放乳腺癌術后功能鍛煉手冊。術后應嚴密監測患者的病情及合并癥,協助患者進行機能訓練和生活習慣練習,對患者不恰當動作予以指導。出院前對患者進行用藥、飲食、復查、肢體康復訓練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定期對患者進行出院后電話隨訪,并針對患者及家屬提出的疑問進行有效、易懂的解答。同時提醒患者術后2、3、6個月進行復查。
1.2.2" 研究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基于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的家庭協同式護理。①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并組建無縫隙護理團隊。護理人員培訓內容包括乳腺癌術后護理、并發癥觀察及處理等系統化知識。每周開展專項考核,至護士能獨立完成乳腺癌患者的護理工作即為合格。護士長主要擔任質量監管工作,根據專科知識、工作能力等將護理人員劃分為不同小組。②圍術期護理:術前1 d,責任護士探查病房并與患者進行交談,主動了解其生理和心理狀態,對患者及家屬積極開展圍術期健康教育,并告知相關手術事宜,包括術后注意事項、手術創面保護等,減輕患者的疑慮和恐懼心理,對術前焦慮情緒較嚴重的患者還可列舉康復成功案例或通過聽音樂、看書等方式緩解負性情緒。協助患者調節手術所需體位,保持手術室環境溫度適宜。術后應反復對患者情況予以確認,麻醉蘇醒前密切觀察和監測生命體征,增加巡視次數;蘇醒后協助患者更換舒適體位,可調整為半坐臥位,并墊高患側上肢,以免回流障礙。術后疼痛較輕者可以冷敷緩解,疼痛較重者可遵醫囑給予口服鎮痛藥物或鎮痛泵處理。③術后康復鍛煉:術后1~3 d,醫護人員可根據患側切口恢復情況,指導患者由手指到腕關節、再到肘關節和肩關節循序漸進地進行鍛煉,根據患者耐受狀況調整鍛煉時長和次數,若患者感覺不適則立即停止功能鍛煉。④聯合家庭協同式護理:構建一種家庭互動護理模式,宣教癌癥后生育及親密關系的相關知識,向患者及其配偶介紹乳腺癌對患者及家庭來說意味著什么?乳腺癌后生育方面要面臨哪些挑戰?告知患者及其伴侶性親密僅僅只是親密關系的一種表現形式,解決生育問題的基礎依賴于患者與配偶之間良好的親密關系等相關知識和信息。此外,定期進行心理疏導,術后每個月評估1次乳腺癌患者生育憂慮水平。制訂康復訓練計劃,囑家屬協助完成,定期通過電話與家屬進行交流,對患者在近期康復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影響康復的因素進行集中討論,并總結經驗,讓家屬督促、指導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⑤生育方案制訂與規劃:與醫療團隊合作,向患者和家庭提供詳細的關于乳腺癌治療對生育的影響、可行的生育選擇、備孕和妊娠期間的注意事項等方面的信息和教育,與主治醫生商議,制訂個性化的生育規劃,幫助患者在安全和可行的前提下實現生育目標。
1.3" 觀察指標
1.3.1" 社會功能" 采用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FRS)[3]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社會功能情況,包括婚姻、家務、工作和社會集體活動4項,每個條目以0~7分進行計分,最高168分,社會功能與量表分值呈負相關。量表Cronbach′s α為0.809。
1.3.2" 生活質量" 于出院后3個月復診時采用生活質量測定量表(FACT-B)[4]進行評估,量表包括生理狀況、社會/家庭狀況、功能狀況、情感狀況、附加關注5個部分,每部分條目數量不同,采用1~4級正向計分,量表評分與患者生活質量水平呈正相關。量表Cronbach′s α為0.752~0.825。
1.3.3" 自我感受負擔" 干預前后采用自我感受負擔量表(SPBS)[5]進行評定,該量表包含身體負擔、經濟負擔、情感負擔3個部分,共10個條目,各條目采用1~5分正向評分,負擔程度與該量表評分呈正相關。量表Cronbach′s α為0.780。
1.3.4" 生育憂慮" 干預前后采用癌癥后生育憂慮量表(RCAC)[6]進行評定,該量表包含備孕、配偶知情等6個部分,每部分3個條目,共18個,各條目按1~5分正向計分,生育憂慮情況與該量表評分呈正相關。量表Cronbach′s α為0.74。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使用Excel建立數據庫,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干預前后SFRS評分比較" 見表1。
2.2" 兩組干預前后FACT-B評分比較" 見表2。
2.3" 兩組干預前后SPBS評分比較" 見表3。
2.4" 兩組干預前后RCAC評分比較" 見表4。
3" 討論
