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探討循證理念下的危機干預模式在預防血液透析患者導管相關感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20年9月1日~2022年10月31日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2020年9月1日~2021年9月30日入院的40例作為常規組,實施常規護理;2021年10月1日~2022年10月31日入院的40例作為觀察組,在常規組基礎上采用基于循證理念的危機干預模式。比較兩組臨床指標(包括住院時間、置管時間)、自我管理能力(采用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量表)、風險因素指標控制合格情況[包括血紅蛋白(Hb)、糖化血紅蛋白(HbA1c)及白蛋白(ALB)]及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住院時間、置管時間均短于常規組(P<0.01),自我管理能力中伙伴關系、問題解決、執行自我護理及情緒處理評分均優于常規組(P<0.01),Hb、HbA1c及ALB的控制情況均優于常規組(P<0.05),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總發生率低于常規組(P<0.05)。結論:循證理念下的危機干預模式對預防血液透析患者導管相關感染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風險因素指標控制合格率,降低導管相關性感染率。
【關鍵詞】
循證理念;危機干預;血液透析;導管;感染
中圖分類號:R473.55"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20.039" 文章編號:1006-7256(2024)20-0129-03
血流感染是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發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消除血液透析環境中的血流感染一直是疾病控制和預防的重點[1]。血液透析環境中導管護理是預防血液感染的核心干預措施,并已被證明可有效減少導管相關血流感染。臨床有使用抗生素封管方案來對導管進行消毒,治療感染并避免不必要的導管手術,但是這種治療方法會導致患者出現抗生素耐藥性,甚至產生某些毒性更強的病原體,使患者臨床病情惡化。導管相關血流感染是終末期腎病人群發病率和病死率的主要來源[2],預防性護理的核心是適當的導管維護、感染控制措施及在患者過渡到其他通道時及早移除設備。循證理念是指根據基于證據的實現,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不斷更進,結合危機干預模式對血液透析患者進行導管相關感染預防[3-4]。本研究主要探討循證理念下的危機干預模式在預防血液透析患者導管相關感染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9月1日~2022年10月31日在我院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自愿接受本院的長期治療,且治療時間≥3個月;②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①患者不同意治療方案或中途結束治療;②患者合并有惡性腫瘤;③患者有重要臟器受損;④患者有認知障礙或精神疾病,無法進行正常交流。將2020年9月1日~2021年9月30日入院的40例作為常規組,2021年10月1日~2022年10月31日入院的40例作為觀察組。常規組男18例、女22例,年齡25~60(42.34±5.35)歲;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29例、大專及以上11例。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24~60(43.21±5.77)歲;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30例、大專及以上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患者及家屬了解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常規組" 實施常規干預。減少病房人員流動,保證病房衛生清潔,定時記錄患者臨床指標,治療期間給予無菌操作等措施,所有患者均持續護理2個月。
1.2.2" 觀察組" 在常規組基礎上采用循證理念下的危機干預模式,具體措施如下。①成立小組:小組成員由1名主任醫師、1名護士長和2名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組成。小組成員結合院方實際和既往病例,循證制訂血液凈化的規范流程,并結合護理過程中會出現的危機進行相關干預,制訂好干預操作后,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考核,考核合格后開始對患者實施干預護理,并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考核,使其熟練掌握對血液透析患者進行導管護理的處理流程,嚴格監測各項指標。小組成員對護理人員進行危機干預培訓,加強血液透析患者糖尿病、低蛋白血癥、腎性貧血、傳染病等護理操作的訓練。對護理人員進行理論培訓,以預防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對感控過程標準操作規程及各種核查表做到熟背于心,不斷強化護理人員技能。一旦出現突發情況,要及時進行正確無菌處理,迅速報告醫生,并每隔1周對護理中存在和發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對護理流程進行不斷完善。②無菌操作質量管控和危機干預:a.手部衛生處理。對護理人員實施嚴格的手部衛生管理,要求護士定點洗手,做好殺菌消毒,保證需要進行交叉護理時,進行二次消毒,不可直接對不同患者進行一次消毒操作。b.穿刺位置護理。在實施穿刺操作時,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遵醫囑進行穿刺,一般首選為頸內靜脈穿刺,穿刺前做好無菌區的消毒,以穿刺點為中心,半徑15 cm內均需消毒。c.導管護理。護理人員需定期開展導管護理工作,檢查導管具體情況,避免出現脫落、滑動等情況,增加靜脈管口的消毒次數,將消毒時間控制在5 min內,避免暴露過長時間,消毒后要注意及時將導管中殘留的凝塊等抽出。患者血液透析完成之后,對導管進行消毒,使用肝素鹽水封管,覆蓋無菌肝素帽蓋,之后包裹無菌紗布。在整個護理過程中要注意患者置管部位的皮膚情況,觀察是否出現紅腫、滲液等癥狀,護理完成后也需定時對患者體溫和穿刺部位進行檢查,一旦患者出現不良情況,需要及時報告,必要時遵醫囑使用抗生素來預防感染。若患者在透析中出現了發熱、畏寒癥狀,可能存在感染,需要及時進行換藥消毒處理。③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對血液透析的認知水平,使其不斷學習,豐富自身的保健知識,護理人員可以定期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長期使用血液透析導管的相關感染風險及導管的自我護理,加強患者對護理流程的熟悉程度,從而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增強治療信心,并對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進行干預,積極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護理人員需提升對患者心理健康的關注度,引導患者客觀看待疾病和護理,囑家屬多給予患者關愛和支持,幫助患者采用不同手段進行放松和冥想,以降低焦慮感,改善患者治療心態。所有患者均持續護理2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指標:包括住院時間、導管置管時間。