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戰役發起前,“聯合國軍”起初行動謹慎,前進緩慢。為麻痹美軍情報偵察,一步一步誘敵深入,志愿軍總部進行了巧妙的指導。“既要抓住敵軍,表現出與敵作戰的決心,給敵以打擊,又要顯示力量不強,而步步后撤,驕縱敵人”,“故意在陣地上和道路旁丟棄部分裝備和物品,制造狼狽撤退的假象……向被釋放的美軍戰俘透露消息,說志愿軍糧食供應困難,準備撤回國內”,這導致“聯合國軍”判斷志愿軍怯戰,認為寒冷和補給困難可能使得志愿軍不想撤退卻又不得不撤退。
第二次戰役中,擔負關鍵穿插任務的志愿軍第38軍第113師,強行軍至三所里阻敵南逃北援,因行軍過快,軍容不整衣著破損,遇敵機偵察時,指揮員索性命令部隊去掉偽裝上大路前進,反而騙過了美軍。
在龍源里葛峴嶺阻擊戰中,擔負當面阻敵任務的第113師337團1營1連2排創造出戰損比200∶0的戰爭奇跡。當時一個很關鍵的原因,是在阻擊陣地的選擇上,2排排長郭忠田獨辟蹊徑,重點始終放在位置明顯的假工事上。假工事被炸毀后,郭忠田利用戰斗間隙再次派人上去修好,這使美軍誤判志愿軍又上去了一支增援部隊。整個過程浪費了美軍大量炮火和幾百架次飛機的轟炸,成為阻敵南逃北援的一場重要戰斗。
(登高摘自《軍事歷史》2023年第4期,胡睿、 魏長春文)