育齡期乳腺癌患者除了對自身病情的擔憂外,亦對生育力、照顧子女、夫妻間的關系等產生憂慮。現階段對于早期年輕乳腺癌患者的治療大多采取手術的方式,手術雖然能夠切除腫瘤病灶,有效延緩癌癥進展,但對患者心理造成很大的影響,因為手術導致的患者第二性征被破壞,自我形象改變,擔憂夫妻親密關系破裂,易產生絕望、自卑、孤獨等負性情緒,對患者的心理造成嚴重影響。尤其隨著晚婚晚育女性的增多,對部分存在生育需求的育齡期乳腺癌患者的影響更嚴重。此外,選擇放化療和內分泌治療的方式也會對女性的生殖系統造成嚴重影響。因此,選擇合適的護理模式和手段對年輕乳腺癌患者進行護理,對緩解患者的生育憂慮具有重大意義。本研究將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結合家庭協同式護理應用于年輕乳腺癌患者,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SFR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研究組患者的社會功能較高。分析原因: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整合了不同階段的護理和服務,涵蓋了從早期入院診斷到圍術期的全面護理以及術后康復鍛煉。綜合性護理提供持續的支持和干預,結合家庭協同式護理后,家屬協助患者進行功能鍛煉,使患者的肌肉、關節活動和柔韌性得到改善,也促進了患者肩部和手臂功能恢復,有助于患者逐步恢復社會角色和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FACT-B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研究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較高。分析原因: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從圍術期到術后6個月進行持續護理支持,確保患者在治療和康復過程中得到連續關懷,可緩解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焦慮情緒,提高心理穩定性和生活質量;家庭成員的情感支持可減輕患者的焦慮、恐懼、抑郁情緒,此外,家庭成員通過督促和指導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促進疾病恢復,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和生活滿意度,從而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質量[7]。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身體負擔評分、情感負擔評分、SPBS總分低于對照組(P<0.01),說明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結合家庭協同式護理能減輕乳腺癌患者的負擔和壓力。分析原因: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方法,能調動護理人員的積極性,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進行乳腺癌相關知識培訓,為家屬提供了了解和學習的機會,使得他們能夠更好地指導和幫助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增加了患者和家屬之間的互動,加強了情感鏈接,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情緒狀況非常有益。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RCAC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說明研究組的生育憂慮明顯改善。分析原因: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和家庭協同式護理向患者和家庭提供了相關信息和知識,并制訂了個性化的生育規劃,使患者和家庭了解了治療對生育的影響,幫助患者選擇合適的生育方案,對緩解患者的生育憂慮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和家庭協同式護理有助于促進年輕乳腺癌患者社會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能夠減輕患者的身體負擔與情感負擔,通過個性化的生育規劃減輕其生育憂慮,值得臨床參考借鑒。然而,本研究并非大樣本研究,仍需在今后研究中針對性改進,使研究結果更科學、精確。
參 考 文 獻
[1]" 和曉美,楊軍,崔健,等.基于故事理論的照護模式在乳腺癌康復期患者癥狀群管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10):15-18.
[2]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21年版)[J].中國癌癥雜志,2021,31(10):954-1040.
[3]蔣玉琴,趙漢清.對精神疾病患者行社會功能評定量表分析及護理[J].南京部隊醫藥,1999(3):49-51.
[4]萬崇華,張冬梅,湯學良,等.乳腺癌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FACT-B中文版介紹[J].中國腫瘤,2002,11(6):318-320.
[5]任延艷.癌癥患者自我感受負擔量表的編制及臨床初步應用[D].泰安:泰山醫學院,2012.
[6]喬婷婷,陳丹丹,鄭蔚,等.癌癥后生育憂慮量表的漢化及信效度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12):1509-1514.
[7]朱曉果,蘆夏,吳朝宛.家屬協同護理模式對肺癌患者希望水平、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22,19(2):101-103.
本文編輯:趙" 雯" 2023-07-10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