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探討早期系統康復護理對重癥腦卒中(CS)偏癱患者神經功能、肢體功能、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納入2021年9月1日~2023年9月1日作為研究時間,以該時段內接收的94例重癥CS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亂數表法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各47例,參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于參照組基礎上給予早期系統康復護理;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神經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肢體功能[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心理狀態[采用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自理能力[采用改良版Barthel指數(BI)]及生活質量[采用腦卒中專門化生存質量量表(SS-QOL)]。結果:護理后,實驗組NIHSS、HAMA及HAMD評分均低于參照組(P<0.01),FMA、BI及SS-QOL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1)。結論:對重癥CS偏癱患者實施早期系統康復護理措施,可對患者神經功能進行有效調節,強化肢體功能、改善負性情緒。
【關鍵詞】
早期系統康復護理;重癥腦卒中;偏癱;神經功能;肢體功能;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20.041" 文章編號:1006-7256(2024)20-0134-03
腦卒中(CS)是在高血壓等慢性基礎疾病、不良生活習慣、肥胖、病理因素等的影響下而出現的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疾病,以中樞神經功能障礙為主要癥狀。及時的藥物與手術救治讓CS致殘率與致死率有所降低[1]。然而,CS患者的預后仍面臨一定的挑戰,常見的影響因素之一即中樞神經受損導致的功能障礙和偏癱。這些影響會讓患者的基本行動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社會功能均受到較大程度的影響,從而降低患者的生理與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響到生活質量。從現代康復醫學的應用實際可看出,針對重癥CS偏癱患者展開科學有效的康復訓練,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的殘疾程度,提高生活質量,并對患者康復進程進行產生促進作用。早期系統康復訓練作為一種漸進性的康復訓練方案,它是結合患者實際病情與恢復情況,從簡單到復雜、從整體到細分的系統性康復方案,于適當時機展開康復護理,促進患者依從性、自信心及積極性提升,幫助患者獲得較好預后效果[2]。為此本研究選取收治的94例重癥CS偏癱患者,對早期系統化康復護理的干預價值展開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研究時間確定為2021年9月1日~2023年9月1日,研究對象為收治的94例重癥CS偏癱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3]中CS相關診斷,且經影像學檢查確診;②均存在肢體功能障礙且未接受康復治療;③知情研究且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非卒中引發的肢體功能、認知功能障礙;②存在重大器官器質性疾病;③非腦血管疾病誘發的假性/真性球麻痹;④卒中后伴精神疾病;⑤存在既往癡呆史、四肢癱瘓史。采用亂數表法將患者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各47例。參照組男26例、女21例,年齡48~80(62.43±3.25)歲;癱瘓側:左24例,右23例。實驗組男25例、女22例,年齡45~79(62.29±3.41)歲;癱瘓側:左23例,右24例。前述兩組臨床資料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參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依據醫囑講解藥物使用種類、劑量及注意事項,并引導患者參與到功能鍛煉鍛煉當中,包括主動、被動的關節訓練等。此外,要注意科學飲食,避免攝入過多鹽分、脂肪,禁用辛辣食物。