②自我管理能力:采用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量表[5]評估兩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伙伴關系、問題解決、執行自我護理及情緒處理4個維度,采取Likert 4級評分,分值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能力越好。③風險因素指標控制合格情況:血液透析患者每個月檢測血紅蛋白(Hb)、糖化血紅蛋白(HbA1c)及白蛋白(ALB)指標水平,Hb≥110 g/L、HbA1c≤7%、ALB≥40~60 g/L為合格[6]。④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生情況: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生標準包括出口感染、隧道感染及其他類型感染。總發生率(%)=(出口感染例數+隧道感染例數+其他類型感染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如臨床指標、自我管理能力等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如風險因素指標控制合格率、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生率等以例數、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見表1。
2.2" 兩組自我管理能力比較" 見表2。
2.3" 兩組Hb、HbA1c、ALB控制合格情況比較" 見表3。
2.4" 兩組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4。
3" 討論
血液透析是臨床用于治療腎衰竭患者的主要療法,患者需血管通路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主要通過動靜脈瘺或中心靜脈導管來操作。導管的使用與臨床患者并發癥頻發(如靜脈狹窄、感染等)有著重要關系。導管進入靜脈腔并與靜脈壁反復接觸導致創傷,或留置導管中自產胞外多糖基質中的不可逆黏附和自給自足的微生物菌落都會引發嚴重感染[7]。盡管中心靜脈導管的使用在臨床具有重大爭議,但其對腎衰竭患者治療是不可或缺的,故針對導管相關感染的預防和解決方案的制訂,盡力消除血液透析環境中的血流感染一直是疾病控制和預防的重點。導管移除和延遲置換能夠消除感染源,改善感染結局,但這種方法也會增加血管通路狹窄、血栓形成或兩者兼而有之,甚至增加中央靜脈通路失敗。但是上述問題可以通過對血液透析患者進行干預手段來降低發生率。故本研究選取80例血液透析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循證理念下的危機干預模式在預防血液透析患者導管相關感染中的應用干預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指標中住院時間、導管置管時間及風險因素指標中Hb、HbA1c、ALB控制合格率均優于常規組(P<0.05,P<0.01),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總發生率低于常規組(P<0.05),說明降低護理人員使用導管的風險發生率和加強導管護理是減少血流感染的關鍵組成部分。護理人員注意適當地對導管出口部位進行護理,并進行合理消毒,在更換出口部位導管和敷料時進行嚴格的控菌處理是護理中的核心干預措施。循證理念下的危機干預模式結合院方實際情況,并對臨床出現問題制訂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案,從而使血液透析過程中的導管護理不斷進行完善。在培訓和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升護理人員的操作水平和院感能力,縮短置管時間,可有效降低患者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發生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自我管理能力中伙伴關系、問題解決、執行自我護理及情緒處理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1),說明循證理念下的危機干預模式切實推進血液透析過程中的感染防控護理操作,降低患者導管相關感染的發生率,從而提升患者對于護理效果的認同感,且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不斷強化患者對于血液透析的健康教育,從而提升患者的認知水平,使之可以主動配合護理人員進行置管、拔管和換管操作,并全面提高患者的健康生活水平,從而加強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導管相關性感染發生率是血液透析導管中的常見并發癥,住院、傳染病會診、尋找轉移性并發癥和系統治療策略可將嚴重和可能危及生命的后果的風險降至最低。本研究中使用循證理念下的危機干預模式對預防血液透析患者導管相關感染進行干預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適當的導管護理和感染控制程序是預防感染的第一步,但仍有部分患者發生感染情況,分析為可能是在插管后導管觀察或是更換敷料時出現部分紕漏,可以在以后的研究中進行進一步研究,加強預防醫學技術,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循證理念下的危機干預模式對預防血液透析患者導管相關感染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可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風險因素指標控制合格率,并降低導管相關性感染率。
參 考 文 獻
[1]" 林麗玉,許麗春,張鑫,等.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靜脈導管發生相關血流感染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21,56(10):1478-1484.
[2]賴貽旺,張竹華,陳貴遼,等.TGF-β1/Smads信號通路激活與血液透析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關聯[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22,32(16):2420-2424.
[3]鐘翠萍,彭愛梅.基于循證理念的臨床護理路徑對肺癌放療患者癌因性疲乏、治療依從性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1):102-104.
[4]韋微光,陳嘉怡.基于循證理念構建自體動靜脈內瘺管理方案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22,19(36):165-169.
[5]李慧,曹迎東,姜亞芳,等.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量表的引進及信效度檢測[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11):1392-1395.
[6]李鴻博.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體動靜脈內瘺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風險預測模型的構建[J].中國血液凈化,2023,22(11):861-865.
[7]尚新芳,薛蓉,任麗平.化療患者留置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后導管相關性感染的危險因素[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22,22(2):151-155.
本文編輯:姜立會" 2023-12-02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