1.2.2" 實驗組" 以參照組為基礎實施早期系統康復護理,主要措施如下。①健康教育:由護理人員制訂完善且針對性的康復護理計劃,并積極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早期護理的必要性,提升患者疾病認知度的同時強化依從性。②吞咽指導:以患者具體病情為依據,對患者的吞咽訓練展開指導,以舌頭運動、咀嚼肌訓練為主要內容,針對患者口腔內的肌肉放松展開一定指導,同時引導患者學會下頜朝著雙側方向運動的鍛煉技巧,并在熟練情況下逐步展開加速訓練,促使牙齒與口腔運動共同發揮出互叩效果。③肢體功能訓練:a.臥床期間。護理人員演示翻身技巧,并講解要點與注意事項,同時對不同患者的坐臥時間、翻身次數、平衡訓練的時間與頻率做出科學計劃,引導患者合理鍛煉自身肢體活動范圍與耐力,每次10~15 min、2~3次/d。b.坐起后。由護理人員及其患者家屬協助患者嘗試自主進食、飲水、梳頭等,對日常生活所需的自理能力展開一定鍛煉,并且要將上肢屈伸、抬舉、旋轉等活動作為每日鍛煉重點,以每次10~15 min、2~3次/d的頻率展開訓練。c.離床期。由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家屬示范床旁訓練的內容,日常鍛煉需要由家屬協助患者練習床旁站立,以循序漸進方式依次練習站立、坐下、平衡等,結合患者實際對站立時間進行逐步延長。此外,在練習維持平衡的過程中,可對手杖等輔助工具進行借助,避免發生意外跌倒,導致病情加重。d.步行期。護理人員需協助患者以扶墻的方式進行緩慢行走,由家屬陪同。行走技巧一般是先邁健側腿,借此牽拉另一側腿前移,步行時間、速度可結合患者耐受情況進行漸進增加。待患者處于較好的行走平穩度后,可由家屬協助患者借助樓梯扶手進行上下樓梯訓練,在強化平衡能力的同時促進肌力的提升,強化患者肢體功能。待患者具備一定行走能力后,可引導其參與到基本生活技能的訓練中,如自主如廁、輪椅活動、起床、翻身等。④語言訓練:重癥CS偏癱患者多會受到差異程度語言障礙影響,需要護理人員指導患者發聲,如練習“啊”音,配合吹蠟燭的方式展開唇音的練習,待患者可正常發聲時,循序漸進地練習簡單的詞語,并結合患者練習情況逐步增加難度。同時,需指導患者借助鏡子練習并糾正口型,強化練習效果。⑤心理疏導:護理人員需對患者心理狀態展開綜合評估,對于存在負性情緒的患者制訂個性化的疏導方案,利用聽舒緩音樂等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同時要結合病情、受教育程度幫助患者正視疾病,強化患者家屬的陪伴與支持力度,共同幫助患者樹立良好治療信心。
1.3" 觀察指標" ①神經功能與肢體功能: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作為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評估依據,總分值0~42分,得分與神經功能缺損度呈負相關;肢體功能以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5]實施評價,由上肢評分(0~66分)與下肢評分(0~34分)構成,總分0~100分,高得分代表肢體功能處于良好水平。②心理狀態:以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6]、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7]作為心理狀態評分評估依據。高分值代表焦慮、抑郁心理嚴重。③自理能力與生活質量:自理能力的評估依據為改良版Barthel指數(BI),由10個項目構成,總分為0~100分,高評分說明具備良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質量的評估依據為腦卒中專門化生存質量量表(SS-QOL)[8],由49個項目構成,每個項目1~5分,總分49~245分,高分值說明生活質量優。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 24.0統計學軟件作為數據處理工具。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前后NIHSS、FMA評分比較" 見表1。
2.2" 兩組護理前后HAMA、HAMD評分比較" 見表2。
2.3" 兩組護理前后BI、SS-QOL評分比較" 見表3。
3" 討論
CS也被稱為腦血管意外事件,以突發性的腦血液循環障礙為主要表現,發病誘因較多,以腦動脈閉塞、狹窄或破裂為常見。CS作為臨床常見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病死率和復發率,多發生于中老年人群,偏癱是常見的功能障礙表現。CS偏癱的出現是由于以下幾個原因:①腦出血量較大會壓迫腦組織,導致偏癱;②腦出血發生在運動功能區域、基底節、腦干等位置會導致肢體的偏癱;③大范圍的腦梗死會引起腦組織缺血、水腫和受壓,進而導致偏癱;④功能區域的腦梗死可能引發差異化類型的偏癱,例如基底節梗死會導致偏癱,不同位置的腦干梗死可能引起交叉癱、四肢癱等。近些年,重癥CS的病死率在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下呈現下降趨勢,但偏癱等后遺癥的發生率依舊處于較高水平,易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不利影響,需對其康復護理多加關注。
而早期系統康復訓練主要是針對CS患者偏癱出現的肢體運動、感覺、平衡障礙等問題展開鍛煉,通過定期、系統的康復訓練,讓患者的肢體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從而恢復日常生活能力。物理治療、康復運動等手段均是康復訓練常見的方法,其主要即改善肌肉力量和肌肉協調能力、增加關節運動范圍、改善平衡和穩定性等。同時,通過認知和心理訓練的方式幫助患者更好地認知并適應周圍環境,增強患者的自我調節能力,讓其情緒障礙得到有效改善,借此促進患者身體和心理健康的恢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實驗組NIHSS評分低于參照組(P<0.01),FMA評分高于參照組(P<0.01),說明早期系統康復護理可對重癥CS偏癱患者的神經功能、肢體功能進行有效改善。對于重癥CS偏癱患者而言,待其生命體征處于穩定狀態后,護理人員可協助其參與肢體康復訓練當中,借助良好的肢體功能訓練、平衡訓練等康復計劃,對患者受損神經功能進行有效改善,促進運動功能改善,并在運動的刺激下,促使患者血運得到充分改善,水腫程度得到降低,讓患側肢體的功能得到改善,發揮出恢復患者肢體功的作用,降低偏癱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除此之外,早期康復訓練對于提高患者的骨骼吸收營養能力也十分重要,可改善患者骨密度,降低在偏癱過程中形成骨質疏松的風險,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提高。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實驗組HAMA、HAMD評分均低于參照組(P<0.01),說明早期系統康復護理可對重癥CS偏癱患者的負性情緒進行有效緩解。究其原因在于,早期系統康復訓練還包括認知和心理康復訓練內容,因為CS患者比較容易因中樞神經受損而出現認知和心理問題,如失憶、失語、抑郁等。在康復過程中,患者的積極配合及醫護人員的專業指導和關懷也是非常關鍵的。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實驗組BI、SS-QOL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1),說明早期系統康復護理可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進行有效改善,促進生活質量提升。因為系統化的康復護理由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從不同階段參與到系統化訓練當中,包括臥床、坐起、離床、步行等方面的鍛煉,在不同時期促進患者不同肢體功能的提升。同時,還對患者心理狀態展開評估,緩解其負性心理,然后利用針對性心理疏導幫助患者轉移不良情緒。此外,護理人員和家屬的陪伴、鼓勵和安慰也對患者極為重要,在激發患者積極性和主動性方面發揮出重要價值,幫助患者實現自理能力的逐步提升,在提高生活質量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將早期系統康復護理應用在重癥CS偏癱患者中,可對患者神經功能進行有效恢復,從而實現肢體功能、負性情緒、自理能力的改善,促進患者生活質量提升。
參 考 文 獻
[1]" 劉珊珊.以家庭為單位自我管理模式對腦卒中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衛生產業,2015,12(8):142-144.
[2]林小丹,吳志梅.早期肢體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效果分析[J].醫藥前沿,2022,12(1):85-87.
[3]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9,52(9):710-715.
[4]李薈,馮清云,王翠萍.舍曲林聯合歸因訓練對腦卒中后抑郁及神經功能康復的影響[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7,43(3):152-156.
[5]許濟,田苗,陳斌,等.神經康復機械手聯合常規訓練對腦卒中伴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21,49(3):296-299.
[6]湯毓華,張明園.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J].上海精神醫學,1984(2):64-65.
[7]湯毓華,張明園.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J].上海精神醫學,1984(2):61-64.
[8]金子媛,張紅,劉智利,等.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心理彈性與功能鍛煉依從性、生存質量的相關性研究[J].全科護理,2022,20(30):4290-4295.
本文編輯:姜立會" 2024-03-